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4-18 11: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
据文献记载,定州古城最早系管仲所筑。战国为中山国国都。汉代为汉中山国首府,汉中山王宫建在东北隅(今系古众春园方圆一公里之范围),王城台、殿、观、榭皆为上国之制,蔚为大观。到中山简王刘焉时,为了显示尊贵,修建的更加雄伟壮丽,筑两宫,开四门,穿北城累石为窦,通唐河水源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后世拓为古刹圣地,曾为我国古代北方著名佛教中心。
公元348年,后赵北中郎将筑小城,立宫殿。385年,燕王慕容垂中山定都,小城之南筑隔城,为太子慕容宝建承华观。390年,魏王拓拔珪在汉旧基上将城池修建完固。唐宋时期,州城进一步完善其制,官署、府第依据《营造法式》进行规范。街市、里坊、建筑无不完善,但不可僭越。进而大定州的形制基本形成。
1368年,明代都督平安展筑城墙,周长26里余13步,高3丈。四门各建月城,上有门楼,各用重门,四面异其制,1451年和1483年,时任知州均予修葺。1522年,知州倪玑匾其四门,东曰“博陵”,其址在东关桥内。西曰“平镇”,其址在明月街与兴华路十字路口东侧小河沟东,西门设有瓮城。南曰“永安”,即今南关城门位置,尚保存完好。北曰“定武”,其址在北门街社区十字路口北侧。
1616年,知州宋子质主持修复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四城门楼,腾骧卫指挥胡进忠承修西城墙,历时五个月竣工。1619年,知州沈庭英主持随处修补并匾其四门,
北门曰“瞻宸”,西曰“望恒”,东曰“观海”,南曰“迎泰”。
清代康熙、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又有几次重修。民国初期,城墙有过整修,后因战乱而成断壁残垣。解放后,碍于规划建设,经人民政府批准,相继拆除了东、西、北三个城门。城墙被当地群众取土逐步夷平。今仅存明代南城门门洞三座。
署衙
定州衙署始建于唐代。1368年,知州李拯在唐宋旧基之上予以重建。1615年,州牧宋子质于衙后续建阅古堂,东建瑞莲亭翼之,又于玉壶堂后建聚胜楼。1730年,州牧王大年重修更楼,额题“古中山国”四字。嘉庆、道光两朝,定州知州曾予改建和增修。此时,衙署南为更楼,下为大门,进为仪门,左右角门,西为监狱,东为同知公署,傍吏、户、礼等房15间,西傍兵、刑、工等房15间。中为甬道,道上戒石亭,北为露台,为大堂暖阁。后穿堂三楹,东为库房,西为吏目公署,入为宅门,为后堂三楹(即玉壶堂),东为客厅(即拜笏堂),西为花园(又称中山后圃),后为聚胜楼。建国后,旧衙为人民政府驻地。1972年,衙署所有建筑被拆毁。后其辟为定州中学。2015年定州时根据恢复古城的规划,定州中学迁居新址,原址恢复重建定州古州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