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wxdwxd

[龙城轶事] 锦绣太原城 · 太原记忆——大信息量感受龙城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7: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0-22 17:55 编辑

《锦绣太原城》之麻市街
麻市街

[size=3.575em]X



因街内旧为买卖麻及麻制品的市场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门前。旧有太原市布业同业公会、太原市药材同业公会及利和银行、蔚成德药房等。1955年麻市街并入解放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红四牌楼
红四牌楼

[size=3.575em]X



原是明晋王府前四座红色牌楼所在地,故名。红四牌楼有育生医院、晋阳公报社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山西支部在太原创办《晋阳公报》,该报当时用通俗流畅的文笔介绍新思想,对清廷弊政颇多口诛笔伐,犯山西当局之忌被勒令停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2 17: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撸主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7: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鼓 楼
鼓 楼
鼓楼是太原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楼高愈十丈,雄镇八门。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砌砖围,高达三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七丈。飞檐斗拱,雕栏画栋,琉璃瓦覆项,十分壮观”。道光《阳曲县志·建置》载:鼓楼,在抚院前街。顺治年间,巡抚白重修。嘉庆二年,巡抚蒋又修。前额曰 “声闻四达”,后额曰“威镇三关”。俱有碑记详文征。
据1935年出版的 《太原指南》载:“鼓楼为城中最高建筑之一……民元鼎革后,恒驻巡守,以卫军署(督军府),廿二年 (1933年)改晋绥物产陈列馆,任人观览焉。”……“东西长约百余步,南北宽约八十余步,高三层,各七间,其下层周二十六柱,再下则为督军街与帽儿交通之孔道……登楼四顾,不但太原全城尽入眼帘,即东山屏障,汾水环流,双塔寺、正太车站、晋丰面粉公司,以及山西大饭店、晋恒造纸厂,北门外之西北各厂及北十方院等处,一目了然。”……“高十数丈,其建筑之伟大,鲜与比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8: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鼓楼街
鼓楼街

[size=3.575em]X



鼓楼街在鼓楼东,形成于元明之际,清初正式命名“鼓楼大街”。

鼓楼街是清以来山西的金融中心。山西是钱庄票号业的发祥之地,太原是省内钱庄票号的及集之地。名目繁多的庄号,散布在城内各街,但中心却在鼓楼街。大清银行的山西总行就设在鼓楼的东侧,山西官钱局与之毗邻。1919年,山西督军阎锡山为控制全省的经济实权,将前清银行和山西官钱局合二为一,重建“山西省银行”,全省主币、辅币以及各种流通货币,都需流通于此。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蒋氏的中央银行山西分行也驻行于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8: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0-22 18:06 编辑

《锦绣太原城》之帽儿巷

[size=1em]帽儿巷

[size=3.575em]X


帽儿巷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太原解放后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旧有晋绥地方铁路银行、和合生银号、长春楼珠宝店、天庆丰津货店、文宝斋书社、香积圆饭店以及永顺帽庄等。1978年扩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品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8: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钟楼街

钟楼街

[size=3.575em]X



钟楼街,因钟楼而得名。
钟楼,建于明代。明中叶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导下集资重修。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 ,重檐宏甍 ,椽拱飞扬,十字结顶。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闻四达远及十余里,与鼓楼巨鼓日暮发出的鼓声,互为珠壁,是为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据《阳曲县志》载:钟楼,在西泰山庙。前额曰:凫氏洪声。参议邑人傅霖有重建钟楼说。剏(chuang)建年月未详。道光二十年,知县崔光笏奉。
民国二、三十年,因年久失修,钟楼颓废残败,遂被拆除。大钟被弃置于状元桥畔,不久后失踪。

钟楼街西接按司街,东接柳巷,桥头街。是太原城最繁华的街巷之一。清朝后期,钟楼街、按司街及东羊市,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主要商市,尤其是正太铁路通车后,津、京、沪商更是接踵而至,省内各地行商纷至沓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8: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开化市

开化市

[size=3.575em]X



开化市位于太原市繁华的钟楼街闹市中心,最初得名于“开化寺”。1913年,开化市北部被开辟为市场,称“共和市场”,那时的“共和市场”店铺林立,曾有“太原的大栅栏”之称,但由于百姓习惯称呼其为开化市,所以“共和市场”就被开化市所取代。
  早年的开化市,是传统性和综合性的市场,商业铺面林立,绸缎、茶庄、土产、皮货、五谷杂粮,以至锅碗瓢盆、针头线脑样样俱全,小吃店、膏药铺、洗澡堂应有尽有,买药行医、说书补牙的红红火火,东面还有新化妆舞台和大众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时有丁果仙的《打金枝》、狄来珍的《三剑客》上映。新中国成立之前,开化市的店铺共有200余家。


北区买东西,中区看大戏。开化市东夹道,有个很叫座儿的“新化戏院”。当时该戏院名角有冀美莲、梁小云、任玉玲、狮子黑,时不时的须生大王丁果仙还到那里显露一把。太原人一说起“新化戏院”里名角们唱的“风仪亭”、“蝴蝶杯”、“天河配”来,都赞口不绝。由于“新化戏院”的走红,其周边相继冒出了十几家茶社、茶楼。什么美人鱼茶社、千里香茶楼,真乃名目多多。但来这些茶社、茶楼的人们通常不是来品茶聊天的,而是聆听名艺人唱京戏、说评书的。这些茶社、茶楼里的艺人,一般都有点名气。他们每天演三场,上午、下午、晚上各两个小时,每听一场五个铜板,晚上观众会很多。曲艺名家狄来珍在这里一本《三侠剑》评书,就整整说了三年。说过去倒回来,一连几遍重复,听众们是百听不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2 19: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细心顶了~{: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2 1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非常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9: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0-22 20:00 编辑

《锦绣太原城》之清真寺

[size=3.575em]X



清真寺位于大南门街,原名崇真寺。坐西朝东,前后两门,东门为正,前临南牛肉巷,西门为宰(后门,在大南门街东侧)。乾隆《太原府志·寺观》载:“崇真寺,在大南门内,元至正(1341-1368年)间建。明成化、嘉靖间继修。”
寺院为两进院落,平面布置。主要有大门、省心楼、碑厅、礼拜殿、讲经堂、牌坊、水房等。

省心楼是双层飞檐式建筑,非常壮观。省心楼后是碑厅、讲经堂和礼拜殿。礼拜殿是核心建筑,有卷棚、大殿和后窑殿组成,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内不见砖,外不见木,很有特色。
  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圆形立柱挖槽迭楞,施沥粉贴金彩绘,极其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细、优美。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代赵子昂、清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字迹劲秀,笔力挺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0-22 20:02 编辑

《锦绣太原城》之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size=3.575em]X


天主教太原教区主教座堂,坐落在太原城北门街。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圣若瑟和圣五伤方济各为副主保,全称为太原圣母无染原罪主教座堂,简称太原总堂。

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
主教座堂为罗马平顶式建筑结构,呈拉丁十字纵长形,后堂为半圆屋顶。十字形设计体现出严格的平衡对称。从远处观看,十字架、高耸的钟楼似与天穹相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个大十字架平置于地面。圣堂坐东朝西呈十字形建筑。规模宏大,长50米,宽33米,通高50米,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同时可容纳2600人参与仪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0-22 20:04 编辑

《锦绣太原城》之大南门街

大南门街

[size=3.575em]X



大南门街,南起大南门(迎泽门),北至东、西米市,隔街与原南市街相对。《阳曲县志》载:大南门街涂容三轨,直北抵黑虎庙,坊曰“观文化成”。……迤北十字路,西即西米市街,东为东米市街,……又北南市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0-22 20:06 编辑

《锦绣太原城》之桥头街

桥头街

[size=3.575em]X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潘美在唐明镇新建城太原城。桥头街之名始见于清,源出于宋太原城东门“朝曦门”外护城河桥的故址。《阳曲县志》载:桥头街,相传关帝香亭下为桥眼,水入文瀛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0-22 20:08 编辑

《锦绣太原城》之起凤街
[size=1em]起凤街


起凤街之名,据说是由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腾蛟起凤”一词引得。该街的东段北侧,曾经是明清两代山西省的贡院。

[size=1em]

[size=1em]
据地方志书载,明清两代的山西贡院,建筑辉煌,“周围五百六十二步”。它雄踞起凤街头,面对城墙马道和坐落在城头的奎星楼,背负文瀛水,“规则洪敞”。其大门三楹,前立三门四柱石牌坊,坊额“贡院”,门额“开天文运”。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3),废除科举,贡院兴办了“太原府中学堂”。六年之后,山西省办的“公立中学堂”,亦在贡院创办。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公立中学堂,改称“晋阳学堂”。民国元年三月,改称“山西省立范模中学堂”,第二年八月又改“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5 10:48 , Processed in 0.04459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