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7-27 16: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7-27 16:11 编辑
武汉国企重组做大做强这个想法确实很好,之前市国资委也分析过,我市国企新增资产主要就是靠城市建设投资、融资拉动,以及重组整合壮大。
但是,一方面我市仍处于城市大建设时期,资产基数快速增长,证券化率已超过30%,本身已属较高水平,提升潜力有限。
另一方面,政策制约难度加大。市国资委出资企业中平台公司占12户,由于承担的主要是无收入、更无盈利的公益性项目,面临严重的资源平衡问题,企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直接融资,但在国家禁止地方ZF及其投融资平台采用各种方式违规融资情况下,企业已经穷尽各种方式,持续大规模融资已难以为继。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大环境下,市国资委负重前行,实属不易。
那剩下的最可行道路也就是重组整合壮大这一条。
但问题在于实施起来人事安排和利益重新分配上的难度远比预想中大。
比如之前搞出资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还没这个动作大,由于既要获得多方支持和理解,求得最大公约数,又要对偏高收入进行修正,化解政策误区,也是付出艰苦努力才最终完成。
统一规范薪酬结构、限定薪酬最高水平、严格规范薪酬管理、完善公开透明制度,对偏高收入进行修正,阻力极大。在国家“限薪”政策出台前,我市部分企业薪酬管理不规范,新办法的推进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奶酪”,受到抵制和消极接受,市国资委经过较长时间的思想说服工作,才达成共识,形成推进新办法的合力。
光是办法的出台,历经过次讨论修改,从草拟到最终成文用时超过一年。从2017年初开始就拟订初稿。2017年下半年召开四次专题座谈会,征求收集出资企业意见228条,并分别消化采纳;还分别征求市薪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出资企业主要负责人意见,形成送审稿。2018年1月22日,经市薪改领导小组审议原则通过,在此基础上,再次征求各方意见并修改完善后,于2018年6月9日印发实施。
一新SJ已经属于能力很强了,但从上任开始推进,到他离任都没完成,还是国强SJ接任后才最终落地的。
又比如进行市出资企业规范董事会试点,规范董事会建设既是一个制度设计的挑战,又是一个实践操作的难题。实施方案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外地推行兼职外部董事的做法,市国资委提出建立专职和兼职外部董事两种方式并行,起点更高、要求更严格,也更利于优化董事会结构,更加利于企业科学决策、规范运营,推进与操作难度也更大,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不多见。
长期以来,我市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特别是规范董事会建设还没有破题,企业董事会和经营层班子都是由市委组织部任免,选聘外部董事涉及干部管理体制的重构,更是阻力重重,实施方案数易其稿,才取得制度设计上这一历史突破性成果。
诸如此类涉及市属企业的改革,无一不是困难重重,长期艰辛推进才能取得进展。
重组整合要动的利益“奶酪“远比我举的这些例子要多,推进的过程中只会收到更剧烈更极端的抵制。
反正我是觉得一时半会搞不定,如果追求速度,可能目标不得不打折扣。还是看忠林SJ的铁腕如何施展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