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拍照片2024

[经济论道] 木兰故里考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31 11: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楼主的考证辨析, 涨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1: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就木兰故里的历史事实进行科学理性考证。

武汉还有很多,比如岳飞在武昌抗金,被封为鄂王等,都可以讨论、提出资历依据。

真理越辩越明,历史事实的确需要澄清恢复,让大众知晓。

不然作为武汉市民对家乡的历史都不清楚,外地人更是以为仅仅是传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1: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大白 发表于 2024-10-31 10:58
武汉一直不会宣传也不愿意宣传

且不说花木兰这个虚构人物

还一口一个花木兰...

现在河南和湖北虽然一方认定木兰是汉文帝时期人物,一方认定木兰是初唐人物。但在姓氏问题上还是很统一的认定木兰不姓“花”。河南认为木兰姓“魏”,我们湖北认为木兰姓“朱”。


木兰也根本不是高级将领,最多最多是个杂号将军。可以称之为“木兰将军”或者“孝烈将军”。木兰这个级别的军人在唐朝为数不少,不入朝代断代史再正常不过,之所以被当时文人创作大量诗歌夸赞,一方面是由于她替父从军的孝心,另一方面全在于她的女性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2: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3: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theluojia 发表于 2024-10-31 10:31
选天仙演,有没有武汉背景的原因?

迪士尼选角导演团队世界范围内进行甄选,对主角的要求只有五点:

1.华裔

2.年轻貌美

3.武侠片功底

4.英语会话能力

5.足够的票房号召力


为此选角导演妮基·卡罗组织上千人试镜,参与者除刘亦菲外,还有蓝盈莹、杨采钰、窦靖童等人。


刘亦菲第一次试镜就引用了唐朝称颂木兰诗歌的名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Two rabbits running side by side, I think one is a female, one is male, but I cannot be sure.")


刘亦菲对木兰精神的理解是,“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直面真实的自我。勇敢做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To really dig deep into who you really are, and be true to yourself. Have the courage to be yourself and figure out what your dream is. ”)


就在试镜前一天,刘亦菲才刚从北京过去,由于时差关系根本没有睡觉。但是选角导演团队给她安排了四场戏,尤其是其中一场有五页对话,全部需要用英语完成。


这四场戏之后刘亦菲面临的挑战尚未结束,还需要进行90分钟的体能运动。根据美方的说法,尽管很累,但我们的刘亦菲从未说过要休息,而且一直专注、坚定、出色。



针对选角的五点要求,第一点刘亦菲肯定满足,无需赘言。第二点对当时才三十岁的刘亦菲来说也肯定满足要求,她本来就少女感十足,又长期以美貌著称,网民票选的两届女神大赛冠军。第三点,刘亦菲参演过《功夫之王》《神雕侠侣》《四大名捕》等武侠影视剧,有实实在在的作品证明其才能。第四点,上世纪90年代末,刘亦菲曾随母亲赴美国生活读书,对英文语言环境并不陌生。第五点,刘亦菲在社交媒体拥有巨大影响力,全世界只有28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她的微博粉丝数量,她随意的发言,转发量就十分惊人。


虽然刘亦菲高标准满足五点选角要求,但最最打动选角团队的还是她的精神力量,美方在试镜时除了看到她出色的才华、体能、技艺,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她的顽强斗志,有着战士般的表现。


所以美方选择刘亦菲为主角,并且为了等她的档期,延迟六个月才开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0-31 11:35
木兰的所有文献资料全部出自唐以后,根据这些称颂木兰诗歌里列举相关事迹可以知晓,木兰从军时的兵制是典 ...

仔细看了一下你举的所有例子和典籍
没有一个是正史
全部是文学作品  诗歌  顶多是方志之类的
你知道吗
史学界是不能以文学作品为考古依据的   起码要有正史
想想花木兰这么大一个人物为啥所有的正史里面都没有记载吧

更何况跟你说个更不乐观的   
其实信史是以考古结果为依据的
为什么国内外史学界都不认可夏朝的存在
因为夏代至今为止都没有考古文物作证据
哪怕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夏每一代国君
哪怕每个读过历史的小学生都知道夏桀是个暴君
但是国内外史学界就是不认可夏代是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
因为没有相关文物!
哪怕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再多
哪怕盘龙城也有比商代还要早的文物
因为没有可靠地直接证明
所以中国考古界从民国努力到今天
还是没有发现夏代的直接证据

这花木兰嘛就更。。。。。靠不住了
千万不要因为爱国情怀   乡土情节就非要执着证明花木兰的存在

另外一个概念是我反复说了
花木兰是个假的不意味着木兰文化 木兰传说 木兰故里是假的
相反木兰文化 木兰传说 木兰故里是千真万确的
黄陂木兰山的木兰故里是千真万确并且需要武汉人去争取去宣传的

就好比女娲是假的   但是女娲故里就是河北一样
孙悟空是假的   但是孙悟空的故里和文化就是连云港花果山的一样
这点是跑不了的  需要武汉人去争取去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0-31 11:35
木兰的所有文献资料全部出自唐以后,根据这些称颂木兰诗歌里列举相关事迹可以知晓,木兰从军时的兵制是典 ...

诗歌不能作为考古依据,这点拿出来在考古界作为例证别人是听都懒得听的

至于地方志,纯属证明力不足   何况不同地方版本不统一   别人虞城也可以拿出一大堆方志说是他那里的

就好比成都也有个琴台   他们的方志里面也有不少说琴台是他们那里的一样

奏章嘛。。。。这个也要看来源和出处的

花木兰的事情都争了几十年了

你能想到的这些来源其实九十年代的社科院之类的机构都扯来扯去无数遍了   为什么至今都没个结论足够证明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呢

因为目前你能想到的这些证据证明力不足

你就想想那么多著名军事人物正史里面大量记载   为甚花木兰如此具有传奇色彩如此高级别的将帅为啥所有正史完全不记载   连她具体是什么朝代   哪里人   哪国人   叫什么   全部不记载
  这是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黄陂宣传木兰文化应该挺直腰杆

千万不要纠结什么花木兰不可能是南方人   从黄陂到黄河不可能到达等钻牛角尖非要证明花木兰是真人假人   是不是南方人  最后否认花木兰生于黄陂这种事情上

反正木兰山的古迹和木兰传说是货真价实的

就足够了

不能太老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是考古不足的

夏代存在与否考古学界历史学界都没有定论

比夏代更早的大禹治水就更不可信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大禹治水是我们的历史   

也不妨碍晴川阁和禹王行宫是明代建成的历史古迹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也不妨碍武汉宣传晴川阁和禹王行宫的历史故事

古琴台也是这样

它纪念的是2000年前楚国的故事

但是古琴台最早建于1000年前的宋代,比楚国都晚了1000多年了

现存的建筑只有100多年历史   是清末建的

但这并不妨碍知音传说真实性   也不妨碍琴台是国家级历史保护单位

我说的一切就是

旅游发展不必纠结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只要这个文脉是真实的

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花木兰存在与否的真实性

正史没有记载的问题

我就举个例子

和花木兰将军级别平级的卫青   霍去病   关羽  或者近一点的岳飞   之类的民族英雄都有不同版本的正史典籍大量记载   全部在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  里面大篇幅专篇记载  

可是花木兰何等传奇  何等战功的将军   级别高   声明显赫   战功赫赫的民族英雄不仅只字不提   而且类似情况的人物统统都没有

这还别说她的故事逻辑不通   难以解释   情节不严谨   

这都怎么解释呢

方志这种档次的古籍  出错的几率非常大   作为证据只能作为辅证   单独作为证据是不行的

我自己是中国人   当然懂得为什么你这么执着于相信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这是民族情结   乡土情节导致的   存在预设立场,一开始就是不客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0-31 11:51
还一口一个花木兰...

现在河南和湖北虽然一方认定木兰是汉文帝时期人物,一方认定木兰是初唐人物。但 ...

花木兰被称为花…难不成是我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3: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木兰诗是初唐创作?


首先,《木兰诗》反映的是唐初的府兵制。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的。但是西魏至北周的府兵制是由大柱国“自相督率 ,不编户贯”、“无他赋役”的,而且是“甲槊弓弩,并资官给”(《北史·李弼传》),“遇出征,衣驮牛驴及糗粮,皆由公备”(钱穆《国史大纲》)。显然 ,这些都与木兰事迹不符。

到了隋代 ,隋文帝虽然在开皇十年下令 :“凡是军人 ,可悉属州 县,垦田籍帐 ,一与民同。”可是该令又说 ,府兵仍然由“军府统领 ,宜依旧式 ”,即依旧由各大柱国“自相督率”,而且该令还说 “罢山东 、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不仅如此 ,在此前一年即开皇九年灭陈后 ,隋文帝还下诏说 :“禁卫九重之余 ,镇守四方之外 ,戎旅军器 ,皆宜停罢”,“武力之子 ,俱可学文 ,人 (民)间甲仗 ,悉皆除毁。”为了贯彻这个主张,在开皇十五年他又下令 ,除关中缘边 ,“收天下兵器 ,敢有私造者 ,坐 之。”(均详见《隋书 ·高祖纪》)。

很清楚 ,隋文帝的这些诏令是与木兰的事迹并不相容的。如 ,诏令罢 “河南 ”“新置军府”,那么,家显然在河之南的木兰若属新置军府,她就不会有机会代父应征。又如,诏令“武力之子 ,俱可学文 ,”那么 ,明为“武力之子”的木兰 ,她就没有可能代父应征 。再如 ,诏令 “收天下兵器 ,敢有私造者 ,坐 之”,那么,“慷慨携干将”的木兰,她就决然不敢去代父应征 。

到了唐代 ,府兵制渐趋完备 。《新唐书 ·兵志》载 :府兵一寓于农 ,轮番宿卫或出征;贞观十年唐太宗把全国分为十道 ,置府六百三十四,所有军府隶属直隶于皇帝的十二卫府或东宫六率府 ,置折冲都尉一人 ,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士以十人为火 ,火有长 ;凡发府兵,皆下符契 ;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而已;当给马者 ,官与其直市之。

看看唐府兵制的这些内容 ,对照木兰的事迹 ,我们会不难 发现,它们竟然十分相合。如“凡发府兵,皆下符契”,这符契当然是由直接统帅十二卫府的天子下 ,《木兰诗》里正是 “可汗大点兵 ,”而且有“军书十二卷”。再如 ,“府兵一寓于农 ,轮番宿卫或出征”,《木兰诗》里的“阿爷”,正是平时在务农 ,战时要应征。又如,“当给马者 ,官予其直市之”,《木兰诗》里的木兰 ,正是“愿为市鞍马”,而且东南西北地四处忙着“市”马。又如 ,“士以十人为火 ,火有长”,《木兰诗》里的木兰,正是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这些相合处说明什么?它们是不是说明《木兰诗》反映的正是唐代的府兵制?


其次,《木兰诗》反映的是唐代名物制度。
例如明堂和十二转 ,明堂是我国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凡朝会 、祭祀、庆赏 、选 士、养老 、教学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初唐十分重视宣明政教,《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多次记述初唐整修明堂事 ;十二转 ,这也是唐代才有的策勋制度,《唐六典》载:吏部设有“司勋郎中、员外郎掌邦国官人(民)之勋,凡勋十有二等”。对照《木兰诗》,诗里正有“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事。

再如驿制。唐代的通信组织中专有一支 以骆驼为主的队伍 ,称为“明驼使 ”,用于边塞军机的紧急传 递。段成式《酉阳杂俎》载 :驼 ,性 羞 ,“驼卧,腹不帖地 ,屈足漏明,则行千里 ,故称明驼”,而且吐蕃就有“日行千里 ”的“独峰驼 ”(《新唐书 ·吐蕃传》)。再查对《木兰诗》“愿驰千里足”句 ,《酉阳杂俎》正作 “愿驰明驼千里足”。

又如兵制 。《新唐书 ·兵志》载:“初 ,府兵之置 ,居无事时耕 于野 ,其番上者 ,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 ,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 ,将归于朝。”《木兰诗》有“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等句 ,它们反映的应该说也正是初唐府兵 “四方有事 ,则命将以出 ,事解辄 罢,兵散于府 ,将归于朝”的史实。


第三 ,《木兰诗》运用的是唐代语言。

《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六句 ,不少人指 出,这是唐代律句 ,为前代所未有。即使反对唐朝说者也不否认这一点 ,但囿于成见 ,他们一概指为“唐人窜改”。这些 句子果真是 “唐人窜改”或“文人改作 ”的吗?我们再看看全诗 ,除这六句外 ,具唐人律句特点的还有“昨夜见军帖”以下四句 ,“策勋十二转”以下两句 ,“当窗理云鬓”以下 四句。句子是这样 ,词语也有不少是唐代才出现 的。有的是唐代变文、传奇类的俚俗语 ,有的是唐人诗文中的书面语。俚俗语如“送儿还故乡”中的“儿 ”,作妇女自称用 ,始于唐代 。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说 :“儿与儿家皆自称之辞 ,儿夫犹云我的夫婿也 ,然此为唐五代人语。”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 释》也说 :“唐代妇女自称为‘儿 ”’,并引《云溪友议》和孟姜女变文等的语例作证 。另外的例子,如“玉环一 枚 ,是儿婴年所弄”(元稹 《莺莺传》),“载儿夫婿去”(刘采春《啰唝曲》),“儿家门户寻常闭”(蒋维翰《春女怨》)等诗句中的“儿”也都是妇女的自称。再如“两兔傍地走”中的“地”,作语助词相当于今天的“着”,也始见于唐代。前举张书说 :“地,语助词,犹着也。”前举蒋书也说 :“地 ,语助词 ,附着在 “立”“坐”“卧”等不及 物动词后头。”蒋书的例子有 “门前有一老人立地”(舜子变文),“门前立地看春风”(元稹《李娃行》),“只见他在那里住地”(《碾玉观音》)等 。

书面语如诗里的军帖 、戎机 、铁衣、战袍等双音节词。“军帖(军书)”虽出自前代 ,但它也是唐代府兵制的反映 ,如岑参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就有“案上军书十二卷”句 。“戎机”指 战争 ,军事 ,始见于唐代 ,有 “自从收帝 里,谁复总戎机 ”(杜甫《遣愤》)等诗句 。“铁衣”指铠甲,也始见于唐诗,而且频率较高 ,如“寒碛铁衣声”(于鹄 句 ),“铁衣霜露重”(戎昱句 ),“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句)等。“铁衣”借指 战士 的用法 ,也是 唐诗中才出现的,如“铁衣远戍辛勤 久”(高适句 )等。“战袍 ”也是唐诗中初见的,如 “战袍经手作 ”(唐玄宗宫女句),“金带连环束战袍”(马戴句)等。

另外 ,尚书郎虽然不是唐代官称 ,但在唐代照样有人写进诗里。岑参诗中就 出现过两 次。一是“是君同时者 ,已有尚书郎”(《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耀》),二 是“君家兄弟不可当,列卿 已有尚书郎”(《韦员外家花树歌》)。这并不难理 解。为了表达 的 “雅 ”或“谑”,古人常常用古官名称当代相当的官 职,如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官职是知州 ,但在该文中却称自己为太守 ,而太守是汉代官名。岑参把唐代没有的官称尚书郎写在诗中,显然也是为了雅称高官。

关于“可汗”和“天子”通称 ,这也只有在唐代才有可能。称国主为“可汗”始于柔然。可柔然当时还处在“无文记 ,将帅以羊屎粗记兵数 ,后颇知刻木为记”(《魏书 ·蠕蠕传》)的状况。据《通鉴》记载,拓拔部先世首长也称过可汗。但后来在建魏称帝前 ,他们的首领只有大人 、大单于和 晋朝封的“代公 ”、“代王”之称 ,而不称可汗(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建魏称帝后 ,他们则以昌意嫡脉 ,炎黄正统自居 ,连自属汉魏“正朔”的南朝 ,无论是刘宋 ,还是萧齐、萧梁,《魏书》都一律称为“岛夷 ”,所以他们更不称可汗 ,只称天子。不说臣民要称天子 ,就是太平真君四年 ,太武帝派李敞诣其祖宗石庙告祭天地 ,“昭告于皇天之灵”,都是径以“天子焘”自称(详见《魏书 ·礼志》)的。

在北魏前入主中原的“五胡 ”,无论是匈奴刘氏,羯胡石氏,鲜卑慕容 氏,还是氐族苻氏,羌族姚氏,也都只曾受封大单于或自称大单于(详见《魏书》卷九十五),没见称可汗的。到了唐代 ,情形就大变了。唐朝不仅北面和西面有突厥 、回纥、高昌等国的国主称可汗,而且唐太宗等唐代君主也被四夷君长共尊为天可汗。《通鉴 ·唐纪九》载 :贞观四年三月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 ,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 四夷皆称万岁。是后 ,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这里的“上”指唐太宗李世 民。直到贞观二十年 九月 ,唐太宗至灵州 ,“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十人 ,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 奴 ,死无所 恨 ”’(《通 鉴 ·唐 纪 十四》)。

天子和可汗通称 ,在唐代诗歌中也有。柳宗元鼓吹铙歌 《高 昌》诗记李靖灭高昌事就是这 样。诗说 :“成称天子神 ,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 国都 。”诗中天子和可汗都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史书《新唐书 ·突厥传》也是这样。《传》说 ,开元二十九年 ,突厥登利可汗 “遣使伊难如朝正月 ,献方物 ,曰‘礼天可汗如礼天 ,今新岁献月 ,愿以万寿献天子 ’云”,文中天子和可汗都是指唐玄宗李隆基。

关于“唧唧”和“爷娘”。“唧唧”作叹息讲 ,“爷娘 ”连称也只初见 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句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杜甫《兵车行》句“爷娘妻子走相送 ”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唐诗语例。综观《木兰诗》用语的这些事实 ,我们能说它们都是“唐人窜改”或“文人改作 ”的吗?

第四,《木兰诗 》运用的是唐代官韵——《唐韵》。

诗歌用韵 ,隋朝以前的状况是 :古今声调有别 ,诸家取舍不同,方 言差异悬隔,支 、脂 、鱼、虞混用 ,先 、仙、尤 、侯不分 ,“江东取韵 ,与河北复殊”(详见陆法言《(切韵)序》)。鉴于这种情况,刘臻、颜之推等八人与陆法言“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融会吕静等六家韵 书 ,由陆法言主笔,著 成《切韵》五卷 ,“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亦详见《(切韵)序》)。此后,《切韵》盛行于世。清人潘耒说,对《切韵》,“历代增修,虽有《切韵》、《唐韵》、《广韵》之异名,而部分无改 ,唐宋用以取士,谓之官韵 ,与九经同颁 ,无敢出入”(《重刊古本 (广 韵 )序 》)。今人王力又说 ,《切韵》“一共分为 206韵。206韵太繁细了,不便于押韵 ,所以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古代汉语 ·通论二十九》)。

根据以上所述,拿《木兰诗》的用韵同《广韵》对照,赫然发现 ,《木兰诗》运用的竟然全是唐代的官韵 ,即《唐韵》。具体分述如下 :全诗首句起韵 ,前 8句的韵脚分别为唧 、织 、息 、憶 、憶,用的是入声 的职韵 ;接着转韵 ,有8句 ,韵脚分别为兵、名 、兄 、征 ,用的是下平声中同用的庚韵和清韵 ;接着再转韵 ,有8句 ,韵脚分别为鞯、鞭、边 、溅,用的是下平声中同用的先韵和仙韵;接着再转韵,有4句,韵脚分别为头、啾,用的是下平声中同用的尤韵和侯韵 ;接着再转韵,有6句 ,韵脚分别为机、飞、衣 、归 ,用 的是上平声中的微韵 ;接着再转韵 ,有24句 ,韵脚分别为堂、强、郎、乡、将、妆 、羊 、床 、裳、黄 、惶 、郎,用的是下平声 中同用的阳韵和唐韵 ;最后再转韵,有4句 ,韵脚分别为离 、雌 ,用的是上平声 中的支韵。全诗62句 ,由仄韵转平韵 ,共转 6次 ,无一处错乱 ,无一韵越出。如果同平水韵对照 ,还可以发现 ,《木兰诗》的用韵 ,依次与平水韵中的职、庚 、先、尤、微、阳、支等 7韵完全相合 ,无一处跑韵。为什么?王力先生说 :“唐代诗人虽然不是依照平水韵用的韵 ,但是他们既然依照 ‘同用 “独用 ’的规则 ,那么平水韵正可以用来说明唐人的用韵。”(《古代汉语 ·通论二十九》)看,《木兰诗》遵循《唐韵》而用韵,非常严整 。

至于《木兰诗》中有两处重韵 ,如两 次用 “憶 ”,两次用“郎”,这正好说明它是取自民间。作为民间传颂的 英雄赞歌,《木兰诗》用韵竟是这样严整地遵循《唐韵》,对照陆法言说的隋朝 以前的用韵状况 ,我们还能说它是北朝的作品吗?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源于社会生活 ,又反映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文学 的一支生力军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常常更迅速 ,更精炼 ,更具典型意义。鉴于这一点,试把《木兰诗》放开,查一下初唐以前的文学 ,我们会发现 ,无论汉、魏、晋 、南北朝 ,还是有隋一代 ,没有哪一类哪一篇文学作品提到木兰女 ,赞颂这位旷古女英雄。可是到唐朝时情形突然变了,不仅有韦元甫直接赞颂木兰的《木兰歌》,而且有杜甫、岑参等明显受《木兰诗》影响的诗作。如杜甫《草堂》诗中“旧犬喜我归”等八句 ,系仿《木兰诗》中“爷娘闻女来”等六句的句法 ;前引岑参《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诗中 ,甚至出现 了《木兰诗》中的“军书十二卷”原句。

面对以上种种事实 ,我们该怎么判定 《木兰诗》的时代呢?如果掀掉疑雾重重迷障 ,如果破除鲁鱼亥豕般 的成见 ,正视这些史 实 ,理清它的脉络 ,我们还能肯定它是北朝民歌吗?事实胜于雄辩 ,女英雄木兰就是生活在唐初 ,赞颂她的《木兰诗》产生于初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0-31 11:51
还一口一个花木兰...

现在河南和湖北虽然一方认定木兰是汉文帝时期人物,一方认定木兰是初唐人物。但 ...

河南   湖北认定不统一

连她姓氏都有争议

本身就说明这个人物的存在存在争议

另外你说话得有凭有据   你所谓的“木兰也根本不是高级将领,最多最多是个杂号将军”这是你自己加戏的好吗

你这句话的依据呢   出处呢  考古依据呢

在古代“三纲五常”如此严谨  搞不好就杀头的年代

你以为随便一个小杂牌死了就能被封为“木兰将军”或者“孝烈将军”的?

你搞笑吧?

这是要有点历史常识的好吗

谥号是非常严谨   非常有等级性的东西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0-31 11:51
还一口一个花木兰...

现在河南和湖北虽然一方认定木兰是汉文帝时期人物,一方认定木兰是初唐人物。但 ...

木兰这个级别的军人在唐朝为数不少

……这种随口嗨的话不要瞎YY了

证据呢

她是什么级别的?你说的出来吗?证据呢?
这个级别的在唐代很多
这句话的证据又在哪?

不入朝代断代史再正常不过……这是你自己规定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3: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0-31 11:51
还一口一个花木兰...

现在河南和湖北虽然一方认定木兰是汉文帝时期人物,一方认定木兰是初唐人物。但 ...

当时文人创作大量诗歌夸赞的人怎么可能正史里完全没有记载?

你读过正史就不会有这些口嗨的话了

你是在创造历史好吗?

你的话都是在穿越修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4 12:51 , Processed in 0.04853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