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11 10: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1.襄阳市。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依托“一城两文化”(襄阳古城、汉水文化和三国文化)内涵价值和“中国有机谷”农业优势,着力发展特色文化游和农业休闲养生游,打响“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城市品牌,建成国内旅游门户城市。围绕诸葛武侯、司马水镜等三国典故,推进古隆中—鱼梁洲旅游区提档升级,配套实施隆中书院、水镜庄、水镜古镇等项目,突出文化展示展演、教育培训研修等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旅游品牌。围绕诸葛亮、孟浩然等名人,精心策划2—3个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与咸宁三国古战场、荆州关帝庙、四川成都诸葛武侯祠、河南南阳卧龙岗等景区合作,共同打造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大三国”旅游产品。依托“中国有机谷”建设,重点实施南漳有机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紫薇大世界、谷城大堰河中国休闲农业示范区等项目,推动绿色幸福村建设和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形成农业休闲度假品牌。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智能出游平台,构建旅游目的地与游客相互感知、全方位智慧体验的旅游服务体系。
2.宜昌市。抢抓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依托三峡、清江、巴楚文化等资源,着力推动生态观光游向兼具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游功能转型升级,将宜昌建成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旅游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围绕三峡主题,整合三峡大坝—平湖半岛、三峡人家、西陵峡等景区资源,发挥三峡半岛旅游区、三峡游轮中心、三峡旅游新区生态廊道、三峡之星广播电视旅游观光塔等项目的产业集聚、游客吸引功能,联动绿色幸福村和特色生态文化旅游镇,发展生态观光、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产业,加强与重庆三峡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全力打造“大三峡”旅游精品,积极创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清江主题,全面推动清江沿线旅游资源整合,以清江康养产业试验区为支撑,形成“大清江”生态休闲与康养产业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围绕巴楚文化主题,以兴山为节点,加强与神农架合作,深度融合三峡、清江生态资源与巴楚文化内涵,着力开发民俗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形成2—3条精品旅游线路及大三峡片区养生度假基地。深度开发屈原、王昭君等名人资源,精心策划2—3个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将“端午节”节庆品牌融入村镇生活,推进乡村生态休闲农业、滨江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兴业富民。
3.十堰市。以武当太极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依托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围绕武当养生、调水源头、山谷民俗三大主线,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养生之都。进一步推动武当太极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打造武当山风景区—武当博物馆—太极湖景区精品线路,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彰显“武当养生”名片。加强丹江口库区核心景区建设,打造丹江口大坝—南水北调展览馆—丹江太极峡—丹江口库区精品线路,彰显“调水源头”名片。支持房县、竹山、竹溪等地重点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房县野人洞、野人谷—竹山女娲山—竹山秦巴民俗风情苑—竹山武陵峡桃花源—竹溪十八里长峡精品线路,彰显“山谷民俗”名片。围绕张三丰、尹吉甫等名人,精心策划2—3个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加大古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力度,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文化遗产申报,打造“古人类文化”品牌。将养生文化融入市郊休闲游憩带和绿色幸福村建设,挖掘乡村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文化内涵,发展茶道养生、花草疗养等关联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同时,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4.荆州市。充分发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乡文化优势,依托“壮腰工程”,着力打造一批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努力将荆州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重要示范区、中国文化遗产展示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荆州古城为核心,开发建设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楚王车马阵景区、荆楚十八匠等,打响楚文化、三国文化品牌。围绕关公、张居正等名人,精心策划2—3个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依托长江滨江带和内河(护城河、江汉运河)资源,串联洪湖、洈水、天鹅洲、长湖、海子湖等湿地资源,精心策划发展河湖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游,打造洪(湖)—天(鹅洲)特色水乡旅游板块,打响“水乡文化”品牌。以江汉运河源头为主要范围,大力推进特色水乡绿色幸福村建设。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板块基地,推出特色有机水产品。
5.荆门市。以打造“中国农谷”为契机,加快树立“长寿养生”“农耕文化”“运动休闲”品牌,建成全国重要的养生长寿和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切实保护明显陵—漳河旅游区的文化、生态。加快爱飞客航空文化旅游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功能,开发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大经典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力度。依托“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推进钟祥长寿养生旅游区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花草疗养等旅游关联产业,着力建成荆门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集群。推进农耕文化旅游区建设,依托屈家岭农耕文化产业园、大柴湖中国花城、漳河特色瓜果之都、沙洋油菜之乡、京山桥米之乡等建设,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建成湖北乡村旅游示范区。开展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打响“老莱子”名人品牌。深化与随州、荆州、天门、潜江等地合作,共建共享,做优大洪山和江汉运河两大旅游品牌。
6.随州市。以打造“圣地车都、神韵随州”文化名片为主线,深入挖掘和高效利用“两山”(大洪山、桐柏山)、“一帝”(炎帝)、农耕、医药、编钟文化资源潜力,推动核心旅游区提档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寻根谒祖旅游目的地。推进大洪山旅游区提档升级,实施观音河度假区、智慧景区及旅游设施配套项目。深化与荆门合作,加快大洪山资源整合步伐,实现旅游交通一体化。实施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太白顶、武胜关等项目,加快融入桐柏山—淮河源生态经济带。开展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将“炎帝”名人品牌融入到生活之中。挖掘“农耕文化”潜力,依托千年银杏谷,支持洛阳镇、三里岗镇、唐镇等特色生态文化旅游镇建设,重点发展医药养生、花卉种植等关联产业,延伸旅游观光产业链。高水平建设“兰花谷”,配套策划兰花村、兰花街,拓展兰花产业科普、观光、休闲功能。围绕“编钟音乐文化”主题,推进随州大遗址保护片区建设,加强文化创意设计,高水平建设中国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
7.恩施州。立足山水生态和土苗民俗文化优势,加快推进北部清江山水画廊、南部民族风情走廊“两翼”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龙头,成为全国健康休闲养老基地和旅游扶贫示范区。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富硒补硒强体、户外运动健体、养生养老医疗服务和休闲旅游产业,重点建设巴东野三关、坪坝营—白岩山、齐岳山—佛宝山等休闲养老度假旅游区。推进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提档升级,策划实施“腾大”旅游沿线绿色幸福村示范工程,带动沿线村庄致富。融合山水生态优势和土苗侗羌民俗风情,重点打造酉水(白水)河土家风情文化旅游区和唐崖河—庆阳街土苗侗羌风情旅游区。开展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打响“巴蔓子”名人品牌。支持发展户外休闲运动,加快推进女儿湖高山运动基地、锣圈岩足球运动基地和山地车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山体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整治,以清江、酉水、沿渡河、溇水、唐崖河、郁江、贡水河、马水河、野三河为重点,策划实施“引水入城”工程。
8.神农架林区。充分利用世界级生态资源,深化“运动休闲”“中医药养生”等品牌创建,推动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养生度假复合型转变,把神农架全域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原生态旅游、全生态型静修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大九湖、官门山等核心景区提档升级,新建太和山景区,积极开发冬季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康体农趣等新型业态产品,构建全域全时旅游格局。大力开发山地攀登、徒步、滑雪、滑草、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特色运动休闲旅游项目,支持创建国际徒步联盟基地。完善松柏文化体育旅游功能,全面打造“林海慢城、养生逸谷”,支持松柏镇创建国际慢城。开展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化项目,打响“神农”名人品牌。围绕“神农采药”主题,高水平策划建设神农百草园基地,集合种植、研究、观赏、产销等多种功能,形成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集群。加强与兴山联动,策划“荒原踏歌”等民俗文化精品。以下谷坪土家族特色村落和塔坪长寿民俗文化村为重点,发展民俗体验旅游。
原文见: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 ... 0170106_93663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