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3-5 22: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聚龙湾太古里”值得期待的远不止商业标杆
南方产业观察 2025-03-04 10:37
3月3日,珠江实业集团与太古地产同时宣布,合资零售项目正式命名为“广州聚龙湾太古里”,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城热议。事实上,自珠江实业与太古集团正式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以来,聚龙湾太古项目就一直备受关注,不仅因其作为“广州首个太古里”的标签,更因其承载的期待远超商业本身——在聚龙湾这片流淌着工业记忆的土地上,一场关于城市更新、文化传承与国际化都市建设的深度试验正在展开。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地区核心地段,是太古地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太古里项目。根据太古地产方面消息,该项目计划于2027年上半年起分阶段落成。从2025年底开始,将陆续举办展览、大型活动、快闪店及其他精彩体验,提前激活片区商业氛围及链接社区。
当前,广州正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龙湾太古里无疑被寄予厚望。纵观太古地产打造的商业项目,基本都是各城市商业标杆,比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广州太古汇、北京颐堤港、成都太古里、上海兴业太古汇、上海前滩太古里等。
但关于聚龙湾,值得期待的远不止商业标杆,还有一座城市更新的文化觉醒与国际野望。
聚龙湾片区曾是广州工业文明的见证者。上世纪50年代,这里集聚了广州造船厂、协同和机器厂等一批工业企业,机器轰鸣与珠江潮声交织,书写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辉煌篇章。随着城市产业升级与“退二进三”战略推进,聚龙湾逐渐褪去工业光环,留下斑驳的厂房与沉默的码头。如何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成为广州城市更新的关键命题。
与简单推倒重来的“大拆大建”不同,聚龙湾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路径:以微改造激活历史空间,用文化基因缝合城市记忆。
项目规划中,协同和机器厂旧址等工业遗存将被保留并转化为文化地标,数个旧仓、旧厂有专案研究活化利用,60余年历史的电排站在保留建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变身展览空间。
这种“修旧如旧、新旧共生”的更新模式,正是广州近年来探索的“绣花式更新”的延续。比如永庆坊、珠江钢琴创梦园等,广州在尝试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价值,让历史与未来在同一时空对话。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聚龙湾改造尝试打造一个“产城人文”融合的样本。太古里并非孤立的商业体,而是与聚龙湾片区规划的科创总部、滨水休闲带形成有机联动。这种“商业+产业+文化+生态”的复合开发,跳出了传统商业地产的局限,指向一种更可持续的城市生长逻辑。
“太古里”品牌向来擅长将地域文化融入商业空间。成都太古里与千年大慈寺共生,上海前滩太古里以“石库门”元素对话海派精神,而广州聚龙湾太古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让岭南文化在当代语境中鲜活生长?
改造方也在努力通过运营来实现文化IP和商业空间共荣。今年初,聚龙湾电排站完成活化修缮,正式对外开放。这座有60余年历史的文物建筑,摇身变成了看展览、喝咖啡、逛公园的滨水展览馆。珠实联合太古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在地文化生活节。活动现场,来了20多家原创品牌,例如白鸟之歌、ZAIDISTATION、山下植屋、PetitQuatre、指月亮等,伴随着电子音乐、民谣、手碟等音乐,是现在年轻人喜欢逛的调调。
这种“在地性”的深度挖掘,正是避免商业项目同质化的关键。从全球经验看,真正的国际化商业地标往往承担着城市文化会客厅的功能。巴黎老佛爷百货是法式生活艺术的展台,东京银座是传统匠人与先锋潮流碰撞的舞台。对广州而言,也需要一个既是全球消费品牌的聚集地,更是广府生活方式的体验场;既能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又能为市民提供文化滋养的公共空间。
回望广州城市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商业地标都镌刻着城市精神的印记。80年代的南方大厦见证改革开放浪潮,90年代的天河城开启购物中心时代,21世纪的珠江新城重塑都市天际线。如今,随着广州从“功能城市”向“人文城市”转型的关键期。大家对于聚龙湾太古里的期待,不仅是一个聚集了各大奢侈品牌的高端商业空间,更在于通过商业空间构建一个“可感知的广州故事”——让国际游客在漫步中读懂千年商都的开放基因,让年轻一代在消费中建立文化认同。
期待数年后,当我们漫步在聚龙湾太古里,指尖触碰斑驳的红砖墙,抬眼望见珠江上远去的货轮,会突然懂得:所谓国际化大都市,从不是对纽约、伦敦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世界与本土的对话中,生长出独一无二的城市灵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