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看灰机

[经济] 民国时期的湖南与长沙各项数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 15: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pytracy


   长沙大火只是把一部分学校迁到湖南西部偏僻的地方,并没有出省。比如钱钟书执教过的国立师范学院在怀化,朱总理就读的广益在湘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6: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是小学。

民国二十年:

江苏8349所,学生690655
浙江12932所,学生683601
安徽4164所,学生201717
江西5166所,学生207783
湖北3378所,学生174390
湖南23529所,学生967993
四川19479所,学生882089
西康70所,学生1529
河北28652所,学生1140090
山东33140所,学生1211787
山西22691所,学生804608
河南18870所,学生778978
陕西9947所,学生273618
甘肃2293所,学生88675
青海712所,学生32984
福建3576所,学生214783
广东19028所,学生1102341
广西12597所,学生549055
云南10382所,学生448865
贵州1983所,学生81529
辽宁9228所,学生601830
吉林1921所,学生131530
黑龙江1649所,学生73992
热河808所,学生29334
察哈尔2156所,学生89349
绥远585所,学生27557
宁夏246所,学生8152
新疆153所,学生7162
南京167所,学生19139
上海1065所,学生126020
北平279所,学生26725
青岛167所,学生19465
东特区116所,学生13507
威海卫221所,学生10304
蒙古158所,不祥
西藏6所,不祥

民国三十四年:

江苏5365所,学生531829
浙江18527所,学生1288300
安徽11254所,学生826757
江西19446所,学生1210219
湖北13855所,学生949977
湖南32089所,学生2167961
四川46326所,学生3494002
西康1336所,学生119080
河北2635所,学生224607
山东2199所,学生171667
山西4127所,学生589935
河南19915所,学生2000736
陕西13873所,学生930579
甘肃6822所,学生426915
青海1089所,学生47223
福建5680所,学生614139
台湾1049所,学生892040
广东22927所,学生1958772
广西16699所,学生1133582
云南11150所,学生724833
贵州7901所,学生623983
察哈尔160所,学生38257
绥远809所,学生42229
宁夏445所,学生36783
新疆2084所,学生140970
南京90所,学生48811
上海1164所,学生300765
北平280所,学生81269
天津260所,学生86710
青岛112所,学生45338
重庆269所,学生836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16: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qiagen

1931年的时候也不少,那总不是后方吧,而且广益原本就是湖南的吧,不是别的地方迁过来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6: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ganli0215

1931年的数据距离抗战全面爆发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差,当时正值国民政府黄金十年。从当时的数据来看,特别是中小学的发展情况,和各省之前的教育政策、自身经济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从抗战前到抗战后,像河北、山东等省份的数据变化很明显,从之前的教育大省位置上跌落下来,学校数、学生数都不升反降,显然是受到了战争摧残的影响。湖南、四川、广东属于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很强势的省份,抗战后的排序没有太大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7: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看灰机 于 2014-4-1 17:07 编辑

然后是抗战时期大学统一招生的情况,数据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二年(1943年)。这里所统计的是各省籍贯的人数。作为后方,原籍湖南的报名、录取考生人数都很高,但是录取率没有特别优势,在总录取率上下浮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江苏:应考656人,录取427人
浙江:应考534人,录取340人
安徽:应考354人,录取182人
江西:应考420人,录取190人
湖北:应考591人,录取290人
湖南:应考1170人,录取525人
四川:应考2489人,录取1167人
河北:应考176人,录取117人
山东:应考112人,录取72人
山西:应考110人,录取75人
河南:应考241人,录取142人
陕西:应考172人,录取85人
甘肃:应考19人,录取11人
福建:应考372人,录取215人
广东:应考2549人,录取1146人
广西:应考250人,录取100人
云南:应考334人,录取113人
贵州:应考198人,录取81人
辽宁:应考165人,录取84人
吉林:应考30人,录取14人
黑龙江:应考12人,录取8人
热河:应考4人,录取1人
察哈尔:应考5人,录取3人
绥远:应考4人,录取3人
宁夏:应考4人,录取2人
新疆:应考1人,未录取
南京:应考77人,录取36人
上海:应考26人,录取18人
北平:应考18人,录取10人
天津:应考10人,录取5人
青岛:应考2人,未录取
东特区:应考1人,录取1人
威海卫:应考3人,录取2人

这一年度湖南、四川、广东是三个教育大省。原籍湖南的考试、录取人数都列第三,但录取率只有44.87%,低于全国总体水平的49.11%。录取率最高的是原籍东省特别区的考生,为100%,最低的是原籍新疆和青岛的考生,为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7: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这年的应考人数比去年激增了接近90%,应该有受沦陷区学生陆续抵达大后方和其它因素的叠加影响。但是录取人数反而减少了89人。直接结果是录取率狂掉,特别是原籍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大后方省份的考生,录取率较去年波动特别明显。这一年的最大看点是江苏。

江苏:应考2501人,录取922人
浙江:应考1441人,录取521人
安徽:应考898人,录取256人
江西:应考794人,录取232人
湖北:应考1051人,录取278人
湖南:应考2082人,录取605人
四川:应考3682人,录取726人
西康:应考37人,录取8人
河北:应考448人,录取168人
山东:应考346人,录取117人
山西:应考318人,录取105人
河南:应考1049人,录取269人
陕西:应考346人,录取61人
甘肃:应考87人,录取15人
青海:应考17人,录取3人
福建:应考579人,录取186人
广东:应考2439人,录取580人
广西:应考371人,录取74人
云南:应考446人,录取34人
贵州:应考266人,录取32人
辽宁:应考243人,录取67人
吉林:应考52人,录取11人
黑龙江:应考16人,录取1人
热河:应考9人,录取2人
察哈尔:应考18人,录取8人
绥远:应考19人,录取3人
宁夏:应考4人,录取1人
新疆:应考1人,未录取
蒙古:应考5人,录取1人
南京:应考160人,录取43人
上海:应考192人,录取16人
北平:应考98人,录取54人
天津:应考38人,录取15人
青岛:应考5人,录取3人
东特区:应考1人,未录取
威海卫:应考7人,录取4人

原籍湖南的应考人数居四川、江苏、广东之后列第4位,原籍湖南的录取人数居江苏、四川之后列第3位。全国总录取率26.85%,原籍湖南的考生录取率为29.06%,略高于全国水平。全国录取率最高的是原籍青岛的考生,录取率为60%,最低的为原籍新疆和东省特别区的考生,录取率为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1: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湖南和长沙后劲还是蛮足的!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2: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的出来楼主的帖子用心良苦,很有价值,但是有些数据的选用有些偏颇,比如说“公路里程”一项,原年鉴中有“总里程”、“通车里程”、“待恢复里程”三项,湖南省公路保存较完好,通车里程长,待恢复里程较少,因此比较好看。当然这也不能怪楼主,在网页上发图表很难保证格式与数据完整。所以既然如此不如将年鉴下载地址贴出来: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fid=791022708940732 让有兴趣的版友自己去看,否则大家难免偏听则暗。另外,如果楼主对民国的相关历史有兴趣,不如去较大的图书馆找找中华民国实业部出的1934-1936年《中国经济年鉴》。1936年正好是战前民国经济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比刚经历抗日战争又正处于解放战争期间的1948年的数据要少去许多口水与公案。看看湖南在民国最好的时期是什么情况也挺有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2: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mikemao
我只知道现在是湖南和长沙最怂的年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2: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没有文夕大火,长沙可就逆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2: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31年 整个西康省才58个中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3: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pytracy


    这十几年不是发展速度已经较快了吗?新一线不是也评上了吗?怎么能说是最惨的?按照回帖网友的说法,湖南“建国后   基本上变成一个粮食和劳动力输出省......限制工业化”,那建国后那十几二十年才是最惨的。当然回帖里提出湖南出了不少领导人,可惜无一例外都不太“恋家”,这一点倒是言之不谬。我最清楚的是,毛泽东在武汉呆的时间比长沙都长。这些人开国元老也没有人大建家乡,确实高风亮节,不像某刚卸任领导。凡知道这一点的人,都应该对湖南及湖南人心中怀有敬意,无论毛刘彭贺等等,人家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纯粹的革命者。中国近现代由曾国藩、左宗棠以降,风云际会之时无不有湖南人的身影。在历史学家中流传着一句话,叫“曾经伟大的民族不会永远沉沦下去”,我引而申之为“曾经伟大的湖南人不会永远沉沦下去”。不管你是否认为湖南现在是不是足够惨,我始终相信它的前途一片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3: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mikemao
我看到过改革开放之前到改革开放这些年的经济数据,湖南等好几个内陆省份都是在后退。粮食和劳动力输出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沿海获得优势之后的事情了。建国后十几年穷得叮当响,只能说湖南应该不算饿死人饿死的多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23: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hongyixu

对的,其他明显弱得多的省也不至于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09: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也很难说,沿海都是因为战火毁了的,内陆的省份波及算少的,四川就没打到那去,小日本刚刚突破湖南的雪峰山,原子弹下来了,就投降了,打得七零八落的地方,经济,教育条件都没法跟后方的比咯。如果要有一比,也是后方对比后方,前线对比前线,,,江南苏杭自古富庶,我相信也不是吹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5 02:15 , Processed in 0.04716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