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23 22:3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临空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 2016-02-04 16:1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2月3日长沙电(赵伟 徐雪尘)民航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当地民航业发展。近日,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刘志仁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沙黄花保税区将于今年上半年获批。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的成功获批,必将为国家级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下一步自贸区的组建搭建坚实基础,湖南临空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的里程。 新华网:请您结合2015年的旅客吞吐量和收入总额以及几年的情况谈谈目前湖南机场营运的基地航空公司情况?高铁的发展对其冲击如何? 刘志仁:近年来,湖南航空市场快速发展,各项运输生产指标屡创新高。2015年,湖南所辖6个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较2008年翻了一番多。与此同时,各航空公司纷纷看好湖南市场,积极增投运力,开通越来越多的航线航班。 目前,长沙机场共有南航湖南分公司、厦航湖南分公司和奥凯航空湖南分公司3家基地航空公司,国航、东航、海航等6家公司设立了过夜运营基地,过夜运力达33架。其中南航湖南分公司执管飞机22架,在长沙机场放置过夜运力15架,市场份额24.1%;厦航湖南分公司夜运力4架,市场份额12.6%;奥凯航湖南分公司过夜运力9架(6架738和3架新舟60),市场份额7.6%,现正和我省合作运营省内支线航空。但从总体上看,对比兄弟省份同类机场,目前我省基地航空公司数量和驻场运力明显偏少,航空市场仍然还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高铁的发展对于我们航空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分流影响,从数据上来看,前期长沙高铁通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达120万至150万人次,但开通高铁之后长沙航空运输市场收益仍有5%到6%的递增,足以说明这个影响没有想象的大。就我个人来看,高铁对于航空运输市场影响不能算作是冲击。目前的中国客运市场应当属于比较理性和自然的状态,交通运输业正处于一个多种方式高速发展、高度融合的起步阶段,乘客拥有多种选择方式,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由选择坐高铁、坐飞机,或者其他交通工具。 新华网: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纷纷成立本土航空公司,请问您能举例谈谈当前各省市组建地方航空公司的情况吗? 刘志仁:近年来,民航局在航空运输监管方面逐步释放市场宽松的信号,其中之一是放宽设立新的航空公司的限制,缩短审批时间,一批新的航空公司相继成立。总体来看,组建方式有两种:一是某些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新成立航空公司,如云南的瑞丽航空、红土航空,山东的青岛航空等,随着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成功上市,民营企业投资民航业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二是地方政府与现有各主要航空公司合作,以航空公司的分公司或营运基地为载体,通过投资平台注入资金或资产,成立由航空公司控股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航空公司,如近年成立的福州航空、乌鲁木齐航空、河南航空、西藏航空、青岛航空、大连航空等公司。 比较两种组建方式,若采用第一种方式,新成立的航空公司拥有较大的机型选择、人员招聘、发展战略以及运营后编排航线航班的自主权,如在机型选择方面,由于湖南机场所处地域特点,支线航空需求较大,可选择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系列飞机和中国商飞公司国产ARJ21和C919等机型。而目前绝大多数新成立的航空公司采用第二种方式组建,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民航业是资本密集型高技术行业,新组建一家公司周期比较长,如飞机从预订到购买,进行验证飞行,最后投入正式运营,以及飞行员、技术人员引进和培养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运营后飞机维修保养、航班运营等安全压力大,同时由于机队规模小,单座公里成本比成熟大型航空公司要高,因此公司经营压力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民航资源如空域、时刻等非常紧张,部分机场超负荷运转,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主要航空公司占用主要机场大部分时刻资源,因此拥有更多开发航线航班的话语权,合资地方航空公司可以分享母公司部分优势资源,但也受制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 新华网: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个省份没有成立本土航空公司,湖南是其中省份之一。请问湖南是基于什么原因一直未成立本土航空公司?湖南此次组建本土航空公司的建议具体可行性如何?关于组建工作还有什么阻力或者障碍? 刘志仁:早在八十年代,在省发改委的牵头下就着手开始本土航空公司的组建,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后来因为安全问题等原因民航局就不再批了。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谁来牵头,所以这个工作一直开展不起来。其次就是安全考虑。另外,一家本土航空公司至少要三架到五架飞机,否则就无法形成规模,也不利于专业管理。近几年民航局的政策放开了,我们也开始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我省组建本土航空公司有四大主要优势,这些优势也是我们组建本土航空公司的可行性的体现。 (一)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突出。湖南处于中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的结合区域位置,在地理上,长沙类似美国的亚特兰大,2小时飞行半径覆盖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连接高铁和机场的磁悬浮专线开通,空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向湖南聚集,为航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然,便捷的高铁网络对于民航业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因为首先航空运输业自身竞争就十分激烈,外加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发展的压力,必将导致客运量的分流。 (二)政策支持优势。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航空经济发展,2008年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航产业发展的意见》,奠定了湖南临空产业发展的基础。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沙作为具备枢纽机场功能的省会城市,发展航空经济和申报临空经济示范区的优势更为突出。 (三)产业优势。近几年来,长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居省会城市第七位,城市竞争力跻身全球“十快”,全国“十强”,继成功获批“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之后,再次获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长沙机场周边紧邻国家级开发区长沙经济开发区、浏阳工业新城、株洲航空工业城、上海大众汽车长沙生产基地,工程机械、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电子科技、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会展等产业基础雄厚。 (四)航空优势。临空经济的航空指向性很强,而长沙机场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枢纽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近年来长沙机场航空运输业务持续增长,机场航线网络不断扩张,已开通了直达国内外83个大中城市的158条航线,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1871.53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达154万人次,已发展成为辐射三湘,连接全国乃至亚洲及欧美各大城市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目前,发展湖南民航“四线”的各项工作正全面推进,“跑道关健线”即总投资超过41亿元的长沙机场飞行区东扩工程(3800米长的第二条跑道)将于今年10月前投入使用;“快速干线”即长沙机场至高铁南站中低速磁浮工程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运营;“支线”航空相继成功开通了长沙至张家界、永州、怀化和贵州铜仁、荔波、黎平,张家界至武汉、桂林、衡阳等省内及省际支线航班;“国际线”相继开通了直达21个国家和地区航线68条,其中长沙至法兰克福航线是我国中部地区首条直达欧洲航线,长沙至洛杉矶直达航线也于今年1月21日首航。 最后关于阻碍和困难方面,主要还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组建地方航空公司的牵头单位和部门,因为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成立地方航空公司需要地方政府为主导,省、市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