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2015612dhuhi

[中江新闻] 《南陵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7: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区域协同


          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沪渝、宁芜黄两大发展 廊道,加快构建空水公铁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助力提升南陵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资源配置能力。支持池宣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南陵在长三角公路网、铁路网中的节点地位,全面提升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几大中心城市联系的便捷程度。落实长江经济带、G60 科创走廊建设部署,围绕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总定位,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进南陵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积极加强与都市圈中发达城市的产业合作与分工,保障与长三角先进工业园、经济强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用地需求。

        积极参与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全 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能力,依托高铁、高速、国 道、水运等交通通道,对接宣城、池州、黄山等旅游强市,推动跨市景区联动,将南陵优质旅游资源嵌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 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相邻县市在文化旅游生态 方面的共保共建,重点促进南陵-泾县、南陵-青阳旅游发展一体 化、生态建设一体化。

         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与繁昌区、湾沚区共同推进 S457、 S339 改建工程,加快南陵联系芜湖主城、空港、港口的重大交通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南陵作为大芜湖辐射皖南地区的门户节点作用。加快推进能源网络、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加强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成品油管道等区域能源通 道的空间协同。积极探索与铜陵市、繁昌区共创共建凤凰山-西山、 马仁山-乌霞山 5A 级旅游景区;与宣城相关县市区共同探索安徽扬子鳄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区域空间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严守“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落实市级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分,形成多中心 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 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严守三条控制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落实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至 2035 年,全县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68.3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64.35万亩。

         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统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实施严格保护。至 2035 年,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71.78 平方千米。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 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避让地质灾害风险区、蓄泄洪区等不适宜建设区域,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形成集约紧 凑的城镇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形态,提升城镇 宜居环境品质。至 2035 年,全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49.22 平方千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落实上级主体功能区要求。落实安徽省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 南陵县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落实芜湖市主体功能区 战略要求,弋江、三里、工山、家发和烟墩五镇为农产品主产区, 何湾镇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籍山镇与许镇镇为城市化地区。

         夯实农产品主产区功能。根据水土匹配关系,将农业生产适 宜条件良好、优质耕地分布密集的5个镇确定为农产品主产区,夯实国 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立足“南陵大米”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推进国 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筑牢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地理单 元的连续性,强化南陵丫山沿线的生态保护要求,确定何湾镇为 重点生态功能区。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积极推进区域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区域河流、林地的保护和修复,有序引导和限制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促进重点生态功能 区人口逐步有序向城市化地区转移,支持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发 展,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南陵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

         完善城镇发展格局,优化城市化地区。提升中心城区与许镇镇区的承载能力,确定籍山镇和许镇镇为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是南陵人口、产业、公共服务主要集聚区,以人口与产业集聚和承担城镇生产生活为主导功能,应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各类要素聚集水平,着力保障产业和就业的承载空间,强化创新驱动能力,逐步提高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构建“一屏两廊、一主两片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优化县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落实芜湖市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三带两屏一圈两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以三条控制线为基础,突出南陵自然地理、人口经济分布和城镇化阶段等特征;

         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形成“一屏两廊、 一主两片区”的县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许镇、弋江、籍山等镇。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土综合整治。从严管控非农建设行为,按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生态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的西山、南部的小格里、中部的戴公山、北部的奎湖和东部的安徽扬子鳄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片区)等区域。以保护核心生态资源为功能导向,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管控。

生态控制区。生态控制区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外的生态重要和敏感区域,主要为生态功能较强的公益林、天然林重点区域、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以及河湖管理范围。生态控制区应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允许在不降低生态功能、 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且符合空间准入、强度控制和风貌管控要求 的前提下可适当布局一定量的旅游配套和新经济用地。

城镇发展区。为城镇开发边界围合区域,主要位于城区和各镇区。城镇发展区主要用于城镇建设,是开展城镇开发建设行为的核心区域。城镇开发边界按照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进行分类管理。

乡村发展区。主要包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园地、林地等农用地,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配套设施用地,以及现状和规划的村庄建设用地等。乡村发展区严禁集中连片的城镇开发建设,应以促进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 产生活条件为导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矿产能源发展区。主要分布在三里镇和工山镇。合理调控矿产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严格矿产能源开发准入许可,强化矿产能源节约集约和综合高效利用,推动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创建绿色、低碳、永续的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调整国土空间用途结构


统筹安排农用地。充分考虑县域自然地理、农业生产条件, 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统筹优化农用地布局。将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内、25度以上坡耕地等不宜长期稳定利用耕地调出,优化耕地空间布局;推进“山上”换“山下”,将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推动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保持林地、湿地、陆地水域等 用地规模相对稳定。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以提升人口、经济和产业承载能力为目标,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有序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合, 合理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的同时,适度减少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保障区域基础设施用地,重点支撑铁路、公路、航空、港口和客 货运枢纽建设。其他建设用地适度增加。

科学保护利用未利用地。加强未利用地开发的生态影响评价, 严禁在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地区进行土地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保障农业发展空间,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稳定农业种植生产空间,丰富农产品生产空间,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形成“一核两带三区”的农业空间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至2035年,全县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68.31万亩。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健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制。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持多措并举找回流失耕地,稳妥审慎、科学有序依法推进耕地恢复,完成上级耕地恢复规划下达任务。

稳定耕地数量。以不造成生态环境影响、不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在弋江镇、许镇镇等地区,适度安排农用地整理重点项目;优先在何湾镇、家发镇等地区,适度安排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重点项目;优先在三里镇、工山镇等地区,适度安排工矿废弃地复垦重点项目。

提升耕地质量。支持开展“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培肥改良、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小田变大田”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优先在籍山镇、三里镇、家发镇安排耕地提质改造综合整治重大工程。

改善耕地生态。优化农田林网布局,改造提升现有田间防护林网。探索利用农田排灌水系统,建设生态沟渠,构建农田绿色水生态系统。以化肥农药减量化、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开展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种养循环,深入开展耕地污染源管控和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构建“一核两带三区”农业空间格局


构建农业空间格局。落实国 家粮食安全战略、安徽省农业空间格局与芜湖市“三带五区”的农业空间格局,发挥国 家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作用,形成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一核两带三区”农业空间格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建设好管护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苗木、茶叶、畜禽、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休闲观光农业、林下经济等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推进绿色兴农、质量促农、品牌强农战略,强化优质、生态、绿色、高产导向,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依托大浦国 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弋江镇紫云英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良种和特色农业,倾力塑造全国有特色、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环境优美、百姓富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保障农产品生产空间


持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绿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南陵凤丹、南陵大米、南陵圩猪、奎湖鳙鱼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建设,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充分依托各镇农业产业特色,大力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养生功能,致力建设“稻米大县”“种业大县”“菌物大县”“品牌大县”,支持建设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

保障农产品生产空间。提升优势种植业空间生产能力。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落实“两区”建设任务。引导水稻等粮食生产和油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科学布局,实现连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基础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

发掘多样化的食物生产空间。建立都市农业发展区,保障城市生鲜农产品基本生产面积,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泊和设施农业要食物。优化渔业生产空间,以池塘、稻田、湖库为基础发展渔业生产。发展现代设施种养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空间。以南陵大浦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示范带动城郊地区建设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发展“非土基”农业,保障设施农业用地,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区域化布局。

保障农业园区建设空间。支持以大浦现代农业产业园、籍山云菇稻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产业链发展南陵大米、食药用菌,引育一批预制菜、休闲食品等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现代种养为基础,以精深加工、贸易流通为主攻方向,保障生产与加工、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的空间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南陵独特的山、水、田、林、园、村资源,统筹抓好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建设。至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实现;乡村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农民就业质量全面提高;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县全面建成。

分类保障村庄发展需求。突出村庄规划引领作用,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针对乡村面貌、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将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行政村规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五种类型。

推进城乡融合,建设全域和美乡村。将乡村地区作为南陵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理念,以具有一定特色的提升型、稳定型村庄为重点,按照“建设和美乡村-经营和美乡村-共享和美乡村”理念,首选与划定环境本底条件较好和游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科学谋划和美乡村整体性推进和特色化布局,构建“一城三廊五片”县域和美乡村体系,不断推进由“村庄整治”迈向“重点提升”“整体推进”,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为南陵争创国 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全省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南陵样板”。

统筹乡村产业融合新空间。整合全域和美乡村、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园区、旅游景区等各类资源与载体,支持安徽芜湖奎湖湿地公园、大浦乡村世界、乌霞山风景区、丫山风景区、紫云英现代农业产业园、霭里乡村旅游度假区、小格林森林公园等乡镇产业空间建设,合理保障农区、园区、景区、镇区互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通过积极盘活农村低效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支持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建立规划留白和建设用地规模预留机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可以对暂时无法明确具体用途的地块留白,预留一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用于一时难以定点定位的零星分散农村公共公益设施、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文旅设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其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配置。重点推进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公共交通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特别是山区农村供电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持续增强供电能力;推动燃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稳定提高乡村燃气覆盖率;推进城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高速光纤网络、5G网络重点村庄、重点区域全覆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依法依规稳步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对田水林路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美丽国土新格局。

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积极推进何湾、烟墩等区域耕地、低效园地等农用地整理,减少耕地碎片化。统筹推进全域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不断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条件适宜地区的坡改梯、旱改水、“小田变大田”等整治工程。大力推进耕地恢复,多措并举“找回”流失耕地。

积极开展建设用地整治。加大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力度、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合理设置拆旧建新项目区,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合理安排工矿废弃地修复与复垦,及时复垦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及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稳步推进遗漏损毁土地复垦。

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避开重要湿地、生态脆弱区和退耕还林区,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有效补充耕地数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锚固生态空间格局,描绘大美南陵画卷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全域生态系统整体性,重点保护西南部生态屏障,用心用情描绘生态画卷;突出青弋江和漳河生态廊道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守护好“一江一河”。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锚固“一屏两廊三区多点”生态空间格局


           锚固生态空间格局。落实芜湖市“一江两屏、六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南陵山水资源为基本骨架,划定全域生态片区,保护修复全域河湖水网,构建渗透全域的生态网络。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维育皖南山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青弋江、漳河重要生态廊道,形成“一屏两廊三区多点”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

第二节 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


          构建“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两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县自然保护地共5处,其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突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分区管控,完善自然保护地差别化保护政策,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在符合国 家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的前提下,推进自然公园生态体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与城乡生态空间融合联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2 21:33 , Processed in 0.04451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