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0 22: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看下面的某些建筑师的观点是否有道理?
=========================================
建筑设计“大咖”眼里的珠江新城
近百名国内建筑设计师空降天河CBD,热议高楼建筑规划和设计
2014年4月14日 南方都市报
上周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B IA D”)华南设计中心成立暨“当代设计企业管理的观念性变革”论坛在广州大剧院举行,近百位国内建筑设计师空降天河C B D。原珠江新城总规划师袁奇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倪阳等建筑设计界的“大咖”人物也低调登场。在这些国内建筑设计大师眼中,天河C B D的核心区域珠江新城已成了广州城市形象名片的代名词。但光环背后,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妨来听听“大咖”们对珠江新城的建设是如何“点赞”如何“建言”的。
总评
袁奇峰 原珠江新城总规划师、中大教授
高楼林立 承载理想承载技术也承载虚荣心
珠江新城是华南高层建筑的集中营,集中了广州、华南乃至中国最高的建筑,比如西塔、广州塔和尚未完工的东塔。在袁奇峰看来,这是CBD区域的土地价值高决定的。“这些高层建筑还具有象征意义。”袁奇峰认为,这当中既有理想主义、技术主义,还有虚荣心。据袁奇峰介绍,2003年在珠江新城检讨规划方案中曾提出,中轴线上的建筑包括沿江的建筑,全部要经过国际竞赛来获得设计方案。但最后只有不到50%的建筑执行了这一标准。这是因为广州市规划局后来放弃了这一标准,没有坚持制度和城市理想,以致后期的一些建筑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CBD里面其实也不可能都是写字楼,全是写字楼太可怕了。”袁奇峰表示,当年在CBD区域内规划建设住宅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决定。据他透露,当时珠江新城开发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为地铁建设筹集资金,第二是需要为城市培育新的功能区。现在来看,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
遗憾
倪阳 华工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广州的建筑不能一味比高比怪
“广州失去了这样一个让城市空间形态独一无二的好机会。”曾参与西塔相关设计工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倪阳认为,中轴线上的东塔和西塔没有建成对称“双子塔”是珠江新城建筑的一大遗憾。倪阳介绍,按照最初的规划,东塔和西塔应该是广州新中轴线两边对称的两座超高层建筑。在城市轴线上形成对称的双塔,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而广州看到了这个机会却没有把它抓住。如今的西塔和东塔,一个弧形一个方形,一个432米一个530米,除了位置,已经找不出其他对称的特征。倪阳说,广州放弃在中轴线两侧建造对称的双子塔,就像是一个非常有音乐才华的音乐家跟人家比赛跑步。如果广州的建筑一味跟别的城市比高比怪,其实占不到任何先机和优势。
图书馆等公共建筑扎堆反变杂乱
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集中分布在花城广场两侧,倪阳认为这种规划实际上并不成熟。他说,城市里头大部分是住宅和写字楼,这些建筑的肌理都比较方正。像歌剧院、图书馆等小公共建筑可以作为一种点缀融入到城市肌理。
“它们就像衣服上的徽章、别针和吊坠。如果一个人身上挂满了这些点缀的东西,可以想象这并不美。”他指出,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特点,放在一起争奇斗艳,就会给人一种杂乱感。他认为,这些公共建筑应该分散到城市各处,在周边设计一些绿化,把它变为该区域的公园景观、休闲娱乐的地方,这些建筑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
陈雄
ADG设计研究院院长
建筑靠得太近反影响观赏性
作为城市客厅的 中 轴 线 花 城 广场,其周边的建筑就以标志性为重点。“整体来说我都很喜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当这些风格不一的建筑物处于同一空间的情况下,彼此之间应有更大的间隔距离。这样才能更突显各自的风格。例如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大剧院与第二少年宫,都靠得太近了些”,陈雄认为,间隔太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建筑物的观赏性。
钱方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广州大剧院外表拼接得比较乱
钱方对广州大剧院特别关注。专门从事剧场设计规范编制的他,4年前曾经到广州参加考察调研。 “完成度有问题,而且拼接得比较乱。”钱方告诉记者,广州大剧院由境外设计师设计,在原来设计中,剧院的整个外表是黑白色混凝土相间,但是现在变成了同一颜色的石头,原来是非线性的设计应该用非线性的办法来建造,“但实际上用线性的办法来做了。”
本土化
洪卫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四大标志建筑中最喜欢省博物馆
“政府落力打造的中轴线终于成为了重要的城市景点。”这是建筑师洪卫对CBD中轴线的评价,每逢有外地的朋友或同行来到广州,洪卫都会带他们来到花城广场。在四大标志性建筑中,洪卫坦言,自己最喜欢的是参与其中的省博物馆。他认为,这是一个“出生在中国氛围下的建筑师的原创作品”,极具中国本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具有时代性,然后才是表达地域文化。”洪卫说,如何把地方特色融入到时代建筑的设计,中国设计师一直在思考。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
CBD建筑可结合本土文化创新
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城、天河体育中心等建筑,是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郭明卓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州市一直在追求具有现代感的建筑,现在从珠江新城的建筑来看,这个憧憬已经实现了。而且现在还有不少建筑视觉冲击强烈。“建筑要有特色,不一定说要搞视觉冲击,可能还要好好研究下本土文化的特点做一些传承,再结合现代建筑的使用要求、技术标准。”郭明卓认为这也是建筑设计的一种创新,但目前在珠江新城内还没有出现这样类型的建筑。
人性化
王舒展《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C B D区域还应增强城市功能
“作为看客,走在珠江新城的街区里,我感觉这就是现代大都市。”《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王舒展对珠江新城的建筑形象非常看好,但她同时感觉到这个区域是为了城市形象而建,城市功能并不完备。她说,在C B D里可以找到很多高档的酒店、商场,但真正给普通人提供的中小型餐饮、超市、杂货店等比较少,长期在此工作生活的人们会出现各种不便。“每天生活在C B D的人,他们的感受是应该被尊重的。”王舒展谈到,不只是在广州,包括上海、北京的C B D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通病,王舒展认为关键在于政策导向和社会共识。“地价、税收等整个政策层面是否能够支持C B D区域多元化发展,这很重要。比如除了引进大型企业,建高端写字楼之外,可能它需要有一部分小型的商业、企业进入。”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总建筑师
C B D要高容积率也要人文关怀
亚运会后的广州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让朱小地感觉“振奋人心”。他表示,城市领导者也好,市民也好,总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城市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珠江新城作为广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城市建设特别是CBD的建设,追求高容积率的同时也要追求对人性的高度关怀,“建筑设计要注意情感度,老百姓并没有这种建筑觉悟,天天去看这些建筑。老百姓只有在感觉环境不舒适了,他才能意识到建筑的问题。”他提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应该遵循连续性、立体化的原则,从老百姓的感觉出发才能做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