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3 2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军公所”全称为“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末期。是李鸿章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为淮军修建的淮军士官公祠“昭忠祠堂”。
自同治九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即着手筹划为淮军对内对外战争中阵亡的淮系将士,寻找一块墓地。于是令当时候补道员叶伯英、总兵叶志超在直隶省城保定府城城区西南隅的一片菜园处,购置总面积四十余亩,并用围墙围上,设置享堂来祭祀亡故的将士,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鸿章为此亲自撰写了《安徽义阡享堂记》碑文。到了清光绪中期,李鸿章掌握直督和北洋重权多年,他的政治地位以及在朝廷中的作用和影响已开始走向一生中的巅峰。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在山东威海奏准成立“淮军公所”后,又奏请奉诏在保定城内修建了“淮军昭忠祠暨公所”(简称淮军公所)。
李鸿章为修建该祠堂亲手谋划,号召各地淮系将领为修建该祠堂捐款,李鸿章为修建祠堂捐款一万五千两白银,周盛波、周馥、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等高级淮军将领在内63人,捐资5.5万多两白银。同时,从江南请来能工巧匠,仿照他老家徽式祠堂样式修建而成。自光绪十四年1月至光绪十七年十月(公元1888年--1891年),历时三年有余,工程才得以告罄。祠堂领衔很高,直接由盛系将领卫汝贵领导,重大事宜要经李鸿章批准。当年修建祠堂时,轰动了省城保定,据传说:当时保定府的建筑行业不服气,但限于权势又无法将南方工匠撵走,最后折中办法是南北工匠比翼双飞,在施工中两派工匠各自争奇斗巧,力显其能。其结果把这座大院建成了一座具有南北风韵的艺术载体,颇具观瞻性。公元1901年,李鸿章去世,皇封《敕建李文忠公祠》,中路被改为李鸿章专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