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5-1 17: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5-1 18:01 编辑
品牌形象这只是面上的说法,因为存储器是一个产品,一般都是IDM(指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产品销售等环节于一体)模式,只有在产能不够的情况下,厂商才会分一小部分到别的厂,做一些产业链后端的工作。
深层原因还是紫光存储的销售业务与长江存储存在重叠,涉及利益分配,武汉本土派与紫光嫡系的博弈。
紫光的产业布局如下:
其中存储产业的布局如下:
存储颗粒不能在整机中直接使用,模组的生产也是必要环节。DRAM模组方面,Kingston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NAND方面,三星在闪存颗粒上的优势得以延续,市占率领先。此外,闪存盘还离不开控制器的辅助,第三方厂商如群联、慧荣、Marvell都有着稳固的市场地位,我国的江波龙也有一定份额。
紫光存储此前的运营模式是与英特尔签约买入NAND Flash wafer,并制造成品牌SSD、随身碟及记忆卡等各类产品。目前,产品销售方面也是继续买入NAND Flash wafer并制成相关产品销售。
看这个产业链的图表,紫光存储是处于下游位置。说白了,这个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完全做得是组装生意,并不能像国际行业巨头那样拥有生产上游颗粒的能力,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不管怎么做,都是挺难的。所以它就想利用我们的长江存储,这就发生矛盾了。
紫光存储下面原来有六家公司,分别是紫光存储上海、西安紫光、新加坡紫存、北京德瑞、苏州光建、上海宏茂微电。其中这个紫光存储上海不是登记在册的子公司,只设有办公室。
现在大陆有一些存储模组厂商,但在这个部分的市场占有率仅仅为10%左右,90%是直接进口国外或台湾的成品,大陆在这个领域的市场容量不超过20亿元。
紫光存储有点混不下去,首先要剥离北京德瑞。
然后是调整自己的上海团队,主要是NAND模组和市场团队,当初设立这个团队目的就是做闪存模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但上游的颗粒都要靠进口,没有对产品价格的控制权,而且生产的移动硬盘等终端存储产品还要跟三星、LG等国际巨头的终端产品竞争,利润率特别低,一直是亏损的状态。
紫光存储专门对这个战略做过说明“为实现紫光集团整体存储战略,优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紫光存储对相关业务进行了重新聚焦:压缩了NAND部分产品线,未来随着长江存储3D NAND稳步量产,相关业务将逐步转移到长江存储;同时,增强了DRAM部分产品线。”
这个调整也就说明,紫光存储没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最终还是在和我们长江存储的博弈中落于下风。
我是觉得紫光的嘴脸特别难看,长江存储都没全部完工,资金本身也不富裕。它非但没有集中全力做好长江存储,反而是从产业链下手,从研发下手,从业务布局下手,反正是各种挖空心思的想着以长江存储为基础方便它在其他地方攫取利益。特别过分!
特别同意你的说法,希望湖北省和武汉市尽快强大起来,不再因为钱的问题,受紫光的窝囊气。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