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7 10: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东莞特产莞草编织的产品,畅销海内外,1968年出口草席等创汇239万多美元 本报资料图片
解读《东莞草织业简史》手稿,追寻莞草加工业的兴衰轨迹
东莞时间网讯 在古代,东莞盛产一种水草,它只生长在靠近海边的咸水中,叫“莞草”,东莞也因莞草而得名。莞草编织技艺更是有2000多年历史,据考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坐席就是由莞草编织而成。莞草,曾经随处可见,如今无处寻觅,就连延续千年的莞草加工技艺也成了绝唱……
本期档案
1.《东莞草织业简史》手稿(作者:刘炳奎 方玉成 编号:023-A1.001-0008-0006)
2.东莞县一九五○年咸水草面积产量表(编号:025-A12.001-0015-0026 1951.8.24)
3.关于加强水草市场管理规定希研究执行由(编号:025-A12.001-0023-0022 1953.10.18)
4.关于冲口草织厂撤销全部工人退转手工业问题(编号025-A12.002-0018-0030 1962.10.12)
5.同意冲口草织厂撤销,全部工人退转手工业批复(编号:025-A12.002-0018-0025 1962.10.25)
6.关于石龙草织厂退转集体所有制的请示报告 (编号:025-A12.002-0018-0021 1962.7.30 )
7.调整水草收购规格、价格的通知 (编号:025-A12.003-0006-0038 1965.9.6 )
2010年9月的一天,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袁惠平发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档案——《东莞草织业简史》。袁惠平留意到,手稿页脚有“道滘草织厂”的字样,这就是她家乡的一个老厂,草织行业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份尘封已久的手稿撞开了她所有关于草织的记忆闸门,也激发了她试图寻找千年草织业瞬间消亡的历史好奇心。
草织曾是地方工业支柱之一
据公开档案显示:1910年前后,东莞印花草席远销南洋、欧美、日本、澳洲和阿拉伯等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仅草席类的销量每年就有12万包,莞草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就在40多年前,东莞草织与爆竹、糖业、竹织业等还是地方工业五大支柱。
袁惠平在《简史》里看到,东莞大规模的加工莞草,始于鸦片战争后,人工种植莞草最早出现在厚街上下石角围,人工种植奠定了草织业的基础,因为人工草比天然草要洁白明亮。水草不仅直接出口,而且有76%的用于草织品原料,莞城、石龙、万江等五个公社是主要的草织产地,道滘除了少数农业人口外,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与草织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919年至1923年是爆竹和草织外销的高峰,爆竹的从业人口在1万左右,草织业从业人口是12.2万人,营业额在250万元(银元)以上”。袁惠平讲到,“抗战期间香港沦陷,东莞草织出口受阻,1939年到1944年,全县有十几万人陷入饥荒,厚街双岗等地的百姓,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十室九空、满目苍凉。”新中国成立后,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双岗的草农每个劳动日2.5-3元,虎门和长安的是2-3元,到处都是富裕队。另外一份文件显示,1966年,一束3.8尺家用时花席国家收购价是62.99元,同样规格的杂花席加工费为29.6元。
这份手稿还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前东莞草织的品种和技艺超群而敢于创新的艺人。仅在品种上,就有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辫席类、草席类六大类。每类又有若干个小项,针对各外销市场人民的喜好来细分产品。专门销往日本的“日本草”,早在1910年就被日本人列入《中国物产综览》,并有专门的销量统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