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BU_David

[文物保护] 张柔墓(保定市满城区西北-岗头村-月明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9 10: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历史人物!值得宣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9 11: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宝贝 发表于 2019-5-19 09:11
应该是,他是个争议人物。  他的墓成为文保这才是2000年后吧

2006国保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4 22: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柔归顺蒙古之后,保州因战乱,已是一片废墟,张柔对州城重新营建,规划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并引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奠定了保定旧城的基础,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5 08: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5 09: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在飞花似梦 发表于 2019-5-18 18:5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点赞!
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5 09:24: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三区文化深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张柔墓

时代:元

地址:保定市满城区大册营镇岗头村西

张柔墓南距城区约7.5公里,位于大册营岗头村西。墓地地势高峻,背依伏岭,前绕沙河。有翰林学士王盘撰写的神道碑和蔡公张柔碑等。

张柔(1189-1268),定兴河内里人,系金元时期名将,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晋封为蔡国公,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六月卒,柔长子参知政事宏略及宏略夫人(张氏、李氏)俱葬于此。墓前有神道,并立有神道碑、石柱、石人、石羊、石虎、石碑楼等。此为张柔家族墓,占地175000平米,曾出土四大名窑瓷器,1982年7月23日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柔封官后曾率军驻扎于满城,后迁移保州(现保定市),并复建保定城,张柔曾在岗头村营建宅第。曾资助修建庙奄和双塔。

张柔墓地现保存高大封土墓4座,神道碑2通,是元代时代规模庞大,保存较完整的墓葬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遗迹和历史原貌。

历史沿革

满城历史悠久,商周时已有先民村落,战国时为“燕北赵南”之地,西汉时属中山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北平县,东晋后,北魏兴起,北齐、北周相继立国,县治归属变动频繁,先析出永宁,次分置永乐,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乐名满城,从此,满城县名始见于史。据史**载,满城,唐天宝年间以前称北平县,北平县是西汉时右丞相张苍的封侯地,西汉早期因张苍助刘邦平叛燕国(现北京市)国王藏荼有功,封张苍为北平候。

张柔墓始建于元代早期,张柔(1189—1268),神道碑由其子弘略,建立于1277年,张柔墓之坟台、角柱由其子弘范筑立于1278年,后由其孙张珪重修于1327年,张柔卒于至元五年(1268)六月二十五日,下葬、立碑、造置石像生、修筑坟台、立角柱等活动陆续进行了十年之久,至1278年,张柔墓地的附属设施修筑完毕。

张柔之子张弘略(1235—1295)卒于元贞元年,弘略夫人花氏(1244—1341)卒于至正元年。均葬于此,弘略神道碑立于大德四年(1300)。

墓地当时称张家峪,解放以前又称“王子坟”,民国初年,张柔墓前的碑刻、石兽都比较完好,解放后此地曾进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墓地破坏较严重,石牌楼、石香炉被砸毁,石像生被埋入地下,神路,墓封土部分被毁。

1985年以前未设文物管理机构,只有县文化馆代管。1985年成立文物管理所,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进行日常维护,文管所进行日常安全检查。

1982年该墓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受到很好的保护。1977年岗头村在距离墓西100米处建新庄,现已发展成有百户人家的规模。沿此往西山脚下是市保单位月明寺双塔。

据史载,张柔(1189—1268)字德刚,定兴河内人,少倜傥不羁,善骑射,称其豪侠气节,初官定兴令,累迁至昭毅大将军,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晋封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年)六月卒,享年79岁。张柔镇守保定时,曾经开辟城池、通商惠工,使保定发展为“燕南一大都会”。

1976年以前张柔墓曾被原河北省人委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7月省**将张柔墓重新公布为第二批省保单位,2004年4月,河北省文物局确定推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柔墓被列入推荐名单,张柔墓由满城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管理。

张柔墓概况描述

张柔墓位于满城区大册营镇岗头小村东的岗头山西南坳,北面为苍松矗立的八里山,南面为漕河,西面为宋元时期的址月明寺遗址,东面有岗头村,**前有著名的日光庵道观和高45米的砖塔,**中被人炸毁。当地人称张柔墓所占位置为“头枕九龙沟,脚蹬八宝嘴,腰缠玉带(漕河)”,是一风水宝地。

据发表的研究资料记载,张柔父子对建筑,风水颇有研究。碑文记载张柔、张宏略父子曾规划建设安徽亳州、保定城和元大都(现北京城),曾任工程监督,深得当时皇帝忽必烈的器重。从发掘后的张宏略墓中的建设情况也得到证实,整个墓葬设计紧密、规整、讲究美观、实用。如砖雕装饰讲究力学结构,青砖磨缝等都是元代匠人的上上作。体现在方方面面,细微之处,都可看出是一个不俗之作。

墓地地表有方形覆斗式封土四座,其中两座封土尚存神道碑及部分石像生。依其排列位置,自北向南分别编者按号为M1、M2、M3、M4。由神道碑显示,M1为张柔墓,M3为其第八子张弘略墓,M2为张弘略夫人墓,M4为无名墓,四墓均为南向。张柔墓四角立有石柱,(为石灰岩)墓前立有神道碑及石虎、石羊等。张弘略墓前立有神道碑及石虎、石羊、石翁仲等,材质均为汉白玉。

M1,位次最北、最东。地表由封土、坟台、角柱、神道碑、石象生、望柱等组成。

封土,边长21.5米,高约6米,方形坟台,原宽度、阶数不明。

角柱,坟台之上,于封土四角所立方形石柱,仅露上半部分。东南与西南两柱正南刻有题记,将文字全部清出后,进行了传拓。推定四角柱原露高2米左右,它们标明了封土的四至。

神道碑,立在神道北端正中,坟台的前部,碑身前倾,碑帽缺失,碑座及碑身下部已埋入土中。碑身表面风化,毁损严重,文字已大半不存。清理覆土至龟趺背纹,发现碑之下部两侧残破,清出的碑面风化,损毁程度同于上部。碑身尺寸:宽1.32米,厚0.34米,高3.23米.

碑南30米以外的神道两侧存有石羊、石虎各3件,牡右牝左相对置,其间弃有砸断的石虎头1件,故可证原有石虎4件,石羊亦应有4件。参照M3可知石羊之北原有石舍人、石侍卫各两件,又据当地老人回忆,神道南端原有石望柱一对,现均已佚。

石羊,均为跪卧式。最完整的一个为西排南邻石虎者,尖唇善目,双角曲卷于耳后,盘尾肥硕,雕琢精细。长1.80米,高1.10米。

石虎,均为蹲踞式,雌雄无显著区分,头部明显前倾,胸部丰硕,重心垂线在前肢处。雄虎较雌虎更为浑憨。高分别为1.20米,1.30米。

现存石羊、虎对称排列在神道中心线两侧,量得排距7.7米,件距7.6米,故可知此6件尚在原位.因此,张柔墓神道的宽道自然明了,即当在7.30米—7.60米之间,约合元时的二丈三尺.

M2,位于M1西南40米。此墓之神道碑、石象生等俱已不存,封土底径13.30—14米,残高约3米。

M3,位于M1之南偏西、M2之东偏南,北距M1 20米,西距M2 15米。封土保存较好,神道碑甚为高大,此外尚残存石人四躯,石羊一件。

封土,边长18——18.5米,高约5米。

神道碑,置立于封土前8.5米的神道西侧,系由龟趺及碑体两石组成.龟趺长3.25,高1.95,宽1.55,下连石衤亲    厚度不祥.碑首与碑身为一石分刻,碑首高1.95,碑身高3.25,宽1.53,厚0.42米,通高6.05米.碑首四螭交盘,其鳞、爪、角、牙、须、目凑刀一丝不苟,造型生动传神。除个别文字被凿毁、龟首部分残缺外,此碑保存基本完整,风化亦轻。文、书、刻制均称得上是宋元碑刻中的上品。

石舍人、石侍卫、石羊,封土前13米以南神道两侧的石人均被拉倒砸坏,石羊仅剩一件,亦已无头。计东排的石舍人两件,石羊一件。西排仅石侍卫两躯。

石舍人:均已无头,身穿拽左衽长袍。北面的一件仰身,可见三缕长须之下,双手持笏于胸前。南面的一件俯身,腰束嵌花大带。残高分别为1.80、1.70米。

右侍卫:胸部以上、膝部对下俱不存,其一俯身,所著甲、衤夸依然可识。

由现状观察,石象生的原有件数及排列方式均同于M1。

M4在M2西南15米处,边长12米、高约1米,封土破坏严重。地表无封土墓有三座,第一座位于张柔墓西侧10米处,第二座位于张弘略夫人花氏墓西北侧8米处,第三座位于无名墓西南侧10余米处,三墓均为南向。墓地南端东西两侧原有下马碑、望柱等。

价值评定

1、张柔墓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元代墓葬群,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张柔,字德刚,元代,定兴河内里人,他是金、元时期起自布衣,靠征战被元代蒙古皇帝忽必烈所器重,生前曾被封汝南王、蔡国公,并曾主持重建已废多年的保定城和安徽亳州,后督建元大都北京城。他与史天泽、董俊、李治等是忽必烈推行蒙古人汉化的主要倡导者,后者几人的墓葬从资料来看多已毁。唯独此墓地可看出元代贵族墓地的严整和气势。张柔的后人功勋卓著,名位显赫,九子张宏范也是元朝开国功臣,孙张圭曾任一代丞相(都葬于祖茔地定兴河内,墓早年被盗,现已夷为平地)。他们在元史上都有传记。

张柔之碑由翰林学士王磐奉旨撰文。碑文除首题“大元故蔡国张公神道碑铭”、书篆人名衔、立碑人、立碑时间被删削外,收录在《满城县志》《光绪畿辅通志》等书中。因此,原碑字迹虽多残毁,仍不妨了解其内容。经与《元史、张柔传》等对勘,可知史传百分之八十的材料取自此碑,故碑传并无牛氐牛吾。不过碑文述柔擒杀贾王禹、招降郭收、下汴京、守杞县等情况较传为详或为传所无,有俾参考。又两元史本传记张柔有子十一人,碑刻云“男十二人”,并一一列出其名,故应以碑为是。

张弘略之碑,碑额篆书三行12字;碑文楷书,52行,满行62字,计2323字。姚燧文、刘赓书、郝采麟篆。姚、刘《元史》有传,皆为名臣,且姚的文名冠于元代。采麟为郝经之子,名见《元史·郝经传》,仅言其“亦贤,起家知林州,仕至山南江北道肃政谦访使”。碑文郝之署衔“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可知其在世祖末、成宗初亦曾入居翰林。

碑主张弘略附传张柔,他排行第八,被指定为嗣,在张柔诸子中知名度仅次于其弟张弘范。以碑文与两元史附传相校,亦可显见传文即是对碑文的节略。即便如此,碑文中仍有以下几点或与传相异,或为传、纪所无,实不应忽略。

2、张柔墓对考察宋元墓葬规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古莲花池的创建、古城保定由县扩升为路、府,均在金末元初。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河北不仅突出地存在一个汉人世侯阶层,还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前者如真定史氏,藁城董氏、保定张氏,皆起自布衣,位至公侯;后者如刘秉忠、窦默、王磐、李冶、刘马因、郭守敬等最为知名。他们或在元帝国的形成、中国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或代表着元代的科学文化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一时河北人才盛有逾前古。与此相应,河北元代大中型墓葬的数量,超过了宋、辽、金三代同类墓葬的总和。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墓葬的保存状况极差,如张柔墓者,已无一处。

元代的墓田之制:“一品九十步,二品八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庶人九步”。即规定一品官员占地九十步见方,至六品依次递减十步。这是对唐宋品官墓田之制的沿承。若一步按五尺计,九十步约和今140米。张柔生前官至从一品,符合九十步之待遇,加之其子弘略等附葬,按规定其墓地范围可超出九十步之限。今以三墓占地范围来看,似未逾制。

封土的规限,未见元代的明确记载。唐宋之制,一品官员“坟高一丈八尺”,下至六品递减二尺。明代亦同,另洪武定制“功臣没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以张柔墓现存高度来看,亦不过制。至于封土的占地面积,历来无明确说法,以张柔墓来看,虽符合极品之制,但占地不过五百平方米,不仅较两汉、北朝同等级别的墓葬封土小得多,也不及晚唐、五代藩镇丘墓的体量。这种情况反映出元初的世侯虽握有一定军政实权,享有子孙世袭的优待,但远未发展成唐代藩镇式的势力,特别是经过中统削权后,皆被置于ZY的绝对控制之下,即使功如张柔、官如史天泽者,其墓亦不可能逾制。

石作之制,未见元代的明文规定。考之实例,如张弘略官从二品,依墓田之制较其父墓应

降下一等。然而所用神道碑的尺寸比照父墓并无减杀,翁促、石兽的件数亦同父墓。又如井陉南良都元代德安知府王端之父、赠太原郡候王顺墓系依三品墓仪,今存石侍卫二件,石舍人一件,石虎三件,推其原数,亦与张氏父子之墓无别。核之宋制:“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金制:“一品官四石人四事,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二事”等规定,可见元代所行,如三品以上官员作墓仪的无级差区分即本于宋,而件数的增加,即石人、石羊、石虎各四件,又起于金。

总之,元代品官的墓田、封土、石作之制与宋、金无太大的区别,仅在石刻件数上有所增加而已。因此,张柔墓成为考察宋元诸臣墓制难得的实物标本。

张柔墓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04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名单。

http://www.mancheng.gov.cn/main/viewDetail.jsp?newsid=1050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9: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朝(1206—1368)  元史 作者:宋濂等  列传34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世力农。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金贞祐间,河北盗起,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队伍以自卫,盗不敢犯。郡人张信假柔声势,纳流人女为妻,柔鞭信百而还其女。信憾之,谋结党害柔。未几,信有罪当诛,柔救之得免,于是骁勇之士,多慕义从之。

中都经略使苗道润承制授柔定兴令,累迁清州防御使。道润表其才,加昭毅大将军,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继而道润为其副贾瑀所杀,瑀遣使以好辞来告曰:“吾得除道润者,以君不助兵故也。”柔怒叱使者曰:“瑀杀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反以此言相戏耶!”遂移檄道润部曲,会易州军市川,誓众为之复仇,众皆感泣。适道润麾下何伯祥得道润所佩金虎符以献,因推柔行经略使事。事闻,加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

戊寅,国兵出紫荆口,柔率所部逆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得以便宜行事。柔招集部曲,下雄、易、安、保诸州,攻破贾瑀于孔山,诛瑀,剖其心祭道润。瑀党郭收亦降,尽有其众,徙治满城。

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柔以兵数百出奇迎战,大破之。乘胜攻完州,下之,获州佐甄全。全慷慨就戮,柔义而释之,且升为守,使将部曲以从。己卯,仙复来攻,败走之,进拔郎山、祁州、曲阳,诸城寨闻之,皆降。既而中山叛,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仓战于新乐。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拔矢以战,斩首数千级,擒藁城令刘成,遂拔中山。仙复会兵攻满城,柔登城拒战,复为流矢所中。仙兵大呼曰:“中张柔矣!”柔不为动,开门突战,皆败走。略地至鼓城,单骑入城,喻以祸福,城遂降。又败仙于祁州,进攻深泽、宁晋、安平,克之。分遣别将攻下平棘、藁城、无极、栾城诸县,辟地千余里。由是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缘山反侧鹿兒、野狸等寨,相继降附。一月之间,与仙遇者凡十有七,每战辄胜。

方献捷于行在所,行次宣德,而易州军叛,逐其守卢应妻子,据西山马头寨。柔闻之,即弃辎重还,出奇计破其寨,而诛叛者,归其妻子。加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号拔都鲁,置官属,将士迁授有差。

  燕帅孱赤台数凌柔,柔不为下,乃谮柔于中都行台曰:“张柔骁勇无敌,向被执而降,今委以兵柄,战胜攻取,威震河朔,失今不图,后必难制。常欲杀我,我不敢南也。”行台召柔,幽之土室,孱赤台施帐寝其上,环以甲骑,明日将杀之,孱赤台一夕暴死,柔乃得免。金经略使固安王子昌,善战知名,与信安张进连兵,阻水为固,远近惮之。柔出其不意,率兵径渡,生擒以还。

  乙酉,真定武仙杀其帅史天倪,其弟天泽使来求援。柔遣骁将乔惟忠等率千余骑赴之,与仙战,败之。遂分遣惟忠、宋演略彰德,徇齐鲁;聂福坚略青、魏、山东。玺书授柔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丙戌,遣将以兵从国王孛鲁,攻李全于益都,降之。丁亥,移镇保州。保自兵火之余,荒废者十五年,盗出没其间。柔为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

  壬辰,从睿宗伐金,语其众曰:“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围汴京,柔军于城西北,金兵屡出拒战。柔单骑陷阵,出入数四,金人莫能支。金主自黄陵冈渡河,次沤麻冈,欲取卫州,柔以兵合击,金主败走睢阳。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遂围睢阳,金主走汝南。汝南恃柴潭为阻,会宋孟珙以兵粮来会,珙决其南,潭水涸。金人惧,启南门求死战,柔以步卒二十余突其阵,促聂福坚先登,擒二校以归。又遣张信据其内隍,诸军齐进,金主自杀。汝南既破,下令屠城,一小校缚十人以待,一人貌独异,柔问之,状元王鹗也,解其缚,宾礼之。入朝,太宗历数其战功,班诸帅上,赐金虎符,升军民万户。

  乙未,从皇子阔出拔枣阳,继从大帅太赤攻徐、邳。丁酉,诏屯兵曹武以逼宋。道出九里关,柔欲率所部径往,或言关甚险,宋必设伏,不若与大军俱进。不听,与二十骑直前据关,方解甲而食。宋兵出两山间,围数重,骑皆失色,柔单骑驰突溃围。大军继至,遂达曹武,悉下缘山诸堡,攻洪山寨,破之,遂营山下。柔率众出略地他处,宋兵乘虚来袭,柔还,与之遇,自旦至暮,凡十余战,大败宋师,斩其将校十有三人。遂会诸军取光州,又进趣黄州。破三山寨,至大湖中,得战舰,沿江接战,壁于黄州西北隅。有乘舟出者,柔曰:“此侦伺我隙者也,夜必袭吾不备。”乃分军为三以待之。二鼓时,宋师果至,柔遮击之,俘数百人,溺死者不可计。攻其东门,矢石雨注,军少却。柔率死士十余,奋戈大呼,所向仆踣,执俘而还。宋师惧,请和,乃还军。

  大帅察罕攻滁州,柔以二百骑往。时卢、泗、盱眙、安丰间,宋屯戍相望,斥候甚严,或劝柔勿行,不听,且战且前,凡二十余战。比至滁,察罕以滁久不拔,欲解去,柔请决战,从之。既阵,宋骁将出挑战,柔佯却,宋将骄,柔驰及之,楇击坠地,宋将执柔辔曳入其阵,飞石中柔鼻,两军哄,柔得还,裹疮复战。夜遣巩彦晖劫其营,焚城东南隅,柔率锐卒五十七人先登,拔之。己亥,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皆属焉。

  庚子,诏柔等八万户伐宋。辛丑,升保州为顺天府,赐御衣数袭、名马二、尚厩马百。柔率师自五河口济淮,略和州诸城,师还,分遣部下将千人屯田于襄城。察罕奏柔总诸军镇杞。初,河决于汴,西南入陈留,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氵单。宋兵恃舟楫之利,驻亳、泗,犯汴、洛,以扰河南。柔乃即故杞之东西中三山夹河,顺杀水势,筑连城,结浮梁,为进战退耕之计,敌不敢至。会诸军攻破寿州,柔欲留兵守之,察罕不从。又败宋师于泗州,还杞上。帐下吏夹谷显祖得罪亡走,上变诬柔,执柔以北。大臣多以阖门保柔者,卒辨其诬,显祖伏诛。

  辛亥,宪宗即位,换授金虎符,仍军民万户。甲寅,移镇亳州。环亳皆水,非舟楫不达,柔甃城壁为桥梁属汴堤,以通商贾之利;复建孔子庙,设校官弟子员。入奏,帝悦,赐衣一袭、翎根甲一、金符九、银符十九,颁将校之有功者。

  己未,分裨将张果、王仲仁从宪宗征蜀;王安国、胡进、田伯荣、宋演从宗王塔察兒攻荆山;柔从世祖攻鄂。世祖由大胜关,柔由虎头关,与宋兵遇于沙窝,柔子弘彦击破之,进与守关兵战,败之。世祖自阳罗渡江,促柔会兵攻鄂,百余日不能下。世祖谕之曰:“吾犹猎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猎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柔乃令何伯祥作鹅车,洞掘其城,别遣勇士先登,攻其西南陬,屡破之。会宪宗凶问至,宋亦行成,世祖北还,命柔统领蒙古、汉军,以俟后命,城白鹿矶,为久驻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诏班师。阿里不哥反,世祖北征,诏柔入卫,至庐朐河,有诏止之。分其兵三千五百卫京师,以子弘庆为质。二年,以《金实录》献诸朝,且请致仕,封安肃公,命第八子弘略袭职。

至元三年,加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城大都。四年,进封蔡国公。五年六月卒,年七十九。赠推忠宣力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武康。延祐五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子十有一人,弘略、弘范最显,弘范自有传。

张弘略字仲杰,柔第八子也。有谋略,通经史,善骑射。尝从柔镇杞徙亳。岁乙卯,入朝宪宗,授金符,权顺天万户。从征蜀,以其幼,赐锦衣,令还镇。柔既致仕,授弘略金虎符、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仍总宣德、河南、怀孟等路诸军屯亳者。

中统三年,李璮反,求救于宋将夏贵。贵自蕲乘虚北夺亳、滕、徐、宿、邳、沧、滨七州,新蔡、符离、蕲、利津四县,杀守将。弘略率战船遏之于涡口,贵退保蕲,弘略发亳军攻之,水陆并进。宋兵素惮亳军,焚城宵遁,追杀殆尽,获军资不可计,尽复所失地。李璮既诛,追问当时与璮通书者,独弘略书皆劝以忠义,事得释。朝廷惩璮叛逆,务裁诸侯权以保全之,因解弘略兵职,宿卫京师,赐只孙冠服,以从宴享。

至元三年,城大都,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八年,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领宿卫亲军、仪鸾等局。十三年,城成,赐内帑金扣、玳瑁卮,授中奉大夫、淮东道宣慰使。十四年,宋广王昺据闽、广,时东海县储粟数万,行省檄弘略将兵二千戍之,仍命造舟运粟入淮安。弘略顾民舟,有能载粟十石者与一石,人争趋之,一月而毕。

十六年,迁江西宣慰使。会饶州盗起,犯都昌。弘略以为,饶虽属江东,与南康止隔一湖,此寇不灭,则吾境必有相扇而起者。乃使人直捣其巢穴,生缚贼酋,磔于市,余党溃散。下令曰:“不操兵者,皆为平民,余无所问。”顷之,以疾归亳。有谗贵臣子在江南买田宅乐而忘归者,词引弘略。或谓弘略曰:“公但居亳,未尝在江南,入见宜自明。”弘略曰:“明之,则言者获谴矣,吾宁称疾家居。”

二十九年,见世祖于龙虎台,请曰:“臣之子玠长矣,愿备宿卫。”从之,且赐以酒曰:“卿年未老,谢事何为。”特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元贞二年卒。赠推忠佐理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蔡国公,谥忠毅。子三人:玠,瑾,琰。

http://www.zglsrw.org/show.asp?id=194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9: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a86dd0102x4ik.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9: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9: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U_David 于 2019-5-25 11:15 编辑

南宋和元朝最后的决战是张世杰与同宗兄弟张弘范的较量?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 ... 599&fr=qingtian

张世杰,是金境内的范阳人(今河北涿州人),与灭宋的汉将张弘范同宗同族,是张弘范的族兄。
最早的时候他就在张弘范父亲张柔手下为将,跟随张柔征战,后来因事触犯法律,便愤然逃到南宋境内,当时烽火连天,金与南宋到后来的蒙古与南宋,硝烟四起,战事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5 11: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如果利用好了既是旅游资源又是城市名片,更是保定人的精神支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5 13: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保自兵火之余,荒废者十五年,盗出没其间。柔为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5 13: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军(治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太平兴国六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淳化三年(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5 02:23 , Processed in 0.04389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