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6-21 16: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搜这个刚好有一篇昨天的新闻稿
研发突破后,还需叩开市场门
——全数字PET项目产业化调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方琳 通讯员 黄朝晖 曹彦
编者按
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近4年间,鄂州市**和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团队协力演绎了一个成功案例:全数字PET项目经市级投融资平台“输血”后,关键技术成功突围国际壁垒;研发冲刺阶段资金吃紧,鄂州又通过**采购“雪中送炭”。科研成果转化迈出第一步,但产业化之路仍然漫长。眼下,全数字PET项目产业化正考验多方智慧:是通过订单生产形成自身造血功能,还是利用各地**资源拓展市场?对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跟踪调查。
谢庆国研发团队在全数字PET生产场地。(锐世公司供图)
独立研发打破技术垄断
回顾全数字PET研发历时19年的艰辛,作为团队领衔者的谢庆国不禁有些唏嘘。
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是精准医学的重要设备,主要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等病理诊断,与CT、MRI(核磁共振)并称医学影像“三大件”。长期以来,由于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飞利浦三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国内购买一台PET设备需1500万元以上,且年均维护费用在百万元以上,这使得PET体检费用堪称“天价”。在我国重大疾病高发而医疗资源紧缺的背景下,谢庆国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强烈使命感:尽快独立研发出全数字PET。
“就像数码相机取代普通相机,必将引发一场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的颠覆性革命。”谢庆国表示,全数字PET可解决传统PET发展40多年来一直存在的“超高速闪烁信号数字化”难题,能更早、更灵敏地发现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病灶,辅助诊断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等疑难杂症,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001年,团队成立;2004年,率先提出全数字PET概念;2007年,首台平板PET问世;2010年,研制首台全数字化、模块化的小动物PET成像设备。此时,谢庆国团队已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授权专利17项,并已注册中、美、德等国商标。
一度让团队感到举步维艰,却是在PET研发步入最后攻关的关键阶段。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走向市场,需巨额资金注入。这一徘徊,差不多就是5年。
大胆决策,托举鄂州“1号科技工程”
调查显示,医学影像“三大件”中,2016年美国PET装机量1657台,日本600多台,中国只有不到300台;每百万人口占有的PET/CT数量,美国是5.13台,日本是4.7台,中国仅为0.2台;在中国,MRI的百万人口拥有量接近10,CT接近15,而PET只有0.2。
“国内对PET的需求量至少是千亿元规模。”多方奔走,谢庆国的“项目故事”打动了鄂州市决策层:“项目成功了,我们对国家有功;项目失败了,我们甘当垫脚石!”
2015年,全数字PET项目被列入鄂州市“1号科技工程”。面对启动资金难题,市领导大胆决策:市级投融资平台——昌达公司注入300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占股49%,而研发团队则以技术入投,获控股权。双方联合成立锐世公司,加快项目转化。
在推进过程中,为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由昌达提供担保,并再次用更多专利权作反担保,鄂州市农商行向锐世公司提供4000万元两年期低利率贷款。同时,昌达提供续贷周转服务。
有了“股权+债权+担保”的组合拳支持,研发团队再次步入“蜜月期”:2016年,首台适用于人体临床的全数字PET样机诞生;2018年1月,临床全数字PET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同年1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临床试验。
**采购送来“临门一脚”
对于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来说,数千万元投入仍是杯水车薪。在冲刺阶段,锐世公司勒紧裤腰带,仍时刻面临“弹尽粮绝”之虞。
“等‘准产批件’的半年时间尤其难熬,连每月偿还16万元的利息都十分困难。”锐世公司副总经理、项目产业化负责人张博透露,他甚至以自己的住房抵押贷款,为部分员工补发工资。
在“节骨眼”上,鄂州市**再伸援手:由市中心医院向锐世公司预定一台全数字PET设备,并划拨3000万元预付款。“既可解决购买方资金不足的困难,又可促进产品销售,以利项目公司资金回收,一举多得。”孟宪群说。
截至目前,昌达股权投资1470万元,债权支持1530万元,出面担保续贷周转金2800万元,加上融资担保4000万元,累计支持近亿元,另对其债权利息补贴50%;PET作为市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财政连续4年支持共计1600万元;市**还将锐世多名研发人员纳入人才资助计划,并为锐世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奖励。
“这些措施缓解了研发团队几度面临的资金难题。”孟宪群表示,昌达代表**投入的产业引导基金不以为目的,而是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酵母”作用,帮助项目做大、做强,早日实现产业化。
推进产业化面临“投资悖论”
全数字PET项目走到现阶段,锐世公司工作重心已从研发逐步转向融资和市场开拓,但仍面临诸多掣肘。
“国内PET制造商以浙江明峰、上海联影等为代表,投资少则数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但由于没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均无法与跨国行业巨头竞争。”张博说。
从2015年临床样机研制成功以来,接触过80余家投资机构,绝大多数为社会资本,谈判结果不理想。到了“难熬”的时候,锐世以800万元向武汉毫米科技公司出让1%股权。“按此估算,全数字PET的市场价值仅8亿元,肯定偏低了。”昌达方面认为,之所以不再继续投入,除考虑自身财力有限、不可能在一个项目持续投入外,也是想倒逼研发团队尽快搭建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和资本运作团队,以有效推动产业化进程。
“基于基础研究突破形成的技术革新给产业带来的引领性红利,社会资本很难识别,往往构成‘投资悖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鹏分析,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多来自成熟的营销模式,而原创技术优势要转化为市场优势,需要前期不断投入、反复实践,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鄂州市**在研发关键时刻担当了‘天使投资人’,但继续推进产业化还需较多资金。”谢庆国说。
市场路怎么蹚,亟待共识
“国内自2000年前后在医疗机构配置第一台PET设备以来,目前全国配置总数不过300台,未来增量空间很大。”锐世董事长王世恩介绍,疫情过后,武汉、荆州以及广州、南昌、德阳等地多家医院表达了采购意向,湖北军威医院已支付800万元预付款。
就在全数字PET技术终于从科研成果迈向产品时,锐世两大股东却就产品如何走向市场的路径发生了分歧。
研发团队提出“横向扩张”方案,继续和各地**资源联手,有序规划子公司产品线,以产业合作换取地方市场,进而提升社会融资能力。据悉,已有多地闻风而动,抛出“橄榄枝”。
“如将鄂州现有模式复制到异地,当初落户鄂州的约定就可能落空。”昌达方面建议研发团队加快将现有产品推向市场,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实现盈利滚动发展,并释放较大比例股份,借助基金专业能力优化项目公司管理结构。
武汉大学教授李光等专家指出,像全数字PET这样的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任重道远,单靠地方**和一个团队的作用有限。他们呼吁有关部门通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为湖北打造又一上千亿元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