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yesno

[项目进度] 关于广州的总部经济(2年半后想看看网友朋友们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3 19: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同意搞次聚会,各位精英畅谈广州发展大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9: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9# yesno


    楼主不仅博学,还多才!非常好的建议!{: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9: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还是再强调一下,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一个上海不够,北上广深不够,三个经济带也不够。城 ...
yesno 发表于 2014-6-23 15:32



    这点认同,上海侧重外资,结果民营经济总量就被广州超出一大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22: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楼主包括很多网友都讨论出不少有理有据的观点 不自大 亦不妄自菲薄 对于某位自我感觉良好的某地网友 写出来的内容就跟小学生一样 麻烦要黑也要高级一点多读点书好吗 帖子内容水准的高低大家心中有数 大家都在理性讨论 何必这样暴露自己的智商跟情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4 23: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1# whonet


    我等生活在一个如此丰富变幻的时代,为之庆幸。干一杯,笑看天下风云。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5 08: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大家很关心这个问题,市政府也出台了政策奖励总部设在广州的企业。我在目前世界上最大咨询公司里面帮各 ...
yesno 发表于 2014-6-21 10:18



    大家耐心点等上5到10年,相信广州的总部经济情况会跟现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句话我有疑问,这几百家打算迁移的企业的迁移动作都是连续的吧,如果真的有的话就有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企业迁移过来,为什么这两年没变化,而5-10年后就会井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5 15: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金融和企业

感觉现在国内城市之争犹如战国时代,群雄四起、狼烟遍地、百家争鸣,不上则下,格局稍 ...
whonet 发表于 2014-6-22 11:42



大致看了一下116楼,个人看法,楼主可能忽略了两点,一是设立亚太(中国)总部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大型企业自身的价值,这个目的不是分公司或者区域总部能达到的,不论中外大型企业,考虑总部所在地不外乎城市综合实力、产业和企业的聚集、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二是跨国企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研发和资金部门,如果说工厂带动了搬迁但没有带来这两个部门,我认为这样的“总部”意义不太大,何况,如果说开工厂追求成本低,现在不少跨国企业都有从国内(珠三角)搬到东南亚的想法,有没有人担心过跨国企业会撤掉区域总部移师东南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5 15: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金融和企业

以我的了解,lz不是打赌之人。只是热心并知道一些内幕,希望帮助家乡作点事情。
whonet 发表于 2014-6-21 23:58



为热心的楼主鼓掌!只希望此贴不要沉了,十年后再看,绝不敢奢望1526家亚太总部(我认为即使香港新加坡地震也很难的事)60亿美元资产不是天文数字,二百多家,十年,有没有机会?
我认为广州孕育自己的大型五百强企业才是最实际的目标,广汽是恒大或许不久也会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5 15: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onet 于 2014-6-25 17:30 编辑

回复 189# 金融和企业

广汽早点布局新能源的话,或许是。上海最近一个规划是定位全球城市,也就是超过国家级别的。它对自己未来产业的定位的一个顾虑是:有经济学家断言,未来10-20年,中国传统的企业可能要倒掉50%。传统的优势再过几年都不一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5 15: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onet 于 2014-6-25 17:29 编辑

回复 188# 金融和企业

从数据上看有点吓人。我想应该到目前很多公司还在咨询阶段吧,
跨国企业搬去东南亚可能性不大,毕竟总部在哪里还要考虑市场规模以及配套。未来的市场在中国,如果中国内需做起来的话那非常巨大。把总部搬进中国是占领市场的一个策略,广深的优势是比较上海成本更低。
最近看武汉很多动作啊,内需市场起来的话最大利好是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9: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致看了一下116楼,个人看法,楼主可能忽略了两点,一是设立亚太(中国)总部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大型 ...
金融和企业 发表于 2014-6-25 15:10



    金融与企业 说得非常正确,第一点我是有强调的,正因为中国人才保有量,基建设施,内需市场等因素使得跨国企业正逐步迁移总部到中国。
这里我想谈谈第二点,特别是R&D,大家也非常D关心这个问题。以下这个话题并不仅仅谈广州,而是中国。
简要说一下一点,在对大型的跨国公司做规划或者估盘预算的时候,到目前为止,除了极少数极个别企业之外,我们都是不建议我们的客户将R&D带入中国市场或者中国总部的(中外合资公司合作研发项目除外)。客户也希望我们提供方案尽量避免将核心的R&D转入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目前我们中国的高管还是比较“benefit oriented”,但并非然对企业或者股东有高收益责任,而是对自己有高收益责任。而创造这种个人高收益以前是通过挪用公款,虚增费用等财务上的操作,现在更多则是通过技术转移,复制专利等等手段。说得不好听就是窃取技术。作为跨国公司,R&D这一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法宝,但是对于中国籍高管他们的信任度其实很有限。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中国人有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进入中国。
其次,中国的研发环境暂时跟欧美有一定差距,跟香港新加坡也有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校合作的研发项目上。其实现在很多企业会把基础研究放在高校,成立高校研发工作室既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也可以培养自己在高校里的骨干研发精英,最重要是高校的研发水平和设备配置强大,一举多得。而且这个合作跟政府的瓜葛几乎没有,作为企业可以很自由的做研发。但在中国,一旦跟高校搞项目,难免跟中国政府就扯上关系,那之后的那种利益纠葛,是企业所不希望的,这里不展开。
最后就是说到一个关键的,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点了。大家可能把研发理解为公司关上门自己搞实验,搞研究。这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所谓R&D,其实是技术储备。技术储备是用来投放新产品做得准备,也就是说,企业本来不具备这种研发能力或者产品生产力,是通过储备技术到一定程度实现生产的。这里就出问题了,单靠研究,真的什么都能弄出来吗?肯定不行的,企业要做技术储备除了实验室,更重要是一个产业垂直式收购环境。
什么叫产业垂直性收购环境,说到这个比较出名的是苹果和谷歌。世界两大高科技巨头,他们如何实现产品不断更新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垂直式收购做技术储备。他们通过收购一些科技企业去得到一些他们本不具有的技术,通过技术的整合来创造新的产品。包括IPHONE, IPAD,谷歌的眼镜,无人车等等,都是如此。谈到这种环境,中国还不具备。
由此大家可以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不建议大型企业,或者说大型企业不太愿意把R&D转入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9: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致看了一下116楼,个人看法,楼主可能忽略了两点,一是设立亚太(中国)总部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大型 ...
金融和企业 发表于 2014-6-25 15:10



    这一点不需要担心,制造业也是需要技术的,东南亚的制造水平暂时比不上中国(孟加拉一类的,不是亚洲四小虎)。最重要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人力成本低,还有其他配套,如交通,航运,人才。导致企业愿意把各种各样的“中心”设在中国。大家知道汇丰环球,在太古汇,他们就是集中全球的财务整合到中国,将业务统一在广州做这样的模式。工厂也一样,全球的产能,事业部都能在中国找到人才胜任,这点东南亚做不到,四小龙以前做得到,但内需市场太小了,人力成本上升太快了,中国在这点上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5 21: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onet 于 2014-6-25 22:02 编辑
金融与企业 说得非常正确,第一点我是有强调的,正因为中国人才保有量,基建设施,内需市场等因素 ...
yesno 发表于 2014-6-25 19:05


跨国企业R&D放进中国的理由也是存在的。如果市场够大,竞争和行业的特点需要产品个性化、本地化的话。中国市场本地特点与欧美市场差别还是很大,需要为中国做一些调整否则会像google、yahoo等一样无法适应本土环境。大众就是比较早在中国有自己的R&D的,有几款车是这个部门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某大型影像公司也在上海浦东有个数码产品的研发部门。核心研究员来自美国的华裔,基层研究员本地招的,负责中国区数码产品的个性研发。保守的日本就很难有移植过来的研发部门,开放式文化的欧美还是可以的。

不过最核心的部分恐怕就比较难移植过来,只能做些外围的R&D,专门为本地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苹果这种公司在乔布斯时代,每个产品都超出同类产品很大距离,所以一个产品就可以吃遍全球,不需要个性化。如果在库卡手下,产品研发的提升速度放慢,进入红海竞争的领域,也不得不考虑个性化、本地化,竞争压力越大,产品变化又不大,那就不得不考虑产品更多的本地化、个性化,就需要中国的研发部门。
技术含量越高端的产品越不需要本地化和个性化,越不需要到各地设置R&D部门,比如高通是不需要在中国设立研发部门的。反之红海范围的产品需要更多的本地化和个性化,就需要本地研发部门,比如大众、宝洁、ICI等。
广州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否则R&D来也找不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2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跨国企业R&D放进中国的理由也是存在的。如果市场够大,竞争和行业的特点需要产品个性化、本地化的话。中 ...
whonet 发表于 2014-6-25 21:46



    这位朋友分析的很对,对于核心的研发项目,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本土企业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6 02: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onet 于 2014-6-26 13:25 编辑

回复 195# yesno

即使在欧美的核心部分研发中心,也有华裔在里面工作,可以挖这样的人才回来效力。三星早期就挖了很多日本企业的人才过来。至于垂直收购也是策略。
受体制限制要国内的研究机构是跟不上市场的发展的。早期的策略利用本土市场大、企业规模容易做大有资金进行收购、招募核心人才、买专利、与全球性优质研究机构合作...核心技术的获得的途径还得靠这种办法。自己的基础研发得第二步... 需要教育体制改革,跟上市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31 15:25 , Processed in 0.164983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