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30 1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年育成千亿产业 武汉光谷生物城力筑“区域创新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国和 付清
建设8年的武汉光谷生物城,在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的2016年,再传喜报。本月18日,新的国际生命健康园和智慧健康园授牌,产业规划的宏大蓝图逐一落地。
作为湖北省暨武汉市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工程,光谷生物城用实践证明,打造区域创新体系,方能使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呵护生物产业“好苗子”
在国内已先有26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情况下,武汉光谷生物城作为后来者,综合实力却一跃反超成为全国第二。
后发而先至,秘诀何在?
“都知道生物产业是好苗子,但若遍地开花就很难成活。”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钱德平说,生物产业发展必须集聚,产业园区必须要按产业链布局和企业发展目标来统筹建设。
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光电子结合的生物器械,光谷生物城选准了这几个有一定基础的方向,按照区块进行建设,实行错位发展。从光谷生物城的核心区建设开始,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相继建成,并形成规模。
新开建的国际生命健康园和智慧健康园,将集中创新企业,驶入精准医疗、医疗大数据、医疗服务等新的产业“蓝海”。
打造有生命力园区“生态圈”
“从0到1”的光谷生物城,引入企业,服务企业,壮大企业,摸索出一系列创新心得。
“拒绝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光谷生物城招商从一开始就瞄准前沿领域。”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鲍俊华说。一方面,引入世界500强、上市公司、领军企业,以此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全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在光谷生物城已有美国辉瑞、德国费森尤斯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中牧实业、丰乐种业等32家上市公司落户,国药集团、华大基因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聚集。而人福医药集团作为本土创新企业代表,已经跨越百亿规模,进军海外。
企业集聚,不是重复扎堆,而是互为上下产业链条。光谷生物城积极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关联、协作。如基因组测序分析、干细胞工程中心、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仪器共享中心等3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11个专业孵化加速平台的建设,使企业研发成本大为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速。
突破制度供给的“天花板”
生物产业是资金、智力密集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才能把创新接力完成。8年来,光谷生物城引入了陈焕春、邓子新、周宏灏等12位院士,拥有2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433个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层次生物人才团队。
激发金融活力,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推进产业发展。光谷生物城创新“生物助保贷”“保证保险”“银证保”等多项科技金融产品,累计帮助企业获得47.44亿元银行贷款,有107家生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融资,80余家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51.54亿元。
伴随创新的深入,光谷生物城日益认识到,制度供给决定区域内人们的创业冲动,也决定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兴衰。他们正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突破更多体制障碍,努力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