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唐僧423

[城建综合] 武汉吸纳人才门槛最低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9 08: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midifest 发表于 2017-5-28 21:53
你确定要这么做吗???? 是深圳户口耶 ,你想清楚,仅次于 北京上海户口的 ,户口背后是巨大的社会 ...

以前刚毕业在深圳工作,09年阴差阳错的把户口转过去……我是湖北人,12年回武汉创业成家,就在武汉定居了,户口不在武汉各种不便。。。。其实深户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去香港通关比较方便,其他没什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09: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沿海绿色家园 发表于 2017-5-29 08:29
什么中专的都可以落户,以后都是些流氓地痞街区了,呵呵,还什么人才,打斗人才

呵呵,不知道你老是哈佛还是牛津毕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09: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毕竟是传统大城市,积淀还是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10: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武汉欢迎各界各层次有识之士前来安居落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11: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6日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现身复旦大学,以《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为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分享。
……
总书记的要求非常深刻,我要说的就是学习总书记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五个方面要求的一些思考。
长效机制之一:土地
我觉得对土地的调控需要那么四个五个刚性的措施。
一个城市土地供应总量,按一人100平方米,100万人就供100平方公里,一千万人就供1000平方公里。
爬行钉住,后发制人。
什么意思?你这个城市有本事,把这个人口搞到500万,那我以前只给了你350万平方米,现在每年补你几十万平方米。
不能根据长官意志,计划未来有500万人,现在才两百万,就要500平方公里土地,结果我在10年里,真的给你300平方公里土地,你300万人没来,只来了100万人,甚至原来的200万人还走了,这个土地的错配,谁负责。
土地要爬行钉住,而不是说要你去臆想调控,长官意志,违反经济规律。
就按这个逻辑,不复杂,如果上海到了2500万人,一定要2500平方公里,不是没有地啊,上海有6000多平方公里,还有很多农业,农业在上海只占1%的GDP,农民人口也只有三四十万,在这个意义上,一定维持农业也是要做城市绿色农业,示范农业。由此而言,如果这个城市本身的土地不足了,不到人均100平方米了,就应该补上去。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不是拿到指标,三四百个城市大家平分,而是看谁人口多。
人口怎么多起来呢?有句话叫产业跟着规划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二产、三产发达了,人口就多,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
当你把前面的几个环节做成了,我爬行钉住就行了。最笨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13: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能赚钱,哪里能留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17: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lushiqi 发表于 2017-5-28 23:24
武汉需要找准自己的产业发展目标,有的放矢的吸收人才而不是通吃。。。招一堆无法吸纳的低端劳动力那不叫抢 ...


忽略了制造业和中低端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包括目前增长最迅猛的物流快递产业,这一块相当庞大,所谓人力成本,这一块占据不小比重。武汉制造业不少项目被周边抢走,不是缺乏研发资源和物流条件,而是典型的一线制造业人力资源最缺乏,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流水线作业,远不如中部其他省会,也不如西部成渝。北面成为全球最大手机代工基地,西部山城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代工基地,就是依靠这个。郑新欧、渝新欧出货量都高于武汉。所以这两个过去进出口总额一直低于武汉的,这些年都大幅度超越武汉。加上蓉城,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很多全球性代工基地流失,就是武汉劳动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造成的。那些下岗职工一则年龄偏大,二则知识技能早就老化,与现在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相比,根本就没人要。

武汉自身的众多制造业也需要新增劳动力尤其是中专学校的劳动力来填补,随着老员工的不断退休,这部分新鲜血液不能少。

还有众多的餐饮、酒店、快销店铺、购物中心、各类新型商业店铺等,都需要职业院校的劳动力来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比本科生就业诉求的低不成高不就,中专生就业反而选择余地很大,因为这类岗位不少本科生不愿意做,或者因缺乏职业培训不能迅速就位。

所以,就像人类社会的结构是金字塔一样,就业岗位也是金字塔型。虽然我们都在努力创造更多的中产阶层,但没有庞大的蓝领队伍,也无法维持庞大的白领阶层。美国也只有一个硅谷,更多是需要众多蓝领人口构成一个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城市设施自我维护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城市及社会的结构就失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17: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7-5-29 17:19
想比本科生就业诉求的低不成高不就,中专生就业反而选择余地很大,因为这类岗位不少本科生不愿意做,或者因 ...

这个解释很对,二产三产都需要人力,武汉不仅仅只需要高端行业,还需要一线产业工人,武汉广阔的新区腹地不高的房价正好能给这些人落户武汉的机会,他们也是武汉复兴的一部分。多引进职校生入户,吃苦耐劳的外地人入户,都是对武汉的有益血液补充。光谷it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从地位上又有和不同,都同样为社会创造价值。对武汉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就业机会,让这些新移民有工作,勤劳踏实的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成为武汉福利体系的负担,社会本就不是专为精英阶层配置,只要我们的市民勤劳,不论他们是什么学历,都是应该欢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2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7-5-29 17:08
忽略了制造业和中低端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包括目前增长最迅猛的物流快递产业,这一块相当庞大,所谓人 ...

制造业,低端服务业这些完全可以实现内部消化,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专属。我所知道很多大型国企的工厂,老员工依旧是最主要的一线产业工人。而对于像酒店餐馆低层服务人员来说,本地年轻人和外地年轻人没区别,有没有知识学历更是没任何差异, 初中毕业的也能干,博士生毕业的同样也能干。
需要外来人才需要的是缺少的人才,也就是产业发展需求,而这一点,其实武汉也是基本够了的,因为武汉不缺人才培养。
其实政府也大概是做出了相应的政策,一个是培养的大学生留下来,一个是外地的毕业生回武汉。
所以我才说,一味地只知道吸纳人才而无法做到消化,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发展支撑,无业人口就只是社会隐患。尤其是对这些人做出了超低户籍门槛,意味着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压力更大,如果在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上做不到同步铺开覆盖,社会矛盾会加深,北京的学区房就是前车之鉴。
别看好像年轻人刚入社会没什么需求欲望,这回是动真格的落户优惠,就是新武汉人将会膨胀,等过个5年左右开始,这批年轻人慢慢的成家立业,现实问题就来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是跟着钱走的,不是钱跟着人走,马云王健林这些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成都郑州的崛起,依靠的不是人多,而是国家政策和投资,带来的产业部署,通俗点说,就是钱多。
珠三角,近5000万人口,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是因为这些外地人去珠三角了珠三角发展起来了,还是因为珠三角发展起来了这些人才去?提个醒,珠三角的原始资本积累是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的下海和走私,以及国家新区对这些行为的合法化,让全国的对外经济发展高地在珠三角尤其在深圳率先发展起来了,这些外省外地务工人员就像闻到什么什么的什么似的扑了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22: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7-5-29 17:19
想比本科生就业诉求的低不成高不就,中专生就业反而选择余地很大,因为这类岗位不少本科生不愿意做,或者因 ...

工业制造业经济结构下专科生才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储备,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武汉在内的中国专科生,绝绝大部分都是不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现在的专科学校,一线产业工人培养的不多,电商财会it这种倒是牟起搞。毕业后成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员。。
唉其实口水这么多,说的无非就是希望武汉的人才争夺是有的放矢地,有筛选的,有侧重的,那些人才需要,哪些人才不要。武汉还没那么严重。。。每年毕业近百万大学生,就算是仅十分之一留下来也有近十万,这真不是小数字,武汉是有资格去挑剔的,不要表现得像个饿死鬼似的什么都往嘴巴里塞。
成都郑州的崛起有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机遇,不要简单照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22: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lushiqi 发表于 2017-5-29 22:13
工业制造业经济结构下专科生才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储备,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武汉在内的中国 ...

武汉的那些老工人,其实都已经失业近20年,且不说他们在上班时是否有多少技术,因为这些企业多数是省属和市属企业,典型的就是硚口和武昌中北路,当初这些企业有多少竞争力众所周知,都败给江浙崛起的乡镇企业和广东的合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靠中国短缺经济时代兴办的,进入竞争激烈的需方市场时,其技术和营销的弊端立即显现,所以破产倒闭。这些员工20年过去,在制造业技术进步迅速的今天,早就没有工艺和技术的使用价值。武汉只有那些央企能够度过难关,但产业结构主要在冶金、机械、石化、设备制造等。这是其一。

其二,珠三角、长三角的众多湖北籍员工,其数量本来就少于四川、河南、湖南、安徽、江西。这是湖北外出务工数量的实际体现,每年相关报告都有统计排名。所以回归武汉数量自然无法与上述省份相比。这可以通过四川、河南在引进富士康时的相关报告可以看出来(前些年东湖汉网均有这些资料)。再就是这些人员也近年来随着湖北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回归湖北家乡比例不断上升。这与襄阳、宜昌、荆门乃至仙桃、汉川等地众多制造业在最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他们不见得回归武汉。

其三,湖北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减少,因为湖北计划生育使中部做的最严格的,所以表现在新增劳动力数量是中部垫底,这也是湖北比中部其他省份年轻劳动力更加缺乏的根本原因。而河南安徽江西等地过去每年超生数量远高于湖北。湖北是中部城镇化比率最高的,超过50%,而过去超生儿主要集中在乡村。这都是具体表现。

第四,武汉的职业技术教育其实具备较强的调整和整合力量。这与武汉自身过去老工业基地,央企有众多工程技术人员有关,再就是武汉理工科院校实力雄厚,所以具备I向职业教育延伸的教育资源。这也是武汉的优势,只是过去武汉职业教育的办学者或创办者多为传统教育者,偏向文科。随着这些第一代创办者的老化和逐步退居二线,接任者都会不断调整(我 90年代末期在媒体时曾接触不少)。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9 23: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7-5-29 22:36
武汉的那些老工人,其实都已经失业近20年,且不说他们在上班时是否有多少技术,因为这些企业多数是省属和 ...

嗯。。。武汉的情况复杂啊,既有大量的下岗职工还未转业安置,还有大量的新毕业生落地困难。
但是我个人觉得,就结合现在中国经济结构来看,再去和郑州成都争代工厂投资,也许5年时间里可以打鸡血,嗯对一新的政治利益是相契合的。但是对长久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对社会结构的稳态也是不利的。
武汉不缺制造业,汽车钢铁石化电气船舶积淀深厚,以此发展的一系列上下游产业也是中部乃至全国都拿得出手。而对于光谷的生物医学通信研发,联想富士康电脑产线,以及这两年补课的互联网双创和去年的长江存储。这些产业都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反武汉布局的新产业和部分老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我是觉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比较低端的产业人才吸引上,这些人才都是跟着钱走的,有钱了啥都好说。但是比较中高端的产业和需要大量资本技术投入的,本土企业实力较强的产业,我认为武汉绝不能把他们当便宜儿子对待。中国现在开始强调中国智造,中国品牌,那么放到地方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其实就是本土智造本土品牌。这个势如果不把握住,那武汉可能失去的就是上位的希望。
永远只能作为承接发达城市产业转移的二线城市。说的好听点就是,招商引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00: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lushiqi 发表于 2017-5-29 23:22
嗯。。。武汉的情况复杂啊,既有大量的下岗职工还未转业安置,还有大量的新毕业生落地困难。
但是我个人 ...

我从来没有说武汉不需要高端,你不要偏离主题。我举例说川西川东和北方邻省的例子说明,代工产业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今的代工已经不是低层次的来料加工、三来一补,更不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高技术含量的加工业。有人说着其实还是代工,但不可否认这类代工因产业分工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就是带动国际航运及民航业物流、相关下游产业如包装、国际物流、相关零部件产业聚集等。

以西部的直辖市为例,由于全球最大笔记本代工基地建设,吸引了沿海上千家配套企业来重庆西部城区及周边区县建厂,直接拉动重庆制造业增加值。具体说,就是1500亿产值,这是黄奇帆多次提到的。再就是200亿美元的出口,直接让促成进出口贸易等现代商务。北边的溢出效应更明显,直接形成临空加工区。而武汉临空出口加工区继续处于小规模发展状态。

所以,这些案例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制造业已经发生很多新的变化,不能用过去传统制造业的模式和观点来看待了,与时俱进始终是必须做到的。

另外,武汉作为一个迈向超级大都市的城市,必须保证有庞大的中低端服务业,从而为高端服务业提供一个强大的基础。具体而言,就是城市文化旅游、美食休闲、文化娱乐等。这些也需要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端盘子的服务员和清洁工、休闲娱乐场所的各类服务员、旅游景点的服务人员、众多各类酒店民宿的服务人员、大量满足现代白领和游客需要的快递人员、满足现代家庭生活品质提升需要的家政服务人员等等,其需求量也是庞大的。他们也是为武汉中高端白领、投资者群体等提供各类服务的。

如果武汉有100万中产阶层,就需要200万从事中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蓝领人士来提供其他的产业分工。如果武汉中产阶层增加一倍,则后者起码还要增加50%。这就是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和产业分工。所以,武汉中高端产业越发达,其中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也更活跃。

但要注意的是,从事中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都是经过培训能满足现代产业需要的新型从业人员。,这与传统的大妈、大姐、大叔不是一个知识结构的。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新武汉人。

那些有些不好习气的大妈大叔的确也还应该逐步退出这个产业了。不是说小话,而是这类人士由于其局限性,的确很难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的。他们之中只有少数能继续学习提升的人才能不被淘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0 10: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midifest 发表于 2017-5-28 21:53
你确定要这么做吗???? 是深圳户口耶 ,你想清楚,仅次于 北京上海户口的 ,户口背后是巨大的社会 ...

深圳户口 没什么卵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9 16:09 , Processed in 0.04244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