导 航
查看: 6032|回复: 39

再过3年,广州地铁线路将长达500多公里,超越伦敦、纽约、东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19: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63年1月10日,在英国伦敦,带着阵阵浓烟和巨大轰鸣声,一列其貌不扬的蒸汽机车钻进泰晤士河畔长6.5公里的地下隧道,宣告世界上首条地铁诞生,人类交通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地铁时代”悄然而至。

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成就高峰,那么地铁则是城市建设成就的图腾。

伦敦地铁大都会线开通前后,率先掀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正处于历史辉煌时期,以骄傲的姿态猛烈扩张;而反观那个时代的中国,广州附近的虎门硝烟却预示着鸦片战争的来临和百年耻辱的序幕。

历史长河匆匆流过,地铁迅速风靡全球,世界格局已然改变。

对于南中国的广州来说,“地铁时代”要从1993年12月说起,当时投资122亿元、全长18.48公里的地铁一号线正式动工。

斗转星移,在短短20年内,广州就建设了9条地铁线。风一样的速度、充沛的运力,维系着羊城的活力与生机。

史无前例的扩张正在进行,预计再过3年,广州地铁线路将长达500多公里,超越伦敦、纽约、东京;同样位居世界前十的中国城市还有上海、北京等,这意味着中国大国崛起和新型城市化时代的到来。

不断破茧而出的地铁梦,能否成全广州的大城梦?

广州地铁梦

当天空开始露出鱼肚白时,停靠在四面八方的地铁列车,已在羊城地下呼啸穿行,直至深夜。

时至今日,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广州地铁从酝酿到诞生,经历了多少曲折、坎坷。

“一个城市,没有地铁就没有现代化。”1958年,广东省的老省长陈郁第一个提出广州地铁的梦想,但当时就有专家忧心忡忡断言:广州参差多变的地质条件根本无法建地铁。

相比北京、上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广州地层最复杂。这里的地下,是一片险峻的峰林迷宫:红层、花岗岩地层、淤泥砂层、溶洞、断裂带……

让人庆幸的是,在陈郁的安排下,随后技术人员经过初步地质勘探,证明广州完全可以建地铁。

南风窗原记者余定宇在《与龙共舞:广州地铁深度报道》一书中回顾道:1965年初,广州市政府成立地下电车工程建设指挥部,当时是结合战备工程建设,出于保密需要,根据“地下”二字共有9道笔画的缘故,该工程曾被秘密定名为“九号工程”。

然而,1966年,竣工后的“九号工程”,断面只有3米宽、2.85米高,而且隧道处处岩石裸露,处处布满坑木支架,根本无法运行地铁,最终只能作为一个巨大的防空洞来使用。

由于财力物力、技术能力等限制,地铁项目历经“五下六上”(六次上马五次“流产”),反复遭遇历史暗礁而搁浅。不断的考察、学习、调查、总结,使地铁建设者眼界大开,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广州地下的雷电又开始闪动。

1993年3月,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批准了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广州地铁梦,终于破茧而出。

1997年6月28日,地铁一号线西朗至黄沙站首段5.4公里线路如期开通。广州也登上了全世界第81条城市地铁的宝座。

为了这一天,广州人足足等了39年。

自此,广州地铁驶入快车道,线网如今已扩张到9条线路,贯通东西南北,日均运客量也从十来万人飙升到约600万人。

每念及此,黄辉总会油然生出一股自豪感。

2001年,广州仅开通了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处于建设高峰期,三号线、四号线马上要开工。地铁公司雄心勃勃、招兵买马。

彼时27岁、志在寻求更大平台的黄辉,通过招聘成功入职。

从管理一个工点到管理几条线,从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变为土建工程二中心副总经理,13年来,黄辉与地铁共同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成长。

他对广州复杂的地质深有感触,最让他感受到挑战的,要属三号线北延段,作为广州亚运配套市政项目,必须于2010年10月开通,但受前期征地拆迁影响,到2009年7月,全线还剩梅花园到燕塘区间段在进行盾构工作。

黄辉说,这段区间工程被他们称为“最难区间”,盾构机一路“走走停停”,在最后100多米又停住了。

“地面是4栋砖混结构建筑居民楼,盾构机的前方地层上软下硬,高强度花岗岩外还有丰富的地下承压水。”黄辉说,在此类地层进行盾构施工,极易产生掘进速度慢、刀具磨损严重、发生喷涌等风险,还可能引发地层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地面房屋损坏。

既要保证4栋房屋内64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保证全线在亚运会前开通,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地铁公司领导几乎每周在现场开一次会应对风险,共召开了8次;“压力山大”的黄辉带领同事组织落实地面补勘、地面加固、洞内加固、住户临迁等工作,连续2周在现场24小时值班,终于赶在2010年4月完成了全线贯通。

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一刻,他和很多同事都激动得留下了热泪。


“搞一条线三五年就过去了,一辈子也搞不了几条线。”看着一条条地铁建成开通,黄辉也从青年迈入中年,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广州地铁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想起一条条地铁线路在我们手上修好,我便觉得,再累再困再苦也值得。”

“新广州人”陈先生很感激地铁。2008年,他落户白云黄石东路高尔夫花园,86平方米的三居室,总价不到70万元,但当时周边可谓“鸟不生蛋”,很多好友不看好。而在2010年新的地铁二号线开通后,他所在的小区日益抢手,因为距萧岗站、江夏站都只要15分钟左右。“不但交通方便,房子身价更是大涨。”

如今,广州地铁线网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十,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通过“知识型输出”服务,广州地铁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同时与多个城市合办全国首家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培育专业人才,地铁“黄埔军校”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9: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铁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宁波、无锡地铁即将试运行,国内地铁城市将超过20个,遍布大江南北。一个全新的地铁时代已轰然而至。

广州正在新建12条(段)284公里地铁线路,试图用超过以往20年总和的“大手笔”,勾勒出一个新的“大广州”:六号线二期连接新黄埔、四号线南延段挺进南沙腹地、十三号线串起增城、十四号线将从化纳入1小时生活圈……。

5月5日下午,广汕路上,车流滚滚,大雨瓢泼。

中铁二局六号线二期工程三标项目经理詹庆兴,撑着雨伞,绕过三四层楼梯走下黄陂站工地。“每天我起码要来看两次。”他用带着浓重川音的普通话说道。

地下11米处,已经被挖出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隧道,通往金峰站。小心翼翼走过用铁网搭成的行人通道,詹庆兴领着记者到达了施工前线。

机器轰鸣,通风管呼呼作响,工人们大汗淋漓。25岁的吉差木沙如同往常一样,熟练地操作遥控器,将一块块用混凝土制成的管片输送到盾构机,铺于隧道上,浑然不觉身上已经沾满了黄泥。他的同事们拎起工具,弯下身子将管片上的大型螺丝拧紧。

吉差木沙来自四川西昌,之前在成都干过工程,1年多前和父亲一起到六号线二期施工。除了吊管片,他还得在刚挖出来的隧道里接上轨道,供工程车进出。

工地是24小时运作,三班倒,地下闷热、潮湿,工作尤为辛苦。“一开始不习惯,很累,现在适应了。”吉差木沙说。

专心工作的他,还没体验过广州的地铁,他正设想着:以后能坐坐自己建的地铁。

“盾构机挖掘出来的圆形隧道需要由管片支撑。每6片拼接成一环,一环长1.5米。”詹庆兴介绍,如果没有碰到复杂地质,盾构机每天可以向前掘进15-18米。

他所负责的三标,包括黄陂站、金峰站以及两个区间,全长4公里多,自2012年7月开工以来,土建已经完成50%。

“预计明年上半年就能完工了。我们都是以项目部为家,项目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詹庆兴多年来参与过广州、深圳、东莞的地铁建设,他直言:地铁施工人员很辛苦,居无定所,家回不了,妻儿也照顾不了,有时很愧疚;但是回过头看,把项目干好了,很有成就感,下一次还想继续挑战。

“等以后老了还可以跟孙子吹吹牛,这是我建的地铁。”他开玩笑地说。

预计到2017年,广州地铁总里程将翻倍,超过500公里,线路遍及十一个区。

届时,无论是从东边的增城,还是北边的从化,市民乘坐地铁,都可以在1小时左右轻松准时到达市中心的公园前,无需再坐大巴挤上1个半小时甚至2个小时。

开通多年的广佛线,诠释了这样的美好前景。家住芳村坑口的广州市民袁先生,老婆在佛山禅城上班,因为地铁“一线牵”,他们得以每天团圆。

若把地铁线比作一条条毛细血管,其安全、畅顺则有赖于“心脏”的调度。

中山五路191号八楼,穿着制服的调度人员正盯着各自的电脑屏幕。而在墙壁大屏幕上,遍布着红黄绿多色相接交叉的线路图、电路图、设备图。公园前、三元里、体育西等各大站点的情况,从监控视频中看得一清二楚。

公园前控制中心值班主任梁嘉辉介绍,目前地铁共有7个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日常运营、设备操作、监控、维护、信息收发、行车组织等,该中心负责的是一、二、八号线的调度。比如往常在体育中心足球赛退场时,中心也会提前做好准备,从东站调出空车迅速疏散散场的球迷。

“别看大家似乎很轻松,其实都得集中精力。一旦发生故障或其它突发事件,车站会立刻报到控制中心,中心必须迅速应对,调整前后行车,做好信息发布等。没有统筹调度,情况难以想象。”梁嘉辉说。

实际上,控制中心也要分三班倒,即使在地铁收车后,中心也没得歇息,因为还要协调配合夜间轨道设备、供电设备等维护保养。

加入了六号线后的线网,客运量持续攀升。在刚过去的2014年“五一”当天,线网客流量再创新高,飙升到794.2万人次!从5月12日起,常态化客流控制的站点也增加到25个。

控制中心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梁嘉辉坦言,一是行车密度大、客流量大,尤其是存在不可预见的因素,如小故障、乘客自行拉车门,都可能引起全线列车晚点、车站客流积压。“高峰期影响就更大。”二是精神压力较大,对故障等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对调度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等到3年后新一轮线网建成,日均客流将呈几何级数增长,预计超过1000万,这相当于每天搬动超过大半个广州市的人口。


广州地铁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高峰期运输组织压力将随之增加,他们也将未雨绸缪做好运输规划,不断完善协调处理机制,加强设备保养,提高调度员业务技能。

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地铁还将不断延续。“希望广州早日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地铁线网,广州地铁最终成为百年企业,广州市民出门步行10分钟内能坐上地铁。”地铁员工黄辉憧憬道。他说,北京、上海已经有1000公里的地铁规划,广州还要继续努力。

与多条地铁相连的城际轨道,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将轻快地串起广州与清远、肇庆、东莞等地兄弟城市。

风驰电掣中,以轨道交通为纽带,以广州为核心,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能否脱颖而出?时间会给出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9: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地铁发展关键时点

●2017年

广州地铁总里程预计将翻倍,超过500公里,线路遍及11个区。

●2013年12月

六号线(浔峰岗至长湴)开通试运营

2010年11月8日

APM线开通试运营

●2010年11月3日

广佛线(魁奇路至西朗)开通试运营

2010年9月25日

四号线(车陂南至黄村)、二/八号线拆解后,

开通试运营

●2007年6月28日

四号线(黄阁至金洲)开通试运营

●2006年12月30日

三号线(客村至番禺广场、

天河客运站至体育西)、

四号线(新造至黄阁段)

开通试运营

●2002年12月29日

二号线(三元里至晓港)开通试运营

●1999年6月28日

一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

●1997年6月28日

一号线(西朗至黄沙)开通试运营

●1993年12月28日

一号线动工

■访谈

地铁“牵引”城市扩张沿线配套还需跟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徐瑞华

●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胡刚

地铁,作为现代化的象征之一,正快速行驶在中国各大城市里。怎样看待发生在广州等地的“地铁热”?地铁如何才能真正引领城市发展、造就功能完备的新城?

就此,南方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徐瑞华,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胡刚。

专家指出,地铁规划是为城市规划服务的,必须保证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并同步配套地铁沿线的公共设施,才能真正让地铁成为城市发展的推手。

地铁建设欠账多,需加快速度

南方日报:这些年来中国地铁建设明显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约2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获得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也有数十个。广州正在加速建设12条新线,怎样看待这种“地铁热”?

徐瑞华:国内大规模修建地铁,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多数城市面临交通拥堵等问题,地铁拥有大容量、快速、节能环保等特点,因而受到广泛欢迎。实践证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铁建设相对快的城市,地铁客流量也一直上升,有的已经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50%,作用很大。同时,地铁还能带动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王梦恕:国外的地铁建设有上百年了,像日本早已修建成网,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地铁,欠账多,还在起步阶段,应该加快速度。不过,目前国内地铁建设存在互相攀比公里数、竣工时间的现象,也会埋下一些安全隐患。另外,国内地铁还有造价高、修建速度慢、破坏环境等问题,尤其修建很贵,加上拆迁费用,一公里往往要7亿元,有的地方甚至要10亿元,应该因地制宜建设。

我们也意识到,不是一个地铁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城市的地面交通流量没有减少,长远来看,可建立“地下地铁、地面有轨电车、空中单轨”等综合交通体系。

城市发展太快,客流预测不准

南方日报:就广州地铁来看,一些线路存在客流预测不准的现象,如连接番禺与市区的三号线,每天都被挤爆,背后是什么原因?

徐瑞华:客流预测不准确,是目前我们国家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多数预测的客流比实际的要少。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地铁的客流培育期大大缩短,新线开通后很快就进入客流的增长期,而地铁相关运营、管理方式,比如车辆数、间隔时间等没有到位,导致开通后比较拥挤。

目前国内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主要依据沿线规划、人口等要素实施,都是国际上通用的,没什么问题。

个人认为,预测不准在于城市发展太快,也与城市总体规划变化有关。一般地铁线路从客流预测到规划建设开通,至少要五六年时间,最后沿线规划、人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相较而言,国外一些大城市发展相对稳定,出行特点和规律都已经成型,类似问题相对少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19: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地下全是烂泥,广州这地质修地铁难度和上海没法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1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有可能,很多线路现在都在建,而且我自己去郊区看了,很多都是很好建的,不像老城区那样复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1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观点,6、7、13、21在2017年底勉强能通。应该2017-2018年开通线路比较集中。
另外和国外比什么,都已被京沪拉下一大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19: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angzhuang 于 2014-5-27 19:51 编辑
上海地下全是烂泥,广州这地质修地铁难度和上海没法比
pingping88888 发表于 2014-5-27 19:39



    广州地质更复杂,有大巨石,机器挖不动,现在还在想办法解决。有珠江、南沙的软质层,广州地铁算是遇上地质百科了,各种情况都有。但广州却死心塌地的建地下线,进度慢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19: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观点,6、7、13、21在2017年底勉强能通。应该2017-2018年开通线路比较集中。
另外和国外比什么,都已被京 ...
fangzhuang 发表于 2014-5-27 19:44



    6-2期.7号线 是上轮的线路了 现在才建设 这个菜是2017.2018

13.21是本轮的线路 才开始 肯定更晚   21号线还大部分是地下 2020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19: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哪轮不重要,还是看进度问题,13号线2013年,到2017年底也有4年建设时间。
广佛够早了,2017甚至2018年都没有人指望他能开通。
后面的知识城线还有南沙4南延也会比较顺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2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20: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21: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kelley 发表于 2014-5-27 20:54


盲目乐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2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难题不是地质,而是顽强的钉子户,打不死的小强陆续有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21: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3年后 打撸主的脸 帖子保存了
yuhui2008 发表于 2014-5-27 19:28

楼主只是转发分享消息,兄弟不用这么较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21: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只是转发分享消息,兄弟不用这么较真吧?
整蛊大师 发表于 2014-5-27 21:41



    那位是王子精灵另一个马甲,专黑广州地铁建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05:32 , Processed in 0.18413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