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5-24 21: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突围
布局低成本航空,对深圳机场而言是一场不得已的转型突围。
一直以来,在国内机场集群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机场属于第一梯队;深圳、成都、昆明、重庆、西安等机场则位列第二梯队。在2012年之前,深圳机场一直在第二梯队中排名第一。直至2012年,深圳机场第二梯队“领头羊”的位置被成都双流机场夺走。
2013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显示,北京首都机场2013年旅客吞吐量约为8371万人次,广州白云机场约为5245万人次,上海浦东机场约为4719万人次,以上三家吞吐量均超过4千万级别;上海虹桥机场(约3560万人次)、成都双流机场(约3344万人次)、深圳机场(约3227万人次)则排名紧随其后。
“深圳机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珠三角地区机场群密集,外有香港、内有广州,可以说夹缝求生,”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分析师虞楠称。
在珠三角地区,香港、广州、珠海、澳门、深圳五地机场空域距离非常近,空域资源紧张,这亦使得深圳机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备受时刻紧张、乃至饱和的困扰。
资料显示,深圳机场2006年便超过机场设计年吞吐量,2010年超过极限年吞吐量,2012年产能利用率达174%,极限产能利用率达120%。
深圳机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国际化不足”。截至2013年底,国内航线127条,港澳台航线3条,国际航线18条,国际客运业务仅占总吞吐量的不到3%。而广州机场的这一数字接近20%,首都机场更是达到约50%。
虞楠称,国际航线多以宽体机居多,相比窄体机,其向机场缴纳的各项费用金额大多能达到后者的两倍多。“国际航线占比多,机场盈利空间就会非常可观”。他说。
2013年底新航站楼的启用被视为深圳机场有望实现转型突围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此之前,深圳机场A、B楼的年旅客吞吐容量设计人次为1700万人次,而新航站楼则将此一举提升为4500万人次
在今年4月初,民航有关部门对深圳机场容量进行了评估后宣布,深圳机场高峰流量有望由42架次/小时增加至46架次/小时。以上数字意味着多年来制约深圳机场客流增长的硬件“瓶颈”或被打破。
对此,深圳市空港办主任吴晓明曾表示:“通过缓解繁忙时刻资源紧张压力、提高机场时刻和空域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深圳机场的航线网络。”
在此背景下,低成本航空被提上案头并寄予厚望。深圳航空寄希望通过扶植这些“潜力选手”来提高吞吐量,尤其提高国际客运占比。
以春秋为例,尽管目前其在深圳机场开辟航线主要以国内航线为主,但张武安透露未来春秋将考虑开通多条深圳始发或者经飞的至东南亚东北亚的航线。
未来,春秋将利用自身的旅游优势将客源集中到深圳,再统一中转至国外,为国际航线的开拓积累客源。“深圳机场的董事长汪洋曾跟我说起,深圳的机场定位只有区别于毗邻的广州、香港,才能避免利益冲突,他支持把深圳机场的定位向低成本靠拢。”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