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4 12: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施工难度最大南沙河桥是太原市首座三幅桥
“东中环路所处地段的地质结构属于北方湿陷性黄土,这种地质结构遇到渗水会发生土质疏松流失。同时,东中环路所处地势高,全路段要跨过多条河道、山沟等,按照工程质量技术要求,首先要打挤密桩,也就是地基桩,增加地基的承载力,才能进行下一步建设,否则很容易出现工程塌陷。”太原市市政建设开发中心副主任张秀生介绍,从这个角度讲,东中环的建设难度要比其他中环大不少,其它中环至少不必打挤密桩。“建东中环时,光挤密桩就打了20多万根。”
南沙河桥桩基施工期间,塌孔现象时有发生,不但影响工程进度,也给工程质量带来了隐患,这正是在湿陷性黄土上施工带来的问题。东中环工程项目组组长刘亚明主动联系勘探单位研究处理方案,建议施工单位对泥浆进行优化,放弃使用原专用化学粉剂,改用膨润土并适当放慢钻孔速度。经过这样的实战性技术改进,原先的塌孔现象基本消除。这一因地制宜巧妙施工的方法也在其他类似区段推广应用,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东中环有一段全长2.1公里的高架桥,是中环全线最高的一段。行走在高架路上,起起伏伏的黄土崖被劈开,一道美丽的弧线定格,施工进入最后工序。“修类似的路桥都要打灌注桩,而打灌注桩需要大量的水,东山地区用水是个大问题。”张秀生说,“东山地区地势高,自来水管网压力低,难以供上去。没办法,我们只能求助环卫部门的洒水车拉水支援。”他粗略计算了一下,每根灌注桩用水达100多吨,共打了1102根灌注桩,每辆洒水车仅能拉五六吨水,这样前前后后共用了2万多车水。
东中环南沙河桥是太原市首座三幅桥。南沙河沟比较深,平面辅路落差有11米,因此,主桥两侧的辅路在规划中也一并列为高架桥。一项桥梁工程同时要建三座桥,而且要与主线同步完工,施工场地狭小是最大的困难。“比如,南沙河桥共需吊装300多片预制T梁,每片都有70多吨。”张秀生说,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并如期完工,一台300吨吊车和一台150吨吊车共同作业,要在极其有限的场地稳定精确地吊装T梁,安放到最高达30米(相当于10层楼高)的桥墩上,其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这些,建设东中环时还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东中环区别于其他中环,它没有现状路,且属于半山区,不少沟壑深达30多米,而又有不少区域呈山岭状。这就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填沟壑、削山岭,拉来土方、运走土方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整个东中环工程填、挖土方达300多万方。
此外,整个工程沿线穿越11个城中村,拆迁量达73万多平方米,拆迁难度大、涉及群众多,也是东中环建设中一度遇到的难题。“建设大军科学组织,高效施工;各级干部赤诚为民,排忧解难;广大群众充分理解,积极支持,我们才能过关斩将,成就了今天的东中环、龙城东部‘大动脉’。”张秀生说。
记者还了解到,东中环道路两侧将建几十米宽的林带,林带中将栽植漳河柳、新疆杨、合欢树、杏树等乔灌木,呈现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东中环路绿化完成后,市民行驶其上,不仅能实现快速通畅行车,还将享受到“车行绿中、人在景中”的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