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wxdwxd

[龙城轶事] 锦绣太原城 · 太原记忆——大信息量感受龙城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旧城街

旧城街
康熙《阳曲县志》载:“满洲城,顺治六年,巡抚祝世昌、巡抚赵班玺、布政司使孙茂兰、提刑按察司使张儒秀、(太原)知府曹时举、(阳曲)知县刘汉光,奉旨建。”该城“南至城(太原南城墙)北,北至西米市,东至大街(大南门街),西至城根(西城墙根地南北长260丈,东西宽161.7丈,周长约3.4华里)。东门二,北门一。”
随着历史的推移,满洲城西北角开始坍塌,无力修补;后又北门城楼失火,仅存门洞。到光绪中叶,城墙崩裂之处,比比可见。光绪十二年秋,汾河泛滥,决堤入城,冲毁满洲城。后在太原城东南另辟满城,取名新满城。为了与新建满洲城相区别,得名旧满城。原城中的主要街巷满城大街,遂更名旧城街。
  民国时有旧城街及头道、二道、三道、四道巷,为妓院集中的地方,并驻有妓寮所。今仍称旧城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2 2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老太原,展望新太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新城街

新城街
光绪12年(1886年)满洲城被洪水淹没,遂又在小五台附近另建了新城,当时叫做“新满城”,故将原来的满洲城称之为“旧满城”。新满城所在的街道就叫做了“新满城街”,简称为“新城街”。到民国中叶,随着街区的发展,“新城街”划分成了南北两段,北段称“新城北街”,南段称“新城南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纸 巷



纸巷子,位于大南门街西侧。古时以出售纸张店铺多集中于此,故名。上世纪70年代末,在解放路南段居民住宅大改建中消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太原城》之铁匠巷

铁匠巷
太原城中有六条铁匠巷,它们是“大铁匠巷”、“小铁匠巷”、“后铁匠巷”以及由大铁匠巷通往后铁匠巷的三条小巷:铁匠巷头条、二条和三条。
大铁匠巷西与旧城街相对;小铁匠巷北与棉花巷相通,南与大铁匠巷相连。
明代,太原炼铁手工业比较发达,半坡街东侧原有镔铁坑,相传为明初焦驸马都尉锻钢作坊遗迹,后形成了镔铁祠街。清代,形成了炼铁手工业作坊聚集的场所,称前铁匠巷、后铁匠巷。民国时称后铁匠巷、大铁匠巷、小铁匠巷,并以此而派生了铁匠头条、二条、三条三个小巷。

[size=3.575em]X



唐时,唐明镇东有一座大道观,叫做天庆宫。是唐初道人李单子所建。宋代建太原城,天庆宫圈入城中,直到明初太原城扩建,天庆宫更名玄通观。晋恭王朱棡开府太原,捐资在玄通观内增建五祖七真殿、道祖法堂。朱棡之孙朱美圭嗣位后称晋宪王,他与当时的布政司左参政石璞、都指挥司佥事陈亨,共捐资新建三清殿,朝廷得讯后,宣德皇帝赐勅《道藏》480函,藏之玄通观。之后又建左右两座殿门、环廊、锛堂等共86间,并精绘“老子八十一化图”,使玄通观成为名甲三晋的大道观。康熙《阳曲县志》载:元通观,在前铁匠巷,旧名天庆宫。……唐初僧(道)人李单子建,内有通明阁,高百余尺。明晋恭王增建五祖七真殿、道祖法堂。晋宪王、左参政石璞、都指挥佥事陈亨建三清殿,勅颁道藏四百八十函。明弘治间建左右二殿门、廊、锛堂、两庑86间,绘老子八十一化图。河东王传记,历朝以来名甲三晋。
玄通观内有一座高达百余尺的高阁,叫做通明阁。“层梯百尺,迟角迎晖,登临远眺,如置身云汉”(康熙《阳曲县志》),是太原城八景之一,名曰“仙阁朝霞”。
入清之后,颇为壮观的玄通观因多年失修,残破不堪,逐渐颓废,成为小商小贩、耍把式卖艺的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传统庙会,百货云集,游人如鲫,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0: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支持了。{:5_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0: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5: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看呢
wxdwxd 发表于 2013-10-23 10:46



    坛子里不同于贴吧,不是大神就是专家,发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都很常见了,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5: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坛子里不同于贴吧,不是大神就是专家,发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都很常见了,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dingdangmaook 发表于 2013-10-23 15:12



    大家都看过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13: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质量和份量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14: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义的一份资料,值得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14: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收藏了。作为太原人,必读太原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21: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如有资料再给大家讲讲北宋以前的太原城。总感觉以前的晋阳城才是真正的龙城,被毁掉后重建的太原再也没有当年的霸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4: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非常棒  我喜欢   支持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 话 太 原



    靳生禾先生,山西大学教授,专攻历史地理,其专著《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自80年代问世后,至今仍是有关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大学历史系、地理系教材、研究生攻读学位必读书。

    靳先生在山西工作近半个世纪,对三晋历史、地理情有独钟,研究成果甚丰。这篇文章,旨在为读者勾勒出古代太原的历史地理面貌,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太原,更加热爱太原。

太原之由来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制名。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

    诚然,太原之指以晋阳为中心的当今太原盆地,见诸载籍始于上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然而,在司马梗定太原、秦置太原郡之前,早已有后来成为太原郡城的晋阳了。据《战国策·赵策一》,晋阳城系由赵简子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

太原与唐明镇

    如今多少本地人外地人漫步太原街头,每通过迎泽大街或解放路的时候,往往不由要驻足一瞻两者交叉路口的“唐明饭店”四个大字,尽管这座早期建筑今日已甚为普通,并无些许独到处。人们为之注目者。在于这“唐明”的涵义?此中沿革得从宋初平定北汉说起。经过宋太祖、太宗两代的统一战争,南北相继统一,惟独割据晋阳太原府的北汉,凭险长期固守不下。太平兴国四年( 979),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直至北汉主粮尽援绝后投降了,居民还趴在房顶掀砖揭瓦坚持抵抗。赵光义恼羞成怒,破城后,一把火把经营上千年的古城烧为灰烬。失去家园后,许多晋阳人越过汾河,就近流落到唐明镇来。

    唐明镇在当今太原市西羊市一带,其实镇子不过是呈东西走向的一条街而已。然而,小镇地理形势颇为雄盛,负山傍水,关隘严实,地势险要,如果从古来历代中央王朝战略重心一向在于防范北方游牧族着眼,这汾河东北的唐明镇比汾河西南的故晋阳城,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点,只需看看北方的两在天险石岭关、天门关都在汾河东北而不在汾河西北,就比较彰明较著了。北宋一建国,就与生俱来面临辽兵南下的危胁,太平兴国七年( 982),亦即堕晋阳城的第三年,宋将潘美就急忙拓展唐明镇,筑起城墙,遂代晋阳而成北方巨防。当年潘美所筑城垣,即成为今日太原市城区的雏形;而当初屯兵的营坊街、缉虎营,校场巷等,与民居市肆像马赛克般地插花分布——诚然未必都命名干宋代——依然印记着当年潘美兵民联防的战略思想,太原兵民插花间处,可视为古来城市营建史上罕见的一大特色。

    潘美构筑城垣后,先有唐明监之设,继有阳曲县来治,至宋仁宗年间,就又恢复了太原府建制。从此阳曲县城就又成了太原府城。金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有“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记述的正是太原府由晋阳城过渡到唐明镇的史事变迁。元代为太原路治,明清复为太原府治,直至1927年设太原市,阳曲亦一直为附郭县,是以向有“唐前太原、晋阳一座城,宋后太原、阳曲一座城”之说。现在的唐明饭店命名取义,就在于唐明镇是太原市前身。它坐落的地方,正是当年唐明镇南缘。

锦绣太原城

    古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说,系出于宋、元时代的北方民谚。《宋史·陈尧佐传》记载:宋真宗天禧间,尧佐知并州,时汾河辄暴涨,泛滥为患。尧佐为防范份洪,在东岸构筑护城长堤,并引汾于汾堤与府城间——当今西起胜利桥东至旱西关间柳溪街一带,潴成周五里的湖泊,堤旁湖畔,广植杨柳以数万计,名为“柳溪”。据《寰宇通志》卷78、万历《太原府志》卷八、《续资治通鉴》卷36记载:环绕柳溪,杨柳掩映间起华堂,堂后通芙蓉洲,堤上建彤霞阁、柳溪亭,湖中建四照亭、水心亭等等。树绿墙红,亭阁星布,煞是绚烂。当初这一水利工程,不啻民赖其利,犹成太原一大景观。那时节,中有柳溪。西厢更有东、西山上一派翠柏苍槐,荫翳葱茏,争妍竞秀, 遥相辉映,吸引着四方游人。稍后宋仁宗时的诗人沈唐,在《上太原知府王君祝尚书》词里赞美当时太原:“山川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自然、人文景观若此,誉之“锦绣太原城”,自是十分自然的。至若“花花美定府”,“花花”即“华华”,《广韵·麻韵》“花,华俗,今通用”《广雅·释草》“花,华也”,全句犹言繁华的真(正)定府。真定府,即今河北正定市,在石家庄崛起以前,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人们习惯上之所以将“锦绣太原城”与“花花真定府”联句,系出于正定和太原——这古来驰名天下的井陉口内外两大都会,不独地理上恰恰处在一条东西平行线上,而且互为山西高原与华北大平原往还唯一大道——今天更为石(正)太铁路的起点与终点。

古都亦别都

    战国前叶,晋阳为未名而实的赵都。如果从鲁定公十三年(前 497)赵简子奔保晋阳计起,至赵献侯元年(前 423)移治中牟止,为赵都历74年。晋太元十年( 385),苻丕在晋阳称帝,它一度为前奏都。五代汉乾佑四年( 951),刘昊在晋阳称帝,以晋阳为北汉都,历刘昊、刘钧、刘继元三世28年,直至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亡于宋。以上三朝累计建都逾百年。

    晋阳还先后为东魏、北齐别都。唐代定为北都,又为北京。《小学绀珠》:“唐四京:京兆(今西安)为中京,河南(今洛阳)为东京,太原为北京,凤翔为西京。”五代后唐先为西京,复为北京。

    这里特别值得提到者,应是唐北京太原府。当时晋阳是唐朝的北方重镇,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其形制达于鼎盛。据《永乐大典》卷5204《太原志》引《晋阳记》说,“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那时候,太原由横跨汾河以西城为复体的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西城又呼都城,城中尤有晋阳宫城(一称新城)、仓城、大明城三座内城,城外西北隅则有汛期防洪、平时防卫的罗城。这俨然一座城中有城、城外有城、群城丛峙的巨大城市集群。其规模恢宏,水光山色,人文昌盛,可谓太原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太原多名

    太原多别称,人们最乐道的是“晋阳”和“并州”。晋阳,《水经·晋水注》谓“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其沿革前已述其详,由肇建始,至隋唐达于鼎盛,持续发展15个世纪,直至宋初被人为堕城前,曾长期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称“太原”。它即是与原晋阳太原府仅一河之隔的唐明镇新建太原的前身,人们以晋阳为太原的雅称,是很自然的。今太原地区的晋阳堡、晋阳湖、晋阳饭店等,皆取义于古晋阳城。

    并州、并:《周礼·职方氏》说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其一,地当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晋书·地理志》谓“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魏迄唐宋沿古制长期置并州;历代辖地参差而渐次紧缩至汾河中游,治晋阳太原府。待到并州的建制早已撤销,依然被习惯地呼作“并州”。明江南诗人浦源《并州寒食》:“梦人故国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唯其如此,至今并州被用作太原的别称,而又以太原简称“并”。新闻报道常有“……抵并”、“……莅并”,意谓他们抵达太原。今太原的“并州路”、“并州剧院”。“并州饭店”等,亦盖出诸此。

    古来太原还有大夏、夏墟、平阳、大卤等称谓。

    大夏、夏墟:这两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概念。《左传》昭元年(前541)“迁实沈于大夏”。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何以太原又名“大夏”?《帝王本记》说“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这就是说,既然夏禹曾以晋阳为都,那么称晋阳为“大夏”自属顺理成章的事。墟者,故址,故城。《广雅·释诂》:“墟,尻(地,居)也。”王念孙疏证:“邱、墟皆故所居之地。”《战国策·齐策六》:“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城郭成墟人杰在,同趋新厦话离衷。”一言以蔽之;夏墟与大夏系同义异称。

    平阳:据《帝王世纪》,帝尧做天子前曾居晋阳,做天子后建都平阳(今临汾)。世代相传“尧都平阳”,亦便称其故居做“平阳”。

    大卤:《春秋》昭元年(前 541):“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注:“大卤,大原晋阳县。……《谷梁传》云:‘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所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夷狄何以称“大卤”?因为古来晋阳汾东多盐碱斥卤之地。据《元和郡县志》卷13记载,晋阳汾东直至唐代井水还咸苦不能食饮,要靠渡槽“晋渠”吸引汾西的晋水供吏民之用。至若古来周边夷狄旌称“大卤”,而中国华夏族称“大原”偏不称“大卤”,系出于“盐碱斥卤”既不过是晋阳的个别局部,在偌大晋阳地区并不具有代表性;又所宣扬者非属一方真善美方面,人们不喜欢它。

太原的年龄

    太原的历史年龄,由于在宋初统一战争中被堕城,以至迁址重建。因此形成两种计算方法:

    一、从晋阳太原府城被堕后,宋将潘美于太平兴国七年( 982)在唐明镇基础上构筑新的太原城。即由今天我们生活的太原城塑建计起,其年龄应为1015岁。

    二、从始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鲁定公十三年(前 497),即或者说当初由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创修晋阳城算起,则其年龄应是2494岁——再过六年我们留该庆祝太原建成2500周年了。

    无论按哪一种算法。太原都无愧是一座古老悠久而长期持续发展的都会大城。作为她的—位居民,除了理乎自然地引以自豪,更当很好地珍视其辉煌历史,为之倍加绚烂的未来做出自已切实可行的奉献,岂非“不亦乐乎”!

摘自《太原日报》,199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4 04:16 , Processed in 0.04484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