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4-23 2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事情的发展总需要一个反复的论证的过程。2013年接触该项目的时候,**对于九街十八巷的历史研究高度关注,专门设立的专家组对于方案严格把关,反复论证,方案设计既不能“出格”,又不能“俗套”,既要有九街十八巷传统的肌理文脉,又要有鄂西北建筑的古香古韵,既要符合当代商业的招商和动线设计,又要满足未来消费习惯的变化,这种“度”的拿捏,对于任何一个设计来说,都是相当复杂的考验。
2019年当项目再次回到我桌上的时候,当时的方案我认为已经偏离了当初的设计构思,更谈不上对于历史和文脉的传承,也谈不上对当代商业空间的深入理解。这样的方案如果实施,对于襄阳这样一个极其关键的位置,一定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回到设计中,C1地块首先需要“定调”。定什么调,如何定?经过反复研究,我认为回到明清风貌的“会馆建筑”中去不符合目前的已经建成的建筑的形式和比例。如果生搬硬套,势必造成比例严重失调。1号楼电影院已经是类似一个“盒子”,2号楼尺度虽然不大,但是作为沿江而言,晚清建筑的开间较小明显无法直接嫁接到8.4米的结构体系中去。因此,我考虑使用民国风貌作为主基调,放弃了既费工费料又不符合当下审美的清式古建的做法。而民国风貌的主要元素,又恰恰来自于我2014-2015年间在襄阳的谷城和老河口等地的古建筑采风中获得的难得一手资料。正是这些“被遗忘”的考察资料被我从电脑中翻出来的时候,我才觉得设计找到了该有的落脚点,作为一个设计师,也才有了信心去寻找“合适”的那个答案。
在对整个项目周边的环境又做了大量细致考察之后,我认为沿江的价值严重被忽略了,三层本来是最好的江景这样一个巨大的价值点居然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起来。因此我果断建议甲方对整个地块三层的商业逻辑做出重新的梳理,重新定位商业的价值逻辑,对于商业动线“畅而不同”“连而不续”的问题做了整体的优化和纾解。该连接的连接,该打通的打通,形成商业的循环动线体系。同时在立体层面上,彻底扭转了一层到三层连通性不佳的问题,给整个项目的通达性和价值体系做出了关键性的优化处理。
外立面的设计上,我们正因为有了较丰富的鄂西北的考察资料,所以我们使用灰砖这样的主体材料,配以能够体现当代感的古铜色的“耐候钢板”做局部的金属收口,这样可以将项目细腻的部分充分的体现出来。此外“鄂西北马头墙”,“拱券门廊”,“小重檐构造”,“丁斗卧砖砌法”等特殊的属于鄂西北的建筑符号也被完全的体现在各处细节上。这种对于文化的尊重,对于文脉的传承,对于当地文化的责任感,都是在过往一次次考察,一次次反复修改,一次次专家业务讨论中点滴积攒下来的成果。在一些看似普通的交通空间上,我们做了一些特殊的节点处理,配合灯光的效应,会成为一个“打卡亮点”。在朝向西侧的电影院的入口处,我们大胆建议做一个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牌坊”,给整个内嵌在庭院深处的空间打造一个突出的入口,从而达到视觉聚焦的目的。现代而不失华丽的牌坊比例优雅,材质端庄和温暖,既能体现九街十八巷作为“古街”的基本调性,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基本诉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