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2-6 1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深圳胡文的深度剖析:2万亿元首超广州:广东为何突然为深圳打Call?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12-05 21:09:51)转载▼
标签: 2万亿元首超广州 广东为何突然 为深圳打call?
2万亿元首超广州:广东为何突然为深圳打Call?
胡文
2017进入尾声之际,广东省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首肯了深圳。
12月5日,广东省统计局官方微信“广东统计”发布消息称,为更好地反映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接轨,国家统计局按照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联合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2008年SNA),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不再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进行处理。
按照国家统计局部署,2017年开始实施地区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将研发支出未计入地区生产总值(GDP)部分进行补充核算。根据新的核算方法,广东省统计局修订了1995年以来的GDP数据。
根据新的核算方法,广东省统计局把研发经费投入转化部分计入GDP,根据重新核算,2016年广东GDP已突破8万亿元,成为国内首个破8万亿的省份。
同时,对2016年全省各市GDP核算数据的修订结果显示:深圳市GDP已超过2万亿(20078.58亿元),首次超过广州(19805.42亿元)。
这一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极大关注。朋友圈有人发问:2016年已经过去,为何在2017年都要即将过去的时候发布这一消息呢?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
其实,在当代中国的语境和城市竞争的环境中,GDP无论如何被诟病,但依然是各地最为看重、且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体现政绩最为重要的指标。原因在于,GDP是体现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的全能指标,无可替代。尽管还有诸如财政收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单项指标,但其效力依然不如GDP。就像之前中国基金报报道,深圳上市公司10.4万亿市值已经是广州2.62万亿的近4倍,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广州10倍,但也并没有进入官方话语体系。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来说,深圳在2013年已经超过广州,此后深圳在发展后劲方面已经显露无疑,与广州GDP差距逐年缩小。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给了广州老大哥面子,同时也显示了自身潜力。如果这种格局能一直持续下去,当然再好不过。
但问题是,即便照原有核算方式,深圳GDP在2017年末也极有可能超过广州。根据今年前三季度两地统计局的初步估算,深圳的GDP为15408.62亿元,广州为15509.06亿元,深圳相差广州仅有100多亿元。但问题是,因为金融和科技产业这两大抓手在握,深圳增速明显超过广州。深圳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8%,而广州同比增速仅为7.3%。也就是说,深圳再想在广州面前装小弟,已经装不像了。如果按新的核算方式,可能差距会更大。
事实上,广东省显然意识到:这一趋势已经无可改变。与其在2017年之后宣布深圳GDP超过广州,不如倒推并提前到2016年。这样,一来从官方话语体系上对深圳作出肯定,二来为全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方向,推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以及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其指挥棒效应将是,即然研发经费投入转化部分计入GDP,那么各地对研发投入将会更加重视。
其实,这一变化早有显现。
今年5月22日,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打造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补的“1+1+7”创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领先、带动力强的创新发展极。同时,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
9月22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获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原则通过,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为“中国硅谷”,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要集中力量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发挥好深圳、广州龙头带动作用,沿广深轴线形成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广州、深圳、东莞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规划范围内的所有产业、项目都要围绕创新进行布局,把重点创新战略平台和创新节点一个一个建设起来。珠三角其他市要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争取加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无论是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还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都是强调“发挥好深圳、广州龙头动作用”。尽管在名义上,广州还是在前,但在作用上,已经不讳言深圳在前了。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变化。另外,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是一个证明。
12月4日,经广东省委省政府通过,《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在广州发布。这一规划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该规划围绕打造“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重要引擎、陆海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区、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世界级都市带”的战略定位,提出“一心两级双支点”总体发展格局和“五带三区一体系”的重点任务,统筹谋划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并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推动沿海经济带形成科学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枢纽门户、极具魅力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到2030年,沿海经济带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更具活力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和国际先进、宜居宜业、开放包容、特色彰显的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该规划在提出构建“一心两极双支点”发展总体格局的同时,提出“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滨海布局,明确了珠三角“中心带动”、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区“两极跃升”、汕尾和阳江作为珠三角辐射粤东粤西战略支点的“双点支撑”,将统筹“六湾区一半岛”发展、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作为实施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统筹指导各类要素的空间配置。
显然,无论在科技产业创新,还是沿海经济带这两个维度上,深圳无疑将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显然,在与此相关的机场、港口等硬件设施方面,广东完全可以赋予深圳更大的权限和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全省尤其是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