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7 16: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帝尧、夏禹为什么要在太原建都?
1、汾涑谷地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和炎帝、伯夷、共工氏等部族首领,都是在陕北作舟车渡河东至,汾涑谷地是最适应于早期人类栖息、繁衍、发展的地区。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
2、冀州即今河北、山西,是唐尧、虞舜、夏禹诞生的故里。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又曰:“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北,唐水在西北入河。南有望都,县有都山,即尧母庆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其县曰望都。”
帝舜,有虞氏,名重华,黄帝八代孙,生于姚墟(今永济县),故又姓姚,受尧禅,以土德王,都蒲坂,乐曰大韶。《史记·五帝本纪》曰:虞舜者,名曰重华,“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夏禹,姓姒氏,名文命,字高密,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鲧之子也。《史记·夏本纪》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杨雄《蜀王本纪》曰:“禹本崇山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在今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的崇山。
3、治水重点工程在山西。《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撮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羽山即今吕梁骨脊山。舜帝命鲧之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续鲧之业。《史记·夏本纪》曰:“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禹自冀州壶口山起事,治至吕梁山。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河道上,是一有名险要处,有惊涛骇浪奔泻而成的瀑布。《蔡氏书传》云:“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吕梁也,在今石州离石东北。”岐山,是为山西介休狐岐山。《禹贡注》曰:“岐山,今在汾州介休县。”蔡文定注:“狐岐之山,胜水出焉,即此是也。”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说:“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尸佼所说的龙门、吕梁、孟门和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项重点工程,都在山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尸佼所说的“孟门”是指在今河南辉县西的古隘道;或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的孟县。还有的学者认为,河南辉县、孟县一带的黄河只能是“洪水泛滥”,不能说“大溢逆流”。应该是指今山西吉县之西,陕西宜川之东的黄河河道的孟门。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实际是指今山西柳林县黄河东岸的孟门,即陕西吴堡县东临黄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开蛟龙石壁谓之孟门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门村西南蛟龙石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门村西南劈开蛟龙石壁,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孟门十景》之一的“黄河洪涛”。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
从现在的地形地貌看:其一,壶口瀑布上游的山西、陕西沿黄河两岸均为石山石洼,唯有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是淤泥形成的土山土坡。其二,在蛟龙石壁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里面光滑的大小不等的圆窝洞。其三,在山崖上和山顶上的零散小石头,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河卵石。其四,在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上,都是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河东岸小垣则山顶部剖开黄土复盖层后的上层青石水砂就有50多米厚,下面砂层多高暂不得而知。河西吴堡县薛下村乡新舍窠山,同河东小垣则山同样有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言以蔽之,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所说的:“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这里的“孟门”,就是指今山西柳林县孟门村的蛟龙石壁。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源神殿”内,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鲧;这里现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无头神鲧”石雕坐像: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原来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
据《汾州府志》记载:山西离石骨脊山旧传半山有大禹祭父神鲧击舟铁锚、缆舟大铁绳和铁环。“山顶有汉刘耽撰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时事。”在文水县的山村找到《禹贡随山浚川图》碑,长1.69米、宽0.71米、厚0.16米,这是大禹治水后的九州石刻地图,现保存在武则天庙。这些都是尸佼“孟门”之文物证据。
(三)尧都太原的历史文献根据
据《汉书·地理志》曰:河东郡有县二十四,同时并列记载有“临汾”、“平阳”两个县的名称,并在平阳县后注译“曰尧都也”。这是《汉书》卷二十八上的史实记载,《汉书》是汉台令史班固(公元32—92年)撰,《汉书注》是唐正议大夫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这里临汾、平阳两县的区别应该是很明确的;尧都平阳并不是临汾,应该说也是清楚的。
《晋书·地理志》记载:“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在十二县中有“平阳,旧尧都侯国”;还有“临汾”县。这是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地理志》卷十四记载的。
上述《汉书》、《晋书》在“地理志”中,都说尧都平阳,不是临汾,而为什么今人把平阳和临汾混为一谈呢?请看《隋书·地理志》:“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由此可见,今人将汉朝、三国和西晋以前的平阳即太原和后魏以后的平阳即临汾没有区别开来,结果将太原的尧都误解为临汾,这是原因之一;其次,临汾有尧庙,将尧庙误解为尧帝皇宫,这是原因之二。我们应该尊重三国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
(四)唐叔虞世家及太原晋祠
《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周武王之父文王,遂拜姜太公为师,成为西周建国的名臣。后来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拜称为“师尚父”。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楼县义牒人,娶妻号称桃花女,是今山西石楼县桃花庄人氏。姜太公与其妻桃花者所生之女姜淑祥,世称邑姜。邑姜为周武王之妻,生两子即周成王、唐叔虞。
《史记·晋世家》又曰:“武王崩,成王立(前1123—前1086年,在位37年),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今太原晋祠,是为奉祀西周时唐国侯叔虞而建,其圣母殿之圣母,是姜太公之女儿,周武王之妻、叔虞母姜淑祥,即邑姜。
《史记·晋世家》载:“唐叔虞子燮,是为晋侯。”传说唐叔虞之子燮以封地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自称晋侯。《汉书·地理志下》曰:“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
有关晋祠因我撰有《晋祠之谜》故从略之。但有必要提供,清乾隆三十七年,赐进士出身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朱,根据“若干列诸碑”和“残碑”撰写的《太原县重修唐叔祠记》碑文中说:“大夏之墟,龙山之阳,实启唐国。自班固、郑元、杜预以来,未之异说也。”说太原县的名称有“大夏”、“夏墟”、“太原”、“平阳”、“大卤”五名,其实一也。
碑文说祭祀唐叔虞的时间,“迄今哉三千年中衍之浚不祀”。乾隆三十七年,是公元1772年,当时太原唐叔虞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上逆唐叔虞公元前1123年至唐尧公元前2467年即有1344年的历史;下迄公元1772年至2003年之间的231年,可知太原建城时间为4575年矣。从中比皇甫谧的4470年多105年。这就说明,朱的“三千年”是约数。但他确能说明太原的建城时间绝不是2500年。
综上所说,冀州太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是唐尧夏禹之都,迄今已有4470年的建城历史。但是这一认识尚有待于以后考古证实。余提呈一家之说,敬请专家、学者考察斧正,以祛惑云。
2003年8月7日于晋阳
参考文献
1.《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2.《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3.《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4.《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5.《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6.《隋书·地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7.《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8.《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9.《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0.《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1.《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2.《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王社教、朱士光:“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4.朱士光:“关于尧文化与尧都研究的几点初步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5.李钢:“考古发现追溯晋阳文化渊源”,《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6.靳生禾:“漫话太原”,1997年5月。
17.孙安邦:“晋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8.靳生禾、康玉庆:“晋阳古城文化积淀及其历史地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9.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我国可考历史有望推进千年”。
20.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陶寺遗址”。
21.杨瑞武:“几度兴衰话古今”,《太原日报》,1997年12月。
22.谢元璐、张颔:“晋阳古城勘察记”,《文物》,1962年4期、5期合刊。
23.梁志宏:晋阳遗址,叩问春秋,晋阳书屋。
24.“晋阳古城创建的确切年代”。
编后:在这篇论 文中,作者提出太原已有4470年的建都历史,并提出,尧都不在今山西临汾市,而在今太原市。作者谦称是“一家之言”。现刊出作者的“一家之言”,供专家学者研究太原以至山西的历史时参考。
本文作者:王尚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