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4-11 13: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晴虹堂】 挑灯拾遗:太原北十方院遗存 ----太原千寿寺钵盂
本帖最后由 gzs97 于 2016-4-11 16:21 编辑
曾在2009年初请得一寺庙钵盂,该器物高9厘米,口径10厘米,最大直径约14厘米,釉色黄褐,大致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烧制。造型工整,质朴稳重,钵盂四周刻有“太原千寿寺”五字。
翻开史料,太原千寿寺即太原北十方院。
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1573年)左右,位于现在太原市城北沙河之北有一处沙田,此处田地虽然贫瘠荒芜但却非常适宜种植各种瓜类,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片沙田称之为“瓜厂”。当地的瓜民为了祈求平安、风调雨顺,便在瓜厂上修建了一座观音堂。最终扩建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净因禅院。
天启年间(1621—1627年),净因禅院的香火也越烧越盛,太原的晋王朱求桂竟也亲临寺院,并自提匾额“千寿胜境”。
顺治年间(1638年—1661年),千寿寺又新修戒坛15间,寺院扩展为东、西两院。
光绪(1875—1908)中叶的一场汾河水患更将古刹冲刷的日渐调零,门可罗雀。
民国十一年(1922年),山西省长阎锡山以千寿寺东院为址,设置林业试验场办公室,山西大林区署又在试验场内增加气象观测内容。同时又修复了西院寺房,组织僧学院进行佛学研究,但倭寇侵华战争,古寺又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新中国成立后,位于千寿寺之东的“西北炼钢厂”被收归国有,改名为“太原钢铁公司”,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太钢厂区扩建时将残存的古刹全部拆除,至此一座经历了三百春秋的古刹毁于一旦,从此消失。
现在的北十方院(千寿寺)留给后人的也仅为一个窄窄的小巷名。
【晴虹堂】
挑灯拾遗【一】:山西近代工业遗存 ----山西工艺局
挑灯拾遗【二】:太原北十方院遗存 ----太原千寿寺钵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