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7-5 13: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晚报创刊40周年之《小镇“城”长记》
道路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公园绿意盎然......眼下的罗东镇,一项项规划从图纸“跃然落地”,串联起一个个飞跃发展的“脉搏”,这座依偎在罗溪之畔的小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出蓬勃生机。这样的变化,缘于罗东镇抢抓被列入泉州市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发展机遇,以小城镇建设为引擎,做优做强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持续强化镇域南部小城镇扩容提质和北部乡村振兴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文教卫强镇、宜居小城市”新城建设,努力打造南安北部新城核心区。奋进潮涌,初心如磐。如今,罗东镇以拼搏发展的铿锵步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先后获评全国第八批生态乡镇,福建省文明乡镇、卫生乡镇,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4年获评泉州市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的乡镇,连续7年、28个季度绩效考评获优秀等次,获集体三等功......一座宜业宜居的新城正在悄然崛起。1.规划先行:锚定发展目标 擘画建设蓝图“今天的罗东镇和过去对比,那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家住罗东镇银河新城社区的林老伯见证了这些年的改革发展和喜人变化。自2010年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以来,罗东镇累计投入超210亿元,建成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重点项目125个,推动民生工程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一组组飙升的数据,成为罗东镇蜕变最有力的注脚:建成区面积从不足1平方公里扩展至6平方公里,税收由1573.7万元增至2.1亿元,人口从3.2万人增至7.1万人,年人均收入由9555元提升至3.4万元......这样的蜕变,始于对自身定位的精准把握。近年来,南安市以“一市三城”发展格局为引领,加快推动中心市区做大做强、南翼新城提质发展、北部新城振兴崛起。罗东镇因地处南安东北部,主动对接北部新城区域一体化战略,在有效衔接道口片区、产业布局、市政交通等上位规划的基础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篇文章”。面对城镇建设能级不足、城市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城乡发展不均衡等现实挑战,罗东镇选择跳出传统乡镇发展思维,对标现代化城市标准,强化空间结构梳理,先后完成罗东镇总体规划修编(2016-2030)、银河新城控规(一至三期)、北部新城道口片区成片开发方案(一期、二期)编制。同时,依托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启动全域发展战略建设规划、小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打造“山环水绕、一核两翼”城市架构,加快建设集商务、行政、教育、医疗、文化、园区于一体的北部新城核心区。伴随着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城区人流量激增,如何提升承载能力成为关键。为此,罗东镇创新破局,探索出“国企+乡镇”合作模式,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管理、运营。这一试点已生成合作项目20个,总投资超20亿元,涵盖顶层规划、设施建设、资源盘活、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为城镇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民生为本:聚合优势资源 锻造文教卫强镇蓝图绘就,关键在于实干落地。近年来,罗东镇发挥“乡贤、医疗、教育”三大资源优势,以“全生命周期完整片区”为核,系统布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健全从“摇篮”到“银发”无缝关怀体系。步入昌财学村,绿树繁花的掩映中,一幢幢教学楼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色彩明朗的塑胶操场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你追我赶、嬉笑玩耍。2016年,由南安市慈善总会会长、源昌集团董事长侯昌财捐赠4亿元的昌财学村启动建设。昌财实验小学、昌财学村幼儿园相继建成投用;2018年,原罗新中学整体扩容建设成南安昌财学村中学校区;2020年,侯昌财先生再捐赠2亿元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同年6月,昌财学村增设高中部,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2025年6月,中学部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高中。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版图也在拓展,2022年6月,省级重点项目泉州医高专南安校区启动征迁工作,总投资42亿元(其中32亿元由源昌集团捐建),2023年3月开工建设、2024年9月建成投用,历时18个月,占地576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泉州医高专南安校区(一期)建成使用,迎来首批学子。短短8年时间,罗东镇成功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成为南安市首个全镇中小学校全部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的乡镇。当前,正稳步迈向“学有优教”,全省首创推出的“周六助学课堂”已开展17期、惠及学生500人次,依托儿童之家、四点钟课堂、托幼中心等阵地开展各类活动超200场,解决“一小”照护难题,提高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于罗东镇而言,更优质的配套教育已然实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亦在眼前。2024 年10月,总投资30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福建昌财医院正式揭牌运营。罗东镇积极推动其与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深度合作,培育重点科室,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15分钟医疗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适老化改造也在同步推进,“物业+养老”服务启动试点,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实现全天候应急响应,长者食堂、老年中心、农村幸福院有序运营......从“全链条”教育到“全覆盖”医疗,再到贴心的养老服务,罗东镇以“文教卫”协同发展的坚实步伐,将民生“所盼”化为发展“所能”。3.品质提升:布局三线并进 打造宜居典范2021年10月,总投资5亿元、占地10万平米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源昌银河广场开业运营,将食、游、购、娱等多元业态融为一体,为市民休闲消费增添了新去处。“虽然生活在小镇,但是城市该有的配套设施这里都有。在这里生活,我们幸福感满满。”家住银河花园小区林女士下班后,她常常约上三五好友到源昌银河广场商圈吃晚饭、看电影,生活悠闲惬意。宜居,是罗东小城镇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宜居建设如何推进?答案藏在一个个民生项目、实事工程中。近年来,罗东镇以“一体推进”为笔,在片区、园区、社区管理,动线、绿线、水线融合,文态、业态、质态发展三大领域精心布局。——一体推进片区、园区、社区管理。罗东镇持续推进后茂、珍兴、井仔等八大重点片区改造,盘活新雨亭工业园区低效用地,建成福泰工业园、居然之家、东野科技智慧园等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医疗制造+康养服务”双轮驱动的特色产业带。同时,强化社区功能嵌入,完善物业服务与业委会建设,银河新城社区成功上榜省级“品质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获评泉州市5星级“党建+”邻里中心,城乡融合进一步深化。——一体推进动线、绿线、水线融合。罗东大道、湖滨南路等主干路网建成通车,7条市政道路建设提速,湖滨北路、北部环山路网、山梅线等交通动脉启动报批。智慧停车、智慧充电、共享电单车及微循环公交的投用,极大便利了群众出行。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投入超2亿元提速推进罗溪支流安全生态水系、晋江防洪提升(罗东段)、罗溪河道潭溪段提升等,精心打造10公里滨水景观带。镇区“微更新”工程的实施,强化了关键节点风貌塑造,逐步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愿景。——一体推进文态、业态、质态发展。罗东镇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及红色资源底蕴,成功举办天下戏神雷海青“田都元帅文化”、广峰文化、石马宫文化等闽台交流活动,金苍绣、木偶雕刻等“非遗展演”焕发新机,培育龙舟赛、桨板赛等体育赛事品牌,建成泉州市级芦川家风家训馆、黎明印刷社、华侨主题馆等文化地标,并积极谋划国际木偶大师黄奕缺“印象木偶”“医旅宿集”“低空经济综合体”等特色文旅项目,以文化城持续彰显。同时,完善“吃住行游乐购”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大学周边学生街,培育周边新兴业态,发展商圈经济、桥头夜市经济,努力打造区域特色旅游和消费目的地。从家园焕新到动脉贯通,再到文商共振,罗东镇不仅重塑了城镇的筋骨与风貌,更激活了发展的深层脉动,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真切可触。4.未来可期:聚力“一核两翼” 奔赴2.0时代“随着高校和医院的发展,罗东镇常住人口有望突破10万,银河新城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将大幅提升。”放眼当下,罗东镇建设的触角在持续蔓延,一座文教卫实力突出、宜居宜业的城镇面貌已经跃然而出。如今,“小城镇建设1.0时代”已接近尾声,带着“以一所大学、一家医院打造一座城、一条产业链、一个城市口碑”的发展新思路,罗东镇即将迈入动能更强、能级更高的“小城镇建设2.0时代”。2.0时代的发展蓝图如何擘画?罗东镇再次审视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处南安北部区域7个乡镇的地理中心,甬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自西向东设有3个高速互通口,形成了30分钟通达南安中心市区、50分钟通达泉州市中心市区、1.5小时通达福州、厦门的交通网络。纵观全镇64平方公里的版图,区域特色鲜明:甬莞高速以南,罗溪两岸的居民区与银河新城中心镇区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活跃的繁荣带;高速以北,则是生态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山林区域,这片充满原始风光的“处女地”正蓄势待发。基于此,罗东镇下一步将依托教育和医疗优势资源,以“银河新城”为龙头带动,统筹推进南北两翼联动、融合发展,形成“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全域统筹开发,着力向“医疗康养”方向突围挺进。——“一核”即银河新城,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持续吸引各类优质要素集聚,以城聚产驱动全域高质量发展。——“南翼”作为城镇提升区,将着重于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人居品质、强化城市经营、培育发展新动能,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城镇风貌标杆,盘活千亩南部“工业走廊”,建设标准化工作园区,聚力以产兴城,实现“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北翼”作为生态康养区,将依托其丰富的林业资源、古朴的村落遗存以及优美的溪流、水库等自然与人文景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医疗康养等特色产业。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罗东镇锚定“文教卫强镇、宜居小城市”的航标,正汇聚起更磅礴的发展力量,罗东的未来画卷,必将在真抓实干的笔触下徐徐铺展,在绿色发展的底色上生动晕染,在文化浸润的温情中不断升华,更在每一位居民幸福绽放的笑颜里永恒定格。
来源|泉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