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兴科路

重大战略——合淮同城化的全面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第一节  发展目标
第八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发展目标  
抓住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将合肥经济圈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区域合作的典范,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九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发展策略  
强化多元协作,打造合肥经济圈产业集群;整合优势资源,构筑省域经济发展支点;强调共享共建,建立合肥经济圈城市联盟;转变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第二节  功能定位
第十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功能定位  
    (1)国家层面
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2)区域层面
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核心区;泛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西向发展的门户,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3)省域层面
安徽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安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安徽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地;安徽创新型建设和区域合作的示范引领区;拥湖临江、依山傍水、宜居宜业、和谐创新的生态型城镇群。
第十一条        五市功能定位  
为促进合肥经济圈整体发展、形成合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各个城市提出相应功能定位要求。
合肥经济圈整体发展对各个城市提出的功能要求
城市        功能主体        功 能 要 求
合肥        一枢纽
三中心
四基地        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
淮南        三基地
一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
六安        六基地
两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
巢湖        五基地
两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东翼城市,合肥经济圈重化工基地、建材及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劳务基地,合肥经济圈东向发展门户和水上交通门户。
桐城        五基地
一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发展规模
第十二条        总体发展规模
(一)        经济规模
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
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18000亿(合肥9000亿、六安3000亿、巢湖3000亿、淮南2400亿、桐城600亿),年均增长14%以上。
(二)        人口规模
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5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990万人。
合肥经济圈人口发展规模预测(单位:万人)
年限        合肥
经济圈        合肥        淮南        六安        巢湖        桐城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2020年        2400
左右         1580
左右        780
左右         620
左右         360        290
左右        235
左右        165        750
左右         375
左右         80         500
左右         300
左右         65         80
左右        50
左右        35
左右
2030年        2635
左右         1990
左右        900
左右         800
左右         500-
600         320        280        200
左右        800
左右         480
左右         120         530
左右         370
左右         90         85
左右        60
左右        50
左右
(三)        城镇化水平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5%-68%;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5%-78%。
合肥经济圈城镇化水平预测
年限        合肥经济圈
城镇化水平        合肥市
城镇化水平        淮南市
城镇化水平        六安市
城镇化水平        巢湖市
城镇化水平        桐城市
城镇化水平
2020年         65-68%        78-80%        80%左右        55-60%        60%左右        60%左右
2030年        75-78%        85-88%        90%左右         66-74%        70%左右        70%左右
(四)        用地规模
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1600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000平方公里以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十三条        城镇化发展战略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安徽省人口城市化的主要目的地,实现产业和人口双聚集,城市化水平大提升。在空间层面上,优先发展城镇密集地区,推进城镇密集区的城镇化进程;在等级体系上,提升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优先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较好发展条件的城镇。
(1)        东接西连,北聚南调,构建开放、网络的城镇空间格局
加强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四省的衔接以及加强与合肥经济圈北部蚌埠、淮北、宿州,东部滁州,南部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城市的联系,构建开放的城镇体系格局,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和长江口岸资源,缩短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的时空距离,加快合肥经济圈区域城镇化进程。
(2)        一心四翼,拥湖临江,加快城镇密集区城镇化进程
    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近期,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向城镇密集地区特别是沿江北岸地区、合淮工业走廊地区、沿淮工业带地区、环巢湖地区、重要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以沿江、沿淮、京福和华东第二通道沿线为重点,点轴结合、梯度推进、扇面拓展的发展格局;远期,依托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内优外拓”,在合肥经济圈内人口空间分布、产业空间协调、城镇空间布局、生态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拓展,全方位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以及省外区域的合作,形成全省相对均衡、有序、开放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3)        集约发展,统筹城乡,以区域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作为战略重点
    加快发展区域龙头城市—合肥,区域中心城市—淮南、六安、巢湖以及区域副中心城市—桐城,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引导产业和人口向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集聚。加快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集聚。通过区域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4)        优势倾斜,着力提升,优先打造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城镇增长极
    择优培育部分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潜力较好的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倾斜,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使其成为产业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条        规模等级规划
(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        实施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战略,积极引导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适度增长,继续提升合肥、淮南具有发展潜力的特大城市,快速推进六安、巢湖、桐城等城市以及县城的成长。
(3)        实施重点城镇聚集战略,加快发展1万人以上的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优势,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以及特色类型的城镇,提升其规模等级地位。
(4)        构建13个农工贸综合发展的县域经济战略支撑点,培育新桥空港城(高刘-炎刘)、袁庄煤化工基地、下塘重型工业基地、郑蒲-二坝港口码头区(大合肥国际港)、冯井钢城、三河-杭埠—同大、长临河-忠庙旅游服务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双港-新渡包装印刷基地等9个经济增长点。

2020年合肥经济圈规模等级规划(单位:万人)
城镇规模        城镇名称
超大城市
(人口360万)        合肥
特大城市
(人口165万)        淮南
大城市
(人口60-80万)        六安、巢湖
中等城市
(人口35-40万)        桐城
中等城市
(人口10-35万)        上派、店埠、双墩、水湖、撮镇、桃花、寿春、舒城、霍邱、梅山、衡山、叶集、无为、庐江、和县、含山、二坝、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等19个
小城市(镇)
(人口10万以下)        其余城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规模层级规划导向表
城镇
级别        城镇
数目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名称
(人口,万人)
龙头城市        1个        360万人        合肥市“141”范围内500万人(包括肥东店埠镇、肥西上派镇、长丰双墩镇等周边城镇人口),合肥市中心城区(360万)
中心城市        3个        310万人        淮南市中心城区(165万人)、六安市中心城区(80万人)、巢湖市中心城区(65万人)
副中心
城市        1个        35万人
左右        桐城市中心城区(35-40万人)
优先发展
城镇        19个        430万人        合肥(6个)        上派镇、店埠镇、双墩镇、水湖镇、桃花镇、撮镇
                        淮南(2个)        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
                        六安(6个)        舒城县城、寿春县城、霍邱县城、梅山镇、衡山镇、叶集镇
                        巢湖(5个)        无为县城、庐江县城、和县县城、含山县城、二坝镇
中心镇        73个        245万人        合肥(21个)        严店乡、下塘镇、南岗镇、井岗镇、大杨镇、磨店乡、大兴镇、大圩镇、梁园镇、长临河镇、桥头集镇、古城镇、石塘镇、三河镇、高刘镇、小庙镇、山南镇、紫蓬镇、岗集镇、三十头镇、吴山镇
                        淮南市(7个)        毛集镇、曹庵镇、上窑镇、芦集镇、新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
                        六安(25个)        姚李镇、苏埠镇、正阳镇、三十铺镇、马店镇、毛坦厂镇、长集镇、南溪镇、周集镇、孟集镇、安丰镇、佛子岭镇、迎河镇、南港镇、燕子河镇、丁集镇、堰口镇、龙河镇、诸佛庵镇、与儿街镇、青山镇、杭埠镇、木厂镇、张店镇、晓天镇
                        巢湖(14个)        柘皋镇、槐林镇、高沟镇、襄安镇、罗河镇、汤池镇、沈巷镇、乌江镇、黄麓镇、石头镇、泥河镇、姚沟镇、运漕镇、林头镇
                        桐城(6个)        新渡镇、孔城镇、双港镇、金神镇、大关镇、青草镇
一般镇        146个        200万人        合肥(13个)        杨庙、白龙、八斗、元疃、牌坊、包公、官亭、花岗、丰乐、柿树岗、朱巷、铭传、庄墓
                        淮南(8个)        杨公镇、平圩镇、泥河镇、高皇镇、潘集镇、岳张集镇、关店镇、钱庙镇
                        六安(68个)        其余城镇
                        巢湖(51个)        昭关镇、清溪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坝镇镇、烔炀镇、汤沟镇、仙踪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仓头镇、蜀山镇、开城镇、泉塘镇、泥汊镇、严桥镇、牛埠镇、洪巷镇、同大镇、金牛镇、郭河镇、白山镇、盛桥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万山镇、冶父山镇、夏阁镇、散兵镇、龙桥镇、矾山镇、郭河镇、香泉镇、仙踪镇、石杨镇、中焊镇、银屏镇、白桥镇、姥桥镇、赫店镇、功桥镇、善厚镇、铜闸镇、陶厂镇、高林镇、福渡镇、刘渡镇、红庙镇、乐桥镇
                        桐城(6个)        范港镇、吕亭镇、鲟鱼镇、唐湾镇、黄甲镇、嬉子湖镇
合计        242个        1580万人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30年合肥经济圈规模等级规划(单位:万人)
城镇规模        城镇名称
超大城市
(人口500-600万)        合肥
特大城市
(人口200万以上)        淮南
大城市
(人口80-120万)        六安、巢湖
大城市
(人口50-60万)        桐城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上派、店埠、双墩、水湖、撮镇、桃花、严店、下塘、南岗、冯井、寿春、舒城、霍邱、无为、庐江、和县、含山、二坝、忠庙、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毛集等22个
小城市(镇)
(人口20万以下)        其余城镇
第十五条        职能结构规划
(1)        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以及桐城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强化合肥、淮南、六安、巢湖以及桐城的职能分工与协作。
(2)        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业的类型和提升服务业的等级。
(3)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接续产业培育,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新型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
(4)        壮大综合型,培植特色型,增加专业镇,重视区位性。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向综合型发展;积极增加专业型和特色型城镇,使每个地域单元形成综合型、专业型和特色型城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经济圈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表
职能等级        职能类型        城镇名称        数量
龙头城市        综合型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中心城区        1
中心城市        综合型        淮南市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重型工业基地,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淮南市中心城区        3
                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科技教育中心,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        六安市中心城区       
                巢湖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服务中心,安徽省重化工基地之一。主要发展以临港重化工业、建材及新材料和休闲旅游业等。        巢湖市中心城区       
副中心
城市        综合型        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桐城市中心城区        1
优先发展城镇        综合型        合肥市        店埠、上派、水湖、双墩        25
        工业型                撮镇、桃花、下塘、严店、南岗       
        商贸型                (撮镇)、(桃花)、(南岗)       
        综合型        淮南市        凤台、毛集       
        工业型                袁庄       
        综合型        六安市        舒城镇、寿春镇、霍邱城关镇、梅山镇、衡山镇       
        商贸型                叶集镇       
        旅游型                (寿春镇)、(梅山镇)       
        工业型                冯井       
        综合型        巢湖市        无为县城、庐江县城、和县县城、含山县城       
        旅游型                忠庙镇       
        工业型                二坝镇       
中心镇        综合型        合肥市        井岗镇、大杨镇、磨店镇、大兴镇、大圩镇、三十头镇、岗集镇、小庙镇、山南镇、梁园镇、石塘镇、古城镇        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市        曹庵镇、芦集镇、新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       
                六安市        苏埠镇、马店镇、南溪镇        
                巢湖市        柘皋镇、襄安镇、泥河镇       
                桐城市        新渡镇、双港镇、孔城镇       
        工业型        合肥市        桥头集镇        16
                淮南市        (芦集镇)、(新集镇)       
                六安市        落儿岭、但家庙、与儿街、周集       
                巢湖市        高沟镇、沈巷镇、乌江镇、罗河镇、姚沟镇、运漕镇、林头镇、石头镇       
                桐城市        青草镇、金神镇、大关镇       
        交通型        合肥市        高刘镇、石塘镇        7
                淮南市        (曹庵镇)       
                六安市        三十铺镇、姚李镇、杭埠镇、分路口镇       
                巢湖市        槐林镇       
                桐城市        (新渡镇)       
        旅游型        合肥市        长临河镇、紫蓬镇、吴山镇、三河镇        13
                淮南市        上窑镇       
                六安市        佛子岭镇、燕子河镇、毛坦厂镇、龙河镇、正阳镇       
                巢湖市        汤池镇、黄麓镇       
                桐城市        (孔城镇)、(青草镇)       
一般镇        综合型        合肥市        白龙、八斗、元疃、牌坊、包公、官亭、花岗、丰乐、柿树岗、朱巷、杨庙        141
                淮南市        杨公镇、平圩镇、泥河镇、高皇镇、潘集镇、岳张集镇、关店镇(规划建镇)、钱庙镇(规划建镇)       
                六安市        其余城镇       
                巢湖市        烔炀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坝镇镇、严桥镇、牛埠镇、襄安镇、汤沟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蜀山镇、开城镇、泉塘镇、泥汊镇、郭河镇、同大镇、白山镇、盛桥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善厚镇、铜闸镇、陶厂镇

                桐城市        范港镇、吕亭镇、鲟鱼镇、唐湾镇、黄甲镇       
        旅游型        合肥市        古城镇、铭传镇        9
                六安市        漫水河镇、安丰塘镇、响洪甸镇、天堂寨镇       
                巢湖市        昭关镇、香泉镇

                桐城市        嬉子湖镇       
注:括号内为城镇第二职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第十六条        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策略
总体策略是“强化中心、构筑极点、内引外移、内优外拓、区域联动、合理分工”。
战略一:强化中心——打造城镇密集区,培育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强化以东西发展轴—沿江城镇发展轴、南北发展轴—京福高铁-华东第二通道-合徐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皖赣铁路等组成的城镇发展轴为载体的安徽省中部地区区域聚集功能,打造安徽省中部地区“十”字型城镇经济发展带。积极引导区域内农业剩余人口优先向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确定的副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城镇集聚,增强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实力,使之成为区域整合发展的有力基础。强化合肥经济圈各种生产要素聚合于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层级聚集功能,培育合肥经济圈区域经济中心体系。构筑以合肥为核心,淮南、六安、巢湖为中心、桐城为副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战略二:构造支点——提升门户,发展极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合肥经济圈西部、东部、北部、南部门户地区,构筑开放的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主要节点枢纽城市,打造合肥和淮南高铁站周边地区,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性增长中心。提升东部二坝镇功能,加强与沿江城镇群的经济通道联系;提升西部叶集镇功能,加强与武汉城镇群、中原城镇群的经济通道联系;提升北部上窑镇功能,加强与沿淮城镇群的经济通道联系;提升南部双港镇、新渡镇功能,加强与安庆等沿江地区的经济通道联系,形成合肥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的支点。建设合肥新桥空港城、三河-杭埠—同大一体化发展区、冯井钢城、下塘重工业基地、袁庄煤电化基地、长临河-忠庙镇旅游型城镇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略三:内引外移——外部承接、内部置换,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积极引导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置换产业向区域内其它中小城镇转移,并在区域范围内逐渐培育起各优势行业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以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为总部基地和主要装配中心,在区域范围内配置各种生产服务机构,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向高端化和新型产业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合肥中央商务区和总部基地,增强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主动承接产业,通过产业融入和对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战略四:内优外拓——紧凑开发、集约增长、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
在人口空间分布、产业空间协调、城镇空间布局、生态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拓展,全方位加强与合肥经济圈以外区域的合作。城市空间发展紧缺的中心城市可以在区域范围,尤其是区域内邻近的城市组团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容纳空间,建立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之间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可适当考虑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调整行政区划或者撤县并区的可能。另外,这些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绿色空间相互隔开,以形成中心城市开敞式空间布局。
战略五:区域联动——保育东西、强联南北,构筑区域和谐空间体系
保障东部巢湖综合治理、西部大别山保育工程的实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开发行为限制区等空间规划调控手段,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底线”。对于局部生态恶化地区,实施强制性的生态移民策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对于生态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适度强化劳务就业需求导向,实现东部环巢湖地区、西部大别山地区的人口的适度外迁。加快推进京福高铁、华东第二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合淮城际快速联络线建设、合淮城市轻轨交通系统对接、合桐安城际轨道建设和六合宁城际轨道建设。
战略六: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
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合理协调区域内各类园区功能,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引资重点,引导错位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跨区域设立“共建园”,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特色各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城市在产业布局上的合理分工、以及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上的统一安排,以形成中小城市发展良好的空间秩序和紧密的空间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
第十七条        空间布局体系
至202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1)        “一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
“一区”是指由合肥市中心城区、淮南市中心城区、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桐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
(2)        “五轴”:构筑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
“五轴”是指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
(3)        “三带”:形成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
“两带”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
(4)        “多组团”: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多组团”是指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一是以强化城镇组团联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功能提升、形成精品城镇为目标,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凤台-毛集-袁庄、霍邱-冯井、寿春—正阳、梅山—叶集—姚李、含山、和县、庐江、高沟-姚沟、罗河-泥河、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二是以支撑快速交通系统、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建设新桥机场、合肥高铁站、淮南高铁站、五市轨道换乘站、合肥新港综合码头、巢湖港巢城港区、巢湖郑蒲港区、六安周集港区、六安临岗港区、淮南新集港区、淮南花家湖港区、淮南泥河港区、桐城孔城港区、桐城鲟鱼港区等交通枢纽性组团;三是以提升泛巢湖旅游知名度、增强旅游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紫莲山、四顶山、岱山湖、瓦埠湖、忠庙、姥山岛、半汤、汤池、银屏山、天堂寨、石笋、皖西大裂谷、万佛湖、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龙眠山、孔城、嬉子湖等旅游组团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条        中心等级体系
至202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一心、四翼、多极、九点”的中心等级体系。
(1)        “一心”:龙头城市
“一心”是指合肥市“141”范围,包括合肥市中心城区、肥东店埠镇、肥西上派镇、肥东双墩镇等。
(2)        “四翼”: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
“四翼”是指淮南市中心城区、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桐城市中心城区。
(3)        “多极”:优先发展城市
“多极”是指包括肥东、肥西、长丰、舒城、寿春、霍邱、霍山、金寨、无为、庐江、和县、含山、凤台等13个县域性的城关镇,建成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4)        “九点”:重要活力点
“九点”是指新桥空港城发展活力点(高刘-炎刘)、三河-杭埠—同大发展活力点、长临河-忠庙发展活力点、郑蒲-二坝发展活力点、叶集发展活力点、冯井钢城发展活力点、下塘(合肥重工业基地)发展活力点、袁庄(安徽淮南煤化工基地)发展活力点和双港-新渡(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发展活力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条        旅游空间体系
至202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一圈、三城、一山、一水”的旅游发展空间体系。
(1)        “一圈”指泛巢湖旅游圈;
(2)        “三城”指合肥、桐城、寿春古城;
(3)        “一山”指大别山;
(4)        “一水”指巢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第二十条        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保持中心城区紧凑发展格局,大力推进“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建设,打造合肥经济圈的中央商务区。联手巢湖共同开发和保护滨湖地区。继续强化中心城区与肥东城区、肥西城区、长丰双墩地区以及周边其他乡镇的联系和分工协作,优化用地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衔接,引导城市各项功能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辐射。
第二十一条        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积极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按照“东进、南扩、西调、北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淮南市中心城区主要向南发展,在舜耕山以南形成新城区,拉近与合肥市的距离。其他次要发展方向为西部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东部城区向东发展。借助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打造淮南高铁站周边地区,形成城市策略性增长中心。
第二十二条        六安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按照“向东积极推进,向南逐步完善,向西着力展开,向北积极延伸”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未来六安中心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将城市的发展重心向东、向北转移,从空间结构上保障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第二十三条        巢湖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按照滨湖山水城市的基本定位和“一腹两翼、拥湖发展”的发展思路,建成东、西、南各组团均衡发展的现代中等城市,积极跨越合巢芜高速公路向东向北发展,建设巢湖新城。加强滨湖组团建设,打造巢湖新的城市亮点,建成圈内知名的旅游度假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环湖人居、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组团,支撑和带动滨湖地区开发。
第二十四条        桐城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兼顾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构筑“一城三片”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充分发挥“桐城文化”优势,建设文化环境,突显桐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加强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桐城的生态品牌。城市主要向东、向南发展,发展重点为民营经济开发区沿龙腾路向东发展至沪蓉高速公路;城西组团沿文昌大道向西南发展;城中组团沿盛唐路向北、向南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十五条        分类型城乡统筹策略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引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依据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差异性特征,原则将本区域划分为以城市及近郊地区、重要工矿地区为主的相对发达地区,以县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发展中地区和以广大农村、集镇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的三类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统筹策略。
(1)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大力推进城乡功能融合的进程。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制定城乡一体的空间发展规划,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供水、供电、环境保护、防洪减灾等重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现社会服务设施的城乡共享。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被征用土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全覆盖,不断提高社会救济水平。
    全面开展城中村整治改造。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尊重村民生活习惯,打破行政村界线建设新社区;搞好城中村农民转移就业,实现“村改居”,处理好村级集体资产,改革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将城中村管理全面纳入城市的轨道。
(2)        发展中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提高县城、中心镇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水平。制定县城、镇总体规划,促进新的工业项目和居民住宅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大对开发活动空间布局和时序的引导,调控农村、城镇的建设行为,防止低水平盲目建设现象蔓延。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创新农业经营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同时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形成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5 06:27 , Processed in 0.04885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