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52大武汉

[江城资讯] 2016年9月21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7: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跨越发展看黄陂

湖北日报讯

汉口北郊,盘龙湖畔,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悄然开建。
    该处遗址距今3500余年历史,是大武汉的城市之根。遗址保护范围3.95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1.39平方公里。
    周边的土地早已开发,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纵横车辆穿梭,工业园区星罗棋布。
    即将开通的地铁机场线,从盘龙城附近钻出地面,“梅花红”列车在高架上试跑,跨湖后再入地,开往通向世界的窗口——天河机场。
    这是继轻轨通达汉口北之后,通往黄陂的第二条轨道交通。
    在武汉“1+6”城市发展框架中,当其他新城区轨道交通还在建设,黄陂人民已提前享受这种绿色、快捷、准点、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幸福感油然而生。
    过去的“十二五”期间,黄陂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推进“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基础上,继而提出建设“幸福黄陂”。
    建设的成效如何?探索出哪些经验?

    创新驱动 产业裂变:向经济强区跨越

    幸福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对一个地方来说,幸福指数的高低,取决于地方综合实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了,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才有改善民生,从而提升幸福指数的可能。
    过去的5年,黄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连续5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连续4年被评为武汉市综合考评立功单位。
    2015年,黄陂全区生产总值577.6亿元,年均增长17.6%;公共财政总收入65.3亿元,年均增长22.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3亿元,年均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8亿元,年均增长15.5%。
    跨越式发展,产业是支撑。产业培育,创新是动能。
    临空产业园和汉口北配套产业园、前川新城工业园,这是黄陂的“一主两副”,是创新驱动、产业裂变的主阵地,承担着“工业倍增”的重任。
    如何“倍增”?一手抓传统产业,机电、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一手培育新型集群,珠宝时尚、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通用航空等“千亿板块”雏形初显。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0亿元,是2010年的4.3倍,提前两年完成“工业倍增计划”。
    工业之外,以商贸、物流、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5年来,服务业增加值180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汉口北累计实现商贸物流总收入1020亿元,成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市场集群、全国优秀市场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木兰生态旅游区通过四个景区抱团,成功晋升国家5A级风景区,迈入全国旅游第一方阵。
    现代都市农业中,特色优势产业板块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台创园”国家级园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3家,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67.5%,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面对区域发展千帆竞渡的竞争态势,黄陂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功组建运行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区“市民之家”;有效推进区级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街乡场财政保障能力;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为全省亮点。随着黄陂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入推进,极大激发了全区人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敢为人先、求新思变的创新动力日益增强。
    5年来竞进提质,黄陂初步构筑起大临空、大交通、大物流、大市场的格局,经济发展迎来升级版。

    产城一体 城区蝶变:向新城市跨越

    幸福感,也来自于城市面貌的有机更新、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
    当天河机场实现7种交通方式无缝换乘,当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航空塔台投用,当岱黄高速上饱受诟病的“堵霸”被全互通的刘店立交替代,当商户乘坐轻轨便捷来往于汉正街与汉口北之间,当市民驾车穿行于高等级的旅游公路上……那种愉悦和轻松不言而喻,幸福指数也随之飙升。
    5年来,黄陂累计实施市区重大项目474项,完成投资近700亿元。其中,仅城建攻坚就超过百亿元,重点打造了天河机场T3航站楼、轻轨汉口北延长线、汉口北交通综合体、汉口北大道、刘店立交、岱黄高速、木兰大道等交通项目,每平方公里等级公路拥有量全省第一。黄陂广场、木兰广场、黎元洪广场、双凤公园、滠水公园等一批市政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滠水、后湖等湖泊水系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城管革命”实现全域覆盖,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每逢节假日,吸引更多的武汉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游山玩水。
    5年来,黄陂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铺开,前川城区有机更新步伐加快,盘龙城等南部新城组群崛起,建成区不断壮大,发生蝶变。
    这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更是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的提升、产城一体的融合,在坚决守住三环线等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与中心城区保持距离。
    在武汉“1+6”城市发展框架中,黄陂正在稳步迈向“独立成市”,中等城市规模发展框架雏形初现。

    以人为本 民生递变:向全面小康跨越

    在武汉的城区中,黄陂面积大、人口多、底子薄。但是该区坚持“小财政,大民生”,把钱用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统计显示,5年来,黄陂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31.82亿元,投向民生领域;每年77%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
    在黄陂,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及贫困生资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均已实现全覆盖。这些,都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群众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3050.9元,增加到2015年的2656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50元增加到16228元,分别实现翻番。5年累计新增就业4.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万人。全域旅游带来红利,10万余农民吃上旅游饭,在家门口就业。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也走在武汉市新城区前列。小学、初中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公办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和学前教育示范区;文体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盘龙城遗址公园开工建设,“二程书院”项目推进顺利;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成功晋升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信义兄弟”“孝义兄弟”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黄陂“群星现象”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法治黄陂”“平安黄陂”建设深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初步形成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黄陂逐步建立由一个健康管理中心两大健康管理合体、15个高危干预门诊以及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健康管理门诊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主管、专业机构直管、单位社区协管、家庭单位自管的“四方管理”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黄陂模式”,被国家卫计委选为典型案例,有望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这一模式下,分级诊疗得到落实,看病难、看病贵有明显缓解,普通百姓受益最大。
    大跨越,大发展。武汉北部,一座新城正在崛起!

    投资逾百亿元配套临空经济核心区横空出世

    黄陂区抢抓天河机场三期和大临空经济区机遇,建设临空经济核心区。
    临空经济核心区自2012年启动建设,政府投入和引进社会资本逾100亿元,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七通一平”标准,已修建道路31公里,形成“三纵四横”的路网格局。管线全部入地,铺设供水、排水、排污管网74公里,铺设电网72公里、供气管网25公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产业配套能力,临空经济核心区正在成为一座产城融合新城。
    同时,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坚持以工业化为引领,大力发展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黄陂区经信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产业已成为黄陂工业强大驱动力。
    黄陂区虽有一些本土发展的装备制造企业,但底子薄,品牌知名度不高,瞄准智能制造,到底该怎么发展?外部引资,内部创新。
    招商引资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比亚迪,在黄陂投下50亿元,生产新能源客车,产品未来将覆盖华中。
    优质项目促进了园区产业集聚。园区作为全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标杆”,始终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优先。截至目前,引进项目120个。其中25个已建成投产,总投资876.8亿元;19个在建。园区已初步形成四大产业板块:第一,以比亚迪、惠强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板块;第二,以周大福、爱帝为龙头的珠宝时尚和汉派服装产业板块;第三,以中车武汉修造基地和中车电牵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板块;第四,以翰宇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板块。产业集聚正在形成。
    在此基础上,航空物流业也蓬勃发展。海航蓝海产业园、普洛斯、圆通、菜鸟、越海等物流企业扎堆,形成新的发展引擎。

    数说黄陂

    一串串沉甸甸数据,反映黄陂5年来的巨大变化:
    引进12个50亿元以上项目
    累计引进重点项目240个,其中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13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9个。
    9家世界500强和16家国内500强落户
    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国内500强企业16家,上市公司29家,新增市场主体5万多户,实现招商引资总额1200多亿元。
    培育37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建科技孵化器25.8万平方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7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0多项,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多名、专家团队20个,入列全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区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汉交会累计成交676亿元
    成功举办五届“汉交会”,累计交易额676亿元,稳居中部大型商贸展会之首。
    区级行政审批精简335项
    推行权力清单、程序清单、责任清单,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共精简335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09: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52大武汉 发表于 2016-9-21 07:32
全国工商联考察团来汉考察

共享武汉难得的发展机遇

买芋头的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09: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52大武汉 发表于 2016-9-21 07:31
最快出城道路 昨日通车

东风大道高架双向八车道 从知音桥20分钟可出城

十三射要是都以这个标准建设,那武汉进出城怎么也不会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09: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52大武汉 发表于 2016-9-21 07:48
对接舟山江海联运 2万吨级海运船明年有望直达武汉

长江云报道(电视新闻中心记者 谢珍 蔡舰)19号,舟山 ...

太给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09: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09: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届中极氢能源产业发展峰会在汉举行
以汽车领域为突破口 推动氢能产业大发展

    本报讯(记者冯欣楠)昨日,首届中极氢能源产业发展峰会在汉举行,海内外新能源专家达成氢能产业发展共识:以汽车领域技术研发市场化推广为突破口,推动氢能产业大发展,践行低碳环保,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此峰会由中国科协、湖北省政府主办,湖北省科协、东湖高新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峰会上专家讨论,氢能产业化大幕已经拉开。
    武汉是中国车都,到2020年计划产能规模达到350万辆,新能源汽车也是重点开发对象。昨日峰会上,市汽车办负责人表示,氢能汽车是武汉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向,正在着力推进氢能示范样车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和示范线运营,抢占全球氢能产业制高点。就在本月17日,全球首台常温常压氢能汽车的工程样车在武汉首发,显示武汉在氢能汽车领域的创新力。
    推动氢能产业更好发展,参会专家建议,武汉应以汽车领域技术研发市场化推广为突破口,推动氢能产业大发展;在制氢、储存、运输、应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形成一大批领先的科技成果,带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建立和完善氢能行业技术标准,打造权威、一流的氢能公共服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09: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xzbd000 发表于 2016-9-21 09:47
首届中极氢能源产业发展峰会在汉举行
以汽车领域为突破口 推动氢能产业大发展

武汉的东风神龙等汽车企业要是布局长远的话,确实应该在这块投入一些资源搞搞研发。

要知道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汽车大厂可是已经在氢能源汽车这块研发了十几年了。不能步步落后,每一步都靠市场换技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09: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行的坚果 发表于 2016-9-21 09:45
这个规划选址真是醉了,这种项目不放在光谷,却拿到临空港!

市领导又开始胡搞了,光谷已经有几十家安全公司,这是要削峰填谷全部迁过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0: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0: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52大武汉 发表于 2016-9-21 07:33
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力争超70%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8次会议召开

{:5_122:} 武汉的空气通透了 颜值翻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tl070602023 发表于 2016-9-21 09:54
市领导又开始胡搞了,光谷已经有几十家安全公司,这是要削峰填谷全部迁过去吗?

光谷的公司不会搬到临空港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欲则刚 发表于 2016-9-21 10:01
难道要把所有的产业都放去光谷,那汉口这边怎么办!!

已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欲则刚 发表于 2016-9-21 10:01
难道要把所有的产业都放去光谷,那汉口这边怎么办!!

汉口玩金融行业啊,互联网这东西本身要聚集效应才能发展壮大,你这东一块西一块能发展起来吗,要不把软件园的企业分一半给汉口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0: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行的坚果 发表于 2016-9-21 09:45
这个规划选址真是醉了,这种项目不放在光谷,却拿到临空港!

这个项目是网信办定的,配套了会议中心,光谷有光谷的优势,但是离机场太远了,你让中央来的领导下了飞机在武汉堵2个小时再开会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0: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谷现在哪里有连片的2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未来地铁17号线建设打下基础.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主要任务是这样的。并不影响光谷原有的安全产业。着眼于创新网络安全学院办学模式、创新网络安全人才聚集方式、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网络安全人才能力考评体系、创新建设一流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等五大创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及一流网络安全产业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6 02:35 , Processed in 0.184103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