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9-13 14: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英国利兹回到汉口旧租界,他要改变这座112年老厂房
2017-09-12 21:10 搜狐旅游
http://www.sohu.com/a/191586334_405259
从112年前的英商“平和打包厂”
到即将面世的“多牛世界”,
汉口租界区更多的老建筑,
期待着注入新的灵魂新的故事。
武汉不是一座以旅游闻名的城市,第一次来武汉的人如果要逛逛这个“新一线”,不用去武汉人都不去的黄鹤楼,也不用去今非昔比的吉庆街、户部巷。
骑辆单车穿行中山大道与沿江大道吧,在里份间感受本土市井,也能从风格各异的租界建筑窥见那个属于武汉的“大时代”。
中山大道整体改造以来,老租界里很多洋房旧址开始修缮整改。青岛路上打围许久的英式老厂房也即将变身汉口文创谷中心,对于老建筑的活化、重生,这个项目的执行负责人朱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又是英国海归,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见朱可前,脑补这个80后,想必是位戴着眼镜的文艺绅士范大叔。见朱可后,当确定站在眼前的大花臂是他时,才意识自己尴尬地贴错了所有标签。
朱可和他的团队正在改造的这栋老建筑,是1905年英商平和洋行建造的平和打包厂,位于原英租界华昌街,现在的洞庭街和青岛路交汇处,路口的一旁是麦加利银行大楼旧址,另一旁是保安洋行旧址。
无论是贯穿原英、俄、法三国租界的洞庭街,还是短短数百米但洋行汇集的青岛路,尽是昔日繁华缩影。比起周边的巴公房子、法国领事馆,花旗银行大楼旧址,外观朴实方正的平和打包厂并不”打眼“。
在以精致气派取胜的租界洋楼群里,走进这个典型的近代工厂建筑,才知其别有洞天。四层砖混结构,红砖墙面,窗间用壁柱分割,旧时的运货通道、消防系统等等,都不同于常见的住宅建筑。
20世纪初叶的汉口,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这让武汉成为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匹敌的内陆城市。昔日的繁盛当然也包括以经营棉花打包为主的“平和”,它兼打牛羊皮、羽毛、苧麻,同时经营桐油、生漆、猪鬃、中药材、五棓子等进出口业务。
作为曾经的中国民主革命重镇,武汉历经战争洗礼,时代变迁,只有租界里的建筑,无声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动荡和辉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平和”。抗战胜利后,平和洋行重返汉口,1946年“平和”复业开工。武汉解放后,平和打包厂在武汉市轻工业局领导下进行“镇反”和民主改革。1953年,“平和”由国营商业仓储公司接管,编为市仓储公司第三打包厂,至1960年改为仓库。
穿行于“平和”旧楼,依稀可见不同时期留下的不同改造痕迹。时间带走了故事,岁月则融进砖墙之中。
现在,平和打包厂迎来了新一轮的整体修缮。被时间侵蚀破坏的墙面按照原型修复,缺失的铁窗一一照原型定制安装,在不改变建筑外观和结构的情况下,重新规划内部空间,保证修旧如旧。
重生后的“平和”,将变身为文化科技中心,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以全新的形象和身份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在被脚手架里外包围的“平和”里上下下的穿行,朱可想象着它被复兴后的样子:“这里以后会有一个博物馆,一楼是文创或轻食类商户、往上则是各种文化创意类工作室,也包括多功能汇报厅、高端商业服务区、休闲社交区,会按照不同主题和区域来划分”。
对于这个复合型空间,朱可一直在畅想它的各种可能性:“除了文化创意类产品的展售与工作室的聚集外,多元的文化内容也会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发声”。最终实现“网络与实体空间的交互,人机的交互”。
跳脱常规的文创模式,朱可希望在这里,文化不仅仅只停留于看书观展,而是让对历史、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走近建筑,触碰真实的历史和当下。
在英国待过很长时间的朱可,谈起城市的拆与建,建筑的保护与新生,习惯性拿英国作比。他说英国人主张保留活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有保留,除了宏伟的建筑,普通人生活过的房子、街道也被保留了下来。
“因此他们的马路很窄,马路还是几百年前走马车的路;因此,他们没有多的面积建新楼,各种店面开进不同的百年建筑。教堂改成酒吧,国家二级保护建筑改成新立体主义酒店,新与旧和平相处”。
论及老建筑的文化新生,朱可认为最成功的典范非“牛津大学”莫属。这个孕育过4个国王、46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5个英国首相的英国最古老大学。经过800年的历史沉淀,让建筑实现了其生命力在空间、文化、功能上的延续。
一个正在孕育的空间,需要时间的沉淀、文化的沉淀,“这些过程急不来,也无捷径可走”。朱可和他的团队将改造后的平和打包厂命名为“多牛世界”,在正式运营前,它的首个内容创业领域分享会,红砖π系列,将在本周将拉开帷幕。
十里洋场的老汉口,已为文创的聚集铺垫出足够的人文基础,在朱可看来,文创不是简单的小资腔文艺范,“它应该是一种人群符号、时代符号”。
正如朱可喜欢的纹身,就是极具年代属性和故事属性的文化产品。最初,毛利人把纹身当成在脸上展示自身及其家族信息的符号,现在,纹身已经演变成为前卫,另类,彰显自我的文化标识。
一个拥有大花臂的年轻人投身于老建筑的改造和新生,续写一个城市的辉煌和传奇,在朱可看来,是他这样一个拥有海归和土著双重身份的80后对于这座城市的责任。
老建筑的新生、文化产业的运营,以及这个即将在年底问世的文化科技中心,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33000平米的平和打包厂,在整个老汉口的租界区仅是小小的一角,112年历史的老建筑的新生也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大门紧闭的老建筑,期待着注入新的灵魂新的故事。
text /photo 二十四口
部分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