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wxdwxd

[龙城轶事] 锦绣太原城 · 太原记忆——大信息量感受龙城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1-7 15:38 编辑

浅识唐尧初都太原

  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将太原文明拉伸到“五千年文明史”的黄帝时代。继台骀之后,太原又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他便是尧。尧的时代,由于成熟的文字还没有出现,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只能靠口耳相传。史传,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其实,尧是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当时还没有国家,何来之帝号?所谓帝的尊称乃是后人出自于敬仰追加的。
  就是这个名扬千古,妇孺皆知的唐尧,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越水翻山,长途跋涉,徒居于太原,“初都”于太原,使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为太原留下了载于青史,扬名立万的“唐尧遗风”,在太原的史册上记下了溢彩流光的一笔。

  唐尧西徙太原

  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唐尧的部族活动于今河北省唐县至望都一带的滹沱河流域,对此,《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
  那么,唐尧为什么要率领自己的部族离开故地,西徙太原呢?何光岳先生在其名著《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试谈唐尧氏》)邹衡先生也认为如是,他在《夏高周考古学论 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上述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需要进一步说明,或者说需要纠正的是,唐尧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线,似不应为“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而且,何光岳先生说的唐尧所以西徙太原是“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的理据也颇值商榷。
  其一,滹沱河由山西盂县出境入河北晋县、定县,南距井陉百里之遥,且井陉不属滹沱河流域,唐尧部族只能沿唐河南下,沿滹沱河西入山西盂县。再沿滹沱河主要支流乌河、温川河及汾河支流杨兴河,顺流南下,进入太原。
  其二,唐尧与虞舜的“禅让”,或虞舜对唐尧的“逼宫”,应为唐尧由太原迁平阳之后的事,而不是在此之前。史载:“尧治平阳,舜治蒲坂”,所谓“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才西徒太原之说,既与地理实际区域相去甚远,也与事实发展时序脉理不顺,似不通。
  依据史料所载,历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自明王朝创建的“1368年至1948年五百八十年间,共发生大水灾387次”,可谓“三年两头灾”。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干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宽下窄,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填塞,尾闾不畅,极易成灾”。(《河北风物志》)唐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桑干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城。唐尧所以西徒,究其道理,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因为大多古籍在谈到唐尧时都有关于水患的记载。《尚书·尧曲》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拽,直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或许正是因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漫害,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开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县又尚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这几条河古代水量远比今日大),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带,今太原盆地。
  丰厚的黄土,缓淌的汾河,苍翠的东、西两山,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潺潺涓涓的晋水,以及淳厚朴实的太原先民,留住了长途迁徙、历尽艰辛的唐尧部族,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当时的太原是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之后的时代,由于史书缺乏记载,详情不得而知。而此时的唐尧部族据《韩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训》所载,巳经掌握了建筑大型房厦的技术,所建之厦“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题不(木开)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厦顶的茅草铺放不修剪,屋檐的椽子不砍削,端额的梁柱不彩绘,而且,精于制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这些技术带到太原传授于土著。于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尧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为一体,共建家园,共创了太原的龙山文化。

  唐尧初都太原

  关于唐尧建唐国初都太原,千百年来在太原的大地上一直有丰富的口碑传说,对于这些传说,当地的志书、碑石多有记载,限于篇幅不去一一追述,仅将属于信史的典籍所载,备述于后,号称“千古之绝唱,无韵之《寓骚》”的《史记》在其《五帝本纪·正义》中的《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中国的第一部断代史宏著,班固撰的《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专门撰述中国古代名城的《都城记》也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一直到唐宋之际,徐坚的《初学记》,朱熹的《诗集传》还在讲,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
  城,是中国文化特殊的产物,它有着突出的标志,构成了雄宏的华夏文化景观,揭示着城周围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毫不牵强地说,我国的城在诅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地位。太原唐城和尧初都的口碑传说和文献记载,告诉我们一个史实:早在至今约四千五百年的唐尧时代,今太原已经有一个文化相当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原始聚落。这个原始部落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不仅发展了这里的经济,创造厂自己的文化,而且还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创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扰的古城——唐城。只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历史的巨变,又由于后来在古唐城的旧址或附近又有一座晋阳问世,那座流传于口头,见载于史册的“唐城”渐渐地湮没了。这是传说,因为当时还没育成熟的文字,只能靠口耳传闻,代代相传,这也是史载,瞩于那种对传说记录的“史记”。但是,这个传之百代而不衰的传说,个中有着真实的“历史的影子”。不是有许多的传说,被出土的文物所证实是历史吗!客观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或者说人类的历史最初就是从传说开始的,举凡城内海外,哪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不如是说?
  由于唐尧初都太原,又在太原筑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国”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见,唐是一个会意字,基本意是:大话、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讲的话、发布的命令。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部落联盟时期,什么人可以宣讲豪言、播布命令,指挥部族群体呢?只有部落联盟的领袖,尧就是这样的人杰,所以,给尧冠以唐的称号正源于此,古人的尧因封唐地得唐号之说,很值得商榷,事实可能正好相反,正是因尧得唐号,称为唐尧,所以才使属地有了唐的名称。古称“唐”的地名至少有三处,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晋南之“唐”,都是因唐尧多次迁陡,曾经定居那里而得名,这充分地证明了先有唐尧之名,后有“唐”之地名这个道理。
  尧和尧的部族,不知是出于本部族的开拓精神?还是因为当时汾河的受阻于霍山而时有水患?他们在太原居留一个时期之后,留下了自己的裔族,留下了已经创下的业绩,留下了太原的唐文化和古唐城,又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今日的临汾盆地——平阳。
  对此,后来的史书上也有记录。东汉人郑玄在其《诗谱》中就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清著名汉书家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也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于是,又有了“尧都平阳”之说,同时也印证了“尧始都晋阳,后迁晋阳”的古记。关于太原的另一个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尧由初都太原迁都平阳后,因太原地处平阳之北,为区别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阳之唐,遂以地理方位为准,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个“北”字,这就是太原又称“北唐”的缘由。

  唐城为什么不能作为太原建城的标志

  以晋阳古城的创建为标志的“纪念大原建城2500年”活动,进入2003年后正式展开。唐城的间世比晋阳古城要早约两千余年,为什么不以唐城的创建作为太原建城的标志呢?如果以唐城问世为大原建城的标志,太原不就有了四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了吗?然而,唐城确实不能作为太原建城的标志。这是因为: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史。对史前史的研究,恰如樊树杰先生所说:“在文字发明之前,我们的历史是口耳相传的传说”,“对这些传说加以科学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可靠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已日渐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的活动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不能把传说作为信史, “唐尧西徙太原”,“初都晋阳”、“筑唐城”这段历史,虽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在讲述太原区域史的时候可以旁征博引,据理论证。然而,以“唐城”的创建作为太原建城史的标志,还缺乏考古发现的复原,尚显不太成熟。此其一。
  其次,以政府的名义举办“纪念太原建城 2500年”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牵涉历史必须以信史作为基础。晋阳古城创建于公元前497年,至2003年整整2500年,史载凿凿,名副其实,非它城可取代。
  对于唐尧初都太原的浅识,谨述于此,限于史料的掌握和驾驭,由于自身学识的局限,疏漏偏执之处热望专家学者不吝垂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
“论 文”这个词为什么系统不让发。 说“对不起,您填写的内容(如签名、帖子、短消息等)包含不良内容而无法提交,请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舜置并州及“并人”管窥

  太原简称并,是因西汉时太原曾是并州刺史部之治所,也称为并州所引得。说及并州之名的产生,它渊源于我国古代的泛地域和地理方位名称,完成于西汉武帝建十三个州刺史部的“州”级建置的诞生。长期以来,对并州的来由及诠释注脚可谓多矣,此不揣冒昧,略举其荦荦大端于后。

  舜肇十二州和禹分九州

  关于舜肇十二州之说,《尚书·尧典》和古文《尚书·舜典》都有明确记载:“(舜)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咨十有二牧”。这十二州的名称是什么呢?没有具体说明。对《尚书》颇有研究的蔡沈在其著作《书集传》中说:“(舜)十二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幽、并、营也。”《史记·五帝本纪·注》说:“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通鉴地理通释》也说:“舜十二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幽、并、营。”
  关于“九州”之说,史载颇丰,分列起来有《禹贡》九州说、《周礼》九州说、《尔雅》九州说、《吕氏春秋》九州说等等。兹仅举《禹贡》说为范。《尚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把上述文字划简,《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从上述典籍中我们得知,《尧典》中舜肇的十二州中有并州,《禹贡》中禹分的九州没有并州。从时序上看,禹分九州在先,乃以方便冶水为用;舜肇十二州在后,是以分理天下为本。禹分九州,似属以大河大川自然地理为其标准;而舜肇十二州,则考虑到冀州大地大而广,燕齐之地阔较远,为使各州地域相对等齐,为使辽远之地得到有效管理,遂在大禹所分九州的基础上,析分冀州之北的区域设置了并州,在燕齐之遥设置了幽州和营州。于是,并州便产生了,这就是并州之名所产生的时代和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舜、禹时代,我国尚处在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的末期,没有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出现国家,舜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禹是舜部落联盟之下夏后氏部落的酋长。史料中所述的舜十二州说,禹九州说,都不属于建置的范畴,只是自然地理区域和自然地理方位的名称。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所谓的“舜置十二州”、“禹分九州”都是战国以来一些人对舜禹时代区域划分的种种臆测,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不论是舜禹时代产生的,还是战国时代人们臆测的,把这些区域和方位叫做州,无疑对后来我国产生“州”级的建置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并州的名称既然产生了,虽然它还仅仅是地理方位和地理区域的名称符号,那么,它所指的方位大体住什么地方呢?所指的区域又有多大范围呢?这一点《周礼·夏官·职方氏》有一个概括的介绍,它说:“乃辨九州之国……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蔹曰昭余祁。”《周礼》又称《周官》、《周官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此书专亭收集周王室官制和春秋战国时名诸侯国典章制度,添附、加入儒家政治理想及主张,完成于战国时代。可见,在战国时并州的地理方位已有明确所指。据史载,以国都为中心表述各州的地理方位是春秋战国之际约定俗成的规则,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东周以洛阳为国都,并州在洛阳的北邮,所以才会有“正北曰并州”的说法。“其山镇曰恒山”,古恒山非今山西浑源恒山、乃指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地处太行山东缘的大茂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昭余祁为古代太原盆地中部西畔的大水泽,水域辽阔,跨越介休、祁县、文水等数县的地域。太原在昭余祁之北,在古恒山之西南,《周礼·夏宫·积方》所述之并州方位,与太原盆地所处地理位置相合。毋庸置疑,舜之并州就是以今太原为中心,北达忻、雁、南至昭余祁,西越黄河,北逾太行山的广大地区。

  并人和并州之名

  或许人们会问,并州之名产生的时代和原因以及方位所在、区域所至,大体有了眉目,那么,为什么要名其为并州呢?并州的“并”是什么意思?对此,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后人作注曰:“亦曰常水、卫水之间也”。还有一种解释是时而并之,时而分之,故曰并。这些说法颇令人费解。“地在两谷之间”,何为之两谷?这两谷各为何名?不得而知。在“常水、卫水之间”,常水、卫水为古河名,指现今那两条河?不得而知。至于时而并之,时而分之,似指《禹贡》九州,并州并于冀州之城,《尧典》十二州,又从冀州分出北边之地为并州,这样分来并去,所以称并州。这种解释也有牵强之嫌。
  近人何光岳则认为,并州之名所得,与舜、禹并无瓜葛,太原所以有并州之称,是得之于远古时期的“并人部落”。何光岳先生在其《炎黄源流史》中说:“并人与其祖先炎帝”一样,起源于陕甘一带。后来并人随着神农氏炎帝中姜姓各支,纷纷东迁山西、河南,姜姓之戎尤其集居于汾水流域。《禹贡》九州之一的并州,在今山西一带,当因并人的强大部落迁此而得名。”他说:“最早记载并人的是《山海经·海内经》。它(《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为炎帝姜姓之孙,即并人的始祖。”
  说“并”这个字得之于并人,“并州”之名得之于并人部族,这有一定道理。然而,把节并,说为“骨节相连的连体人”,而且,连体人会“受到人们的尊崇”,作为氏族的名称,却似显荒诞。试想,在生产方式落后和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不能劳动或不能完全劳动的连体人,可能受到人们的尊崇吗?他们可能成为部落的领袖,并以其名称作为氏族的名号吗?匪夷所思。而且,无论是金文的并字,还是甲骨文的并字,只有并立、相比、与伴之意,完全没有连体,人之说的蛛丝马迹。或许节并是一对双胞眙孪生兄弟,他们后来一同当了部落的酋长,而使这个部落得名为“并人部族”吧!

本文作者:王继祖,摘自《太原日报》(200303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治水 既修太原

  禹,是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部落联盟的领袖;是继唐尧、虞舜之后,又一名传华夏青史的传奇式英雄人物;中国上古代时代的所谓“禅让”制度,就由他而结终;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就由他发轫。史载,禹姓姒氏,名文命,乃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戒禹。
  大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洪水泛滥、久冶不息的年代。他的父亲鲧就是受尧命而治水,因不得治水之法,以垒坝筑偃,堵塞洪水为己任。结果愈治愈泛,水患益盛,最终被帝舜治罪,极死羽山。是时,禹为夏后氏部族酋长。
  鲧被极死后,水患并未止息。大禹子承父业,受舜命于危难之际,献身于治水,并以治水成功而传名后世。是时世造就了英雄。大禹治水,一改其父“以壅塞而阻水”的方法,以疏通河道,渲泄洪流为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劳神焦思,泽行路宿”,“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蹙洪水”,终使“洪波安息”,“水患大冶”。由于大禹冶水成功,解民于倒悬的丰功伟绩,他被推选为舜的继承人,从夏后氏部落酋长的位置,一跃而成为舜之后的部落联盟领袖,开创了夏代。那么,大禹治水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太原晋中一带有关于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美丽传说,太原的系舟山相传为大禹冶水时,曾系舟于此山的古址,这又说明什么呢?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关于大禹治水,口耳相传,家喻户晓,史书多载,人口脍炙。最早记载,见诸于地理名著《禹贡》。《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著作年代无定论,出自谁手史无载。对此,在上下数千年的探寻中,学术界的共识是: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迄今最早的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前面我们提出:大禹治水究竟从什么地方开始呢?这个问题在《禹贡》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述。是书首段便说:“既载壶口,冶梁及歧。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五个古代地名,即壶口、梁、歧、太原、岳阳。壹口,是古代的自然地名,即古今闻名遐迩的“黄河壶口瀑布”,在今山西省吉县西北。梁、歧都是山名,梁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歧山,在今陕西省歧山县东北。这三个古地名所指的地方,分别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南出口地带的东西两畔,夹河而峙;另外两个古地名,一个是太原,一个是岳阳。所谓太原,就是台骀渲汾障泽之后出现在汾河中上游的大平原,即位于山西省腹地的太原盆地。所谓岳阳,在古代北岳霍太山之南,即今太岳山南霍州市境。因其地在霍太山之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名岳阳。这两句古话又告诉我们:大禹冶水起始冀州,“从壶口开始兴工,开凿了粱山和岐山,(疏通黄河后)又从太原修治(疏导汾河),一直到霍太山的南边。”可见大禹冶水就是从流经山陕的黄河中游开始的;就是从古太原的汾河中游开始的。
  大禹为什么要先修黄河再治汾河呢?是因为他汲取了鲧冶水失败的教训。这一点《晋乘搜略》说得明白:“洪水方割时,壅汾水不得出,震及帝都,鲧极意崇防,因汾治汾,而不计汾之不泄”。《太平寰宇记》也说:“河道开斯汾水可受,禹急河之大而汾治,鲧急汾水小而不治。”这两段话的本意和含意是:黄河发大水,大洪峰来到时,洪水滔天雍塞了狭窄的河道,汾水入黄河之道被阻塞,泄流不出,于是潴留于汾河下游。这样上游之水继续泄入下游,下游之水却进不了黄河,有入无出,日聚成灾,位于汾河下游河岸之傍的帝尧之都平阳也处于水患之中,民心动荡,惶恐不安。鲧受尧命冶水,殚精竭虑筑坝修堤进行防范,治理汾河水患。但是,他没有想到汾河水患,源出于黄河洪大阻塞汾水泄流,潴留为患的原因。更没有想到,只有疏通黄河河道,才能使汾水顺利进入黄河,从根源上清除水患的问题,而是违背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抓末丢本,在汾河中上游筑堤修坝,堵塞汾河南流之水,“堙以物堵也”(《洪范》)。企望阻挡汾河水进入平阳,以保尧都平安。殊不知坝越筑越长,堤越修越高,水越聚越多,终于导致“防高而水壅,水盈则漫,风激则崩”(茅瑞征《禹贡》注)的后果,酿成更大的水患,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大禹总结鲧冶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先疏而后防”的方法,先率众疏通拓宽黄河河道,“既载壶口,治梁及歧”,排除了黄河洪流不畅,阻塞汾河入道,潴留为患的根本故障,“决大河而放之海”,“猝引洪流就下”(宋苏东坡言,见《晋乘搜略》)。然后,挥师北上,在汾河中上游的太原盆地,疏通汾河淤结之河道,开渠挖洫,凿山通沟,“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因其水势,而利其导之,使汾河之水通畅于黄河。终于获得治水的成功,并因之而传名于青史。
  时至今日,当年汾水为患,大禹治水,在太原盆地留下的一些遗址踪迹,史载不绝,仍然依稀可寻。《读史方舆论要》说:“阳曲九十里系舟于此,今有石如环轴。”《寰宇通志》载:“汾阳县万户山为县镇,尧时洪水众山皆没,惟此山不没,所济者前户,故名万户山,其巅平坦可居万户,尧时龙门未厥,上游之水无所泄,壅而四出,壅遏汾水及诸山,愈急愈高,至于灭顶。”而且,因大禹治汾于太原,所以太原又有“夏墟”,“大夏”之别称,古晋阳城还有以“大夏”命名的城门。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山西有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尤其盛传于太原、晋中一带。说的是当年大禹冶水前,太原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名字叫做晋阳湖。大禹为了空出湖水,让人们居住,便在晋阳湖周围的群峰众壑中,选择山体最薄、地势较低的南部为突破口,率先打开了灵石口,排出了晋阳湖之水,空出了太原盆地。这个故事就概括为一句话:“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它反映了山西人民、太原人民对大禹丰功伟绩的眷恋之情,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治水灭患、造福于民的大禹的深切怀念。但是这个故事在千载悠悠的传承中,有了新的变异,已难寻大禹治水“既修太原”的古老朴实踪影。从时间上来界定,这个故事最早产生于隋代之后,因为“灵石”是隋开皇初年疏理汾河河道时才被发现。其石质地坚硬,色质苍苍,叩击铮铮有声,被尊称为“灵石”。隋文帝杨坚认为此石是上天降瑞,遂亲颁诏制,于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从介休县划出西南之地,新置了一县,定名“灵石”。大禹治水距灵石建县约两三千年,当时并无“灵石”显现,也无灵石建县,何来“灵石口”之名,无疑得之于灵石出现、灵石建县之后。需要补述一笔的是,太原盆地的南出口,正在灵口――霍州一线,此地山环峰包,地形封闭,是汾河通往下游的必经之地。从上面的传说故事中,可以折射出,当年大禹治水“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之前,汾河流经此处时,河道狭窄,曲折蜿蜒,每当汾河水汛,极易受阻不畅,形成巨大洪峰,造成汾河中下游水患。可以想见“当尧之时洪水之患并、晋为甚”的史载,恰如《尚书•尧典》所叙:“其浩荡之形曰怀山、曰襄陵、曰滔天”之状。大禹治水以疏通为主,自太原至岳阳三百余里,尤其是从灵石至霍州一段,河床进入崇山峻岭,深谷险崖,在此凿石开山、通渠拓积,疏导拓宽曲折狭窄河道,是何等艰难。正是由于大禹的冶水,才使太原盆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也为太原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深深的印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阳城史前大事论列

  太原历史悠久,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晋阳城前之太原历史,亦有2000年以上。笔者撰写此文,希望将一段行将为人遗忘的太原远古时期之各段历史大事公之于众,以飨乡人,并慰先人在天之灵。

  约公元前2554年或公元前2538年到公元前2453年间

  少昊金天氏在位。金天氏在位期间,封其孙台骀于太原。

  按《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沉、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按:金天氏,即少昊。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少昊,传说古部落首领名,名挚,字青阳,黄帝子,己姓。以别于太,故曰少昊,以金德王,故也称金天氏。邑穷桑,都曲阜,号穷桑帝。春秋时郯自称为少昊后代。”

  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宋代苏辙《古史》、清代马《绎史》等,少昊是黄帝的继承者。

  少昊在位年限,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在位百年而崩”,《外记》则说“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纪年”。

  继少昊在位的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

  上引《左传·昭公元年》中之“太原”,即为太原。《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于“以处太原”四字下注曰:“太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

  又,上引《左传·昭公元年》中的“帝”,另有人认为,是指帝颛顼,是帝颛顼封少昊之裔孙于太原。颛在位之年,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记为公元前2450到以元前2373年。

  约公元前2376年到公元前2307年

  帝喾高辛氏在位。帝喾高辛氏,据《史记》等书,为黄帝的曾孙。黄帝之子玄嚣的孙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帝喾,古代部落首领,相传为黄帝的曾孙,尧的父亲,居亳(今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商代卜辞中以帝喾为高祖,参阅《史记·五帝记》。”

  在位期间,高辛氏分别封其子实沈、阏伯于今之太原与今之河南商丘。按《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沉,参神也……”

  按《竹书纪年》曾云:“四十五年帝锡唐侯命。”按唐侯,今有人认为即指实沉,实沉,有人认为即为今人熟知的帝尧。帝尧究竟是受封于其父还是受封于其兄帝挚(见下则),历史上说法不一。

  约公元前2306年到公元前2298年

  帝挚在位期间。帝挚,帝喾高辛氏之长子,尧之兄。关于帝挚之经历命运,历史上记载颇有不同。按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帝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

  司马迁《史记》则记载云:“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

  清人马《绎史》卷八《高辛纪》引《纲目前编》则说:“挚荒淫无度,诸侯废之,而推尊尧为天子。”马马肃并在后加按语云:“按帝挚或崩,或禅,或废,诸说各不同也。”

  关于唐尧,清人马《驿史》卷九《陶唐纪》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为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

  约公元前2297年

  约在公元前2297年,尧在今太原地区建都(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后迁都平阳。尧名放勋,号陶唐氏,在位期间,命羲和观测天象,制订历法,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置闰月正四时,尧时洪水为患,命鲧治之,九年而功不成,四岳又举舜。舜流共工于幽陵,放欢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定而天下咸服。

  按:东汉郑玄(生当公元127—200年)《毛诗谱·唐谱》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

  又:《毛诗正义》据此评《诗经》中之《唐风》“有尧之遗风”曰:

  则尧都之也。《汉书·地理志》云: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是汉时为太原晋阳也。《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言百里则尧为诸侯所居,故云:“尧始居此”。《地理志·河东郡平阳县》应劭云:“尧都也”,则是尧为天子,乃都平阳,故云后迁河东平阳也。……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于燮改为晋侯。

  另:西晋皇甫谧(214—282)《帝王世纪》说:“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是也……尧之都后徙晋阳,今太原县是也,于《周礼》在并州之城;及为天子,都平阳。”

  约公元前2140年

  本年开始,禹在位(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禹在位年,有说八年,有说四十五年,有说五十年。禹初即位在安邑,后徙都晋阳。到公元前1763年桀在位时又徙都安邑(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是太原曾为大禹之都。

  约公元前1098年 商纣王在位

  本年开始,商纣王在位。

  夏自大禹之子启开国,历经太康、仲康、帝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局、帝廑,再到帝孔甲。尧之后人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曾事夏孔甲,赐氏曰御龙。曾获罪。惧而迁于鲁县“(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商代末年,刘累后人再次回迁到其故地唐(今太原地区)。成为汉朝刘氏的后人。宋代苏辙《古史·世家·晋唐叔第九》:

  尧后有刘累者,学扰龙于豢龙氏,事夏孔甲,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为豕韦氏。商之衰,迁居于唐。周以唐封叔虞,复自唐徙杜,为唐杜氏……其处者为刘氏,而汉其苗裔也。

  约公元前1055年 周成王姬诵九年

  本年冬十月,周成王派军灭亡太原地区的唐国(尧后代之一枝),将其民迁于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按《竹书纪年》卷下:“(成王)九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

  约公元前1054年 周成王姬诵十年

  本年,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今太原地区,曰唐侯。《竹书纪年》卷下:“(周成王)十年,王命唐慎(叔)虞为侯。”

  公元前1053年 周成王十一年

  本年,唐叔虞向周王献嘉禾。周成王认为嘉禾出世,功在周公,命唐叔归禾于周公(《竹书纪年》卷下:“(成王)十一年,唐叔献嘉禾,王命归禾于周文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1018年 周康王九年

  约在本年,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按《竹书纪年》卷下:“(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

  按:班固《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所属二十一县中,首列“晋阳县”,并自注曰:“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地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

  又: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晋水”条中对“唐”之地名及“晋水”辨之甚详,其曰: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吾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有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于晋川中最为胜处……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入于汾。

  约公元前964年 周穆王满十三年

  为避戎狄侵扰,晋国第四代国君晋成侯姬服人把都城由今太原地区南迁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降,降即翼”(中华书局1981年版44页)。

  公元前960年 周穆王满十七年

  本年秋八月,晋国都城南移后,太原形成统治的真空。鉴于这种情况,周穆王将一部分臣服于周的少数族部落向太原迁移。按《竹书纪年》卷下:“(穆王)十七年秋八月,迁戎于太原。”

  公元前863年 周夷王燮七年

  本年,太原之戎叛乱,周夷王派虢公帅师伐之,在俞泉(今地名不详)获马千匹。按《竹书纪年》:“(夷王)七年,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靖五年

  夏六月,周宣王派尹吉甫帅师北进太原,进攻犭严狁,《竹书纪年》:“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犭严狁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所记即此事也。诗中说“薄伐犭严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是宪。”

  公元前795年 周宣王三十三年

  本年,周王朝的军队再次北伐太原之戎,但未能取得胜利。按《竹书纪年》:“三十三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

  公元前788年 周宣王四十年

  本年,周宣王在太原统计户籍民人。按《竹书纪年》:“四十年,料民于太原。”《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公元前514年 丁亥 周敬王六年 晋顷公十二年

  本年夏,晋大夫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二人共妻纵淫,祁盈囚二人欲加处罚。祁胜为脱己罪,贿赂于晋六卿之一的苟跞。六卿正欲削弱公室,遂借此杀祁盈(祁盈为晋公室)而灭祁氏。叔向之子杨食我亦因是祁盈之党羽而被杀。

  本年秋,晋正卿韩宣子(韩起)卒,魏献子(魏舒)当政,他分祁氏之田为邬(今山西介休东北)、祁(山西祁县东南)、平陵(今山西文水东北)、梗阳(今山西清徐清源镇)、涂水(今山西榆次西南)、马首(今山西平定东南)、盂(今山西盂县)七县。分杨氏之田为铜革是(今山西沁县南)、平阳(今山西临汾)、杨氏(今山西洪洞东南)三县,任命司马弥牟、贾辛、司马乌、魏戊、知徐吾、韩固、孟丙、乐霄、赵朝、僚安十人为十县大夫。

  公元前503年戊戌 周敬王十九年 晋定公十一年

  约在本年到公元前500年,赵简子使董安于治晋阳。

  按:《战国策·赵策一》记载:公元前455年,知伯使人到赵,索取赵之蔡与狼之地,赵襄子弗与,告其臣张孟。张孟告其避地到晋阳,说:“夫董阏安于,简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阳;而尹铎循之,其余政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襄子到晋阳后,苦无御敌之箭矢,又召张孟问计。张孟又说:“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襄子于是发墙为箭矢。但襄子又苦无铜来制作兵器,张孟又告他:“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按晋阳之名首次见诸《春秋》在公元前497年,然董安于之后尚有尹铎治晋阳城,如公元前497年为尹铎治晋阳城的最下限,尹铎治晋阳城有三年时间,则董安于之治晋阳当在公元前500年以前。

  公元前500年 辛丑 周敬王二十年 晋定公十二年

  约在本年,赵简子再使其家臣尹铎继董安于之后增筑晋阳城。据《国语·晋语九》,尹铎接受使命后,问赵简子:“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您是想把晋阳城作为凭借赋税增多财富的来源之地呢?还是想把它作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个根据地呢?)赵简子说:“保障哉!”(当然是想把它作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个根据地)尹铎于是“损其户口”(减少了城中的居住人口)。尹铎的这种造城思路很得赵简子的赞赏,他对他的儿子赵襄子无恤说:“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将来如果晋国有难,可不要因为尹铎年轻而不听他的话,也不要因为晋阳距国都远而忽视它。一定要把它作为保障自己的最终根据地)

  公元前497年 甲辰 周敬王二十三年 晋定公十三年

  本年夏,晋赵鞅(赵简子)打算把原来卫国向他所贡的五百家从邯郸迁到晋阳。邯郸大夫赵午本已同意,但回去与他的父兄商量,他的父兄们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卫国所贡五百家,是以居住在邯郸为条件的,如果把他们安置在晋阳,就会失去卫国的友谊。他们决定,不如用侵略齐国的办法,以使齐国出兵,然后把这五百家安顿到晋阳,这样卫国就会认为迁移五百家完全是为了备齐的需要,不致损害与卫国的关系。但是赵鞅没有弄明白邯郸午及其父兄的苦心,嫌邯郸午办事太慢而召邯郸午,把他囚押在晋阳。邯郸午来晋阳后,赵鞅让邯郸午的随从解除佩剑再进,邯郸午的家臣涉宾拒绝。赵鞅于是传话给邯郸人,让他们另立继承人,并把邯郸午杀掉。午子赵稷及涉宾于是率邯郸人背叛赵鞅。赵鞅派上军司马籍秦率军包围邯郸,晋臣荀寅、范吉射因为与邯郸午为姻亲,不仅没有参加包围邯郸的行动,而且准备叛乱,除掉赵鞅。赵鞅谋臣董安于劝赵鞅先下手除掉范氏、中行氏,赵鞅加以拒绝。

  本年秋,范氏、中行氏攻打赵鞅,赵氏兵败,退保晋阳。晋人再围晋阳。本年冬,因晋国内部六卿互有矛盾,韩、魏二氏向晋定公请求,请允许赵鞅由晋阳返回晋之国都。于是赵鞅返回晋都。《春秋》于本年上记曰:“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赵鞅归于晋”。

本文作者:王增斌、王万生,摘自《太原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6: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太原建都至今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


  王尚义,195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毕业生,现任太原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与教学。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诌议太行八径的历史变迁》、《统万城的兴衰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等学术论 文多篇。到目前为止,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 文30余篇。2002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纪念太原建城历史,实质是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它关系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问题,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史学家、文物考古专家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余冒不才之责撰发本文,抛砖引玉,望方家奋起探讨,以推进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

  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太原建都前厚重的历史渊源

  (一)山西已发现有180万年的人类历史

  (二)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的历史

  三、尧都是太原

  太原建都前厚重的历史渊源

  (一)山西已发现有180万年的人类历史

  根据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研究,通常将人类文化的诞生至距今13万年前划入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地质学中的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这一阶段的古人类及文化遗址或地点,在中国已发现近200处,山西就占有157处,这说明山西是研究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195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调查河遗址时,在同属于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村后人疙瘩之下的交错砂砾层中发现了动物化石,1960年在这里又发现几件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块。1961年和1962年,由王建主持,分别对这一地点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以及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至今约180万年。

  在西侯度文化层中出土了若干颜色呈黑色、灰色和灰绿色的肋骨、马牙和鹿角,经化验分析,证明是被火烧过的。这样,人类用火的历史被大大提早,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西侯度的石器,在打制技术和类型方面显得比较古拙而原始,但是从石器生产的全过程看仍有其进步的一面,石器的主人在诸多的砾石中能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石英岩、脉石英和基性喷发岩为原料;制作石片已采用了三种方法;工具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类型多样,使用的刃部已有直、凹、凸三种基本形态,说明工具的使用已有相当的分工。这些都说明西侯度的石器尚不是人类最早的工具,人类最初使用的第一件石器还需要在更古老的上新世地层中去寻找。

  可以说,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大地,是中国远古社会早期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二)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昔在黄帝部族之前,中原地区的土著人为蚩尤部族,其先祖是有巢氏。《韩非子·五蠹》中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这位圣人就是今山西吕梁山地区石楼县人氏。《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云:“有巢氏诞生石楼山。”《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曰:“有巢氏治三百载,栖于石娄。”石楼山,即是晋西吕梁山中部今石楼县东与交口县(古温阳县)交界的大山,亦称太阴山。

  炎帝、黄帝原为西北地区神农氏姜姓和姬氏族的部落首领。黄帝作舟车渡河,打败蚩尤部族,又合并了炎帝部族,黄帝终于成为中原各部落共同拥戴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下去,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部分。这是后来中华民族被称之为炎黄子孙的由来。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春秋内事》曰:“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山海经》曰:“有人衣青,名曰黄帝女妖。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曰:“黄龙附图,鳞甲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令侍臣自写以示天下。”又曰:“黄帝摄政前,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列子》曰:“黄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聪明,尽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皮于,昏然五情爽惑。……黄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历代帝王纪》载:黄帝在位一百年(即公元前2813戊辰至前2713戊申年也)。崩於荆山之阳,葬桥山。

  一言概之,炎帝是今陕西宝鸡地区人氏,黄帝是今甘肃陇上人氏,这两个亲缘部族渡过黄河到今山西,打败土著部落首领蚩尤,以炎黄部族为主体,融合蚩尤部族,形成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始也。所以说,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元年(前116)六月,在汾阴(石楼山)临河县(今石楼县)修建后土祠时,某巫挖掘出一个古鼎,有司奏称是轩辕黄帝的宝鼎,迎至长安甘泉宫。轩辕黄帝的宝鼎埋藏在汾阴临河县(今石楼县),这是今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文物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6: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历史

  研究太原的建城时间,首先,必须有一个大前提,这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问题,这个问题如没有解决,研究太原的建城时间就有断章之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缺憾的是,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上,五帝、夏、商至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庚申年以前,历代帝王在位多少岁,没有确切的纪年,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成为约数,而迄今只知公元前841年加2003年,等于只知2844年的帝王世纪。因此,有许多史学家正潜力研究上古历史,尤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才能确切地说明太原的建城时间。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可根据战国时史官撰《世本》,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尚书序》,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帝王世纪》,清程允升《历代帝王纪》、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二十四史》及有关古籍资料,对各朝历代帝王的世系、传承方式、谥号、在位时间的记载,逐一推论简明叙述,亦可对太原的建城时间问题作出较科学的、有根据的说明。

  有人会对这些资料来源问题提出质疑,暂且不论,就说三国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他是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甲乙经》、《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可谓是医学家、史学家。所以,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皇甫谧传》,约4200字。可见,皇甫谧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编撰的《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授封于唐,为诸侯。身长十尺,常梦攀天而上,故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置敢谏之鼓,天下大和。……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阳城而崩,《尚书》所谓‘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是也。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凡尧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腾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试。”

  又曰:“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尚书·中侯》曰:“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凤凰止庭,朱草生郊,嘉禾孳连,甘露润液,醴泉出山。修坛河、雒,荣光起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止霁,吐甲图而带足。”

  《尸子》曰:“尧舜有天下,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皆治者,众也。”杨子《法言》曰:“尧能则天者,以其能臣二圣。二圣,舜、禹也。”《说苑》曰:“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有一人饥,曰:我饥之也。有一人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仁而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人劝,不罚而人治,先生而后杀,是尧道也’。”

  《淮南子》曰:“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鱼,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譬若播棋于地,圆者走室,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又曰:“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乃求所属天下之统,令四岳〔明〕扬侧陋。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又曰:“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也,而宁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屈,强弱相乘,众寡相暴。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是故茅茨而不铲,采椽而不斫,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饭不凿,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举天下以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志闵,举天下之重而传之舜也,犹却行而释踪也。”

  《历代帝王纪》曰:帝尧“在位七十有二年。”

  帝尧,陶唐氏,从母居,姓伊祁氏,名放勋,帝喾子,帝挚弟,初封唐,以火德王,都平阳,乐曰大章。公元前2467甲寅至公元前2397甲子,在位70年,禅位於舜,即位九十八载崩,年百一十八岁,葬阳城。

  按上述资料记载:尧在太原建都的历史应该是2467年+2003年=4470年。

  《续述征记》记载:“阳城县有尧冢,自汉晋二千石(乃)〔及〕丞尉刊名甚众。尧即位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碑。”这就是说,迄至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是尧即位2721年;公元309年至2003年是1695年,两项共计尧即位迄今为4416年。虽比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古籍资料少54年,但证明太原建都4470年之说论据是较充分的。

  尧都是太原

  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尧都是太原。

  尧都是太原这个观点,会遭到当代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山西、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史学家、学者,公认为尧都在今山西临汾市。事实上,临汾是尧庙。据临汾尧庙内五通古碑记载,是唐显庆三年(658)始建“尧舜禹三圣庙”。

  (一)关于太原的名称问题

  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的晋阳、平阳、太原三个名称,其实一也,都是唐国侯尧徙迁即帝位的都城。后人称之为龙城,今仍有平阳路以窥其事。

  《帝王世纪》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这就说明,太原不但是帝尧的首都,而且还是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鲧之子大禹建立夏朝的都城。夏禹在晋阳建都后,称之为“太原”。太,即太上,太古;原,是原来,起初,根源。《晋书·应贞传》曰:“悠悠太上,人之厥初。”意为太原是中国太古时代人类起初的发源地。这是指帝尧、夏禹在太原建都而言。广义的说,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180万年,亦是人类起初的发源地。

  唐宰相李吉甫撰唐朝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说:“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晋阳是中国古代皇畿之地,称之为太原也。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是远古中国京畿之域,称之为中原也。有所谓东鲁西鲁之称: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也。战国地理著作《职方纪略》曰:“山西别号西鲁,《禹贡》冀州之域……,首府太原,号曰晋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6: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帝尧、夏禹为什么要在太原建都?

  1、汾涑谷地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和炎帝、伯夷、共工氏等部族首领,都是在陕北作舟车渡河东至,汾涑谷地是最适应于早期人类栖息、繁衍、发展的地区。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

  2、冀州即今河北、山西,是唐尧、虞舜、夏禹诞生的故里。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又曰:“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北,唐水在西北入河。南有望都,县有都山,即尧母庆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其县曰望都。”

  帝舜,有虞氏,名重华,黄帝八代孙,生于姚墟(今永济县),故又姓姚,受尧禅,以土德王,都蒲坂,乐曰大韶。《史记·五帝本纪》曰:虞舜者,名曰重华,“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夏禹,姓姒氏,名文命,字高密,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鲧之子也。《史记·夏本纪》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杨雄《蜀王本纪》曰:“禹本崇山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在今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的崇山。

  3、治水重点工程在山西。《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撮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羽山即今吕梁骨脊山。舜帝命鲧之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续鲧之业。《史记·夏本纪》曰:“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禹自冀州壶口山起事,治至吕梁山。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河道上,是一有名险要处,有惊涛骇浪奔泻而成的瀑布。《蔡氏书传》云:“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吕梁也,在今石州离石东北。”岐山,是为山西介休狐岐山。《禹贡注》曰:“岐山,今在汾州介休县。”蔡文定注:“狐岐之山,胜水出焉,即此是也。”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说:“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尸佼所说的龙门、吕梁、孟门和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项重点工程,都在山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尸佼所说的“孟门”是指在今河南辉县西的古隘道;或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的孟县。还有的学者认为,河南辉县、孟县一带的黄河只能是“洪水泛滥”,不能说“大溢逆流”。应该是指今山西吉县之西,陕西宜川之东的黄河河道的孟门。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实际是指今山西柳林县黄河东岸的孟门,即陕西吴堡县东临黄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开蛟龙石壁谓之孟门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门村西南蛟龙石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门村西南劈开蛟龙石壁,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孟门十景》之一的“黄河洪涛”。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

  从现在的地形地貌看:其一,壶口瀑布上游的山西、陕西沿黄河两岸均为石山石洼,唯有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是淤泥形成的土山土坡。其二,在蛟龙石壁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里面光滑的大小不等的圆窝洞。其三,在山崖上和山顶上的零散小石头,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河卵石。其四,在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上,都是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河东岸小垣则山顶部剖开黄土复盖层后的上层青石水砂就有50多米厚,下面砂层多高暂不得而知。河西吴堡县薛下村乡新舍窠山,同河东小垣则山同样有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言以蔽之,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所说的:“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这里的“孟门”,就是指今山西柳林县孟门村的蛟龙石壁。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源神殿”内,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鲧;这里现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无头神鲧”石雕坐像: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原来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

  据《汾州府志》记载:山西离石骨脊山旧传半山有大禹祭父神鲧击舟铁锚、缆舟大铁绳和铁环。“山顶有汉刘耽撰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时事。”在文水县的山村找到《禹贡随山浚川图》碑,长1.69米、宽0.71米、厚0.16米,这是大禹治水后的九州石刻地图,现保存在武则天庙。这些都是尸佼“孟门”之文物证据。

  (三)尧都太原的历史文献根据

  据《汉书·地理志》曰:河东郡有县二十四,同时并列记载有“临汾”、“平阳”两个县的名称,并在平阳县后注译“曰尧都也”。这是《汉书》卷二十八上的史实记载,《汉书》是汉台令史班固(公元32—92年)撰,《汉书注》是唐正议大夫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这里临汾、平阳两县的区别应该是很明确的;尧都平阳并不是临汾,应该说也是清楚的。

  《晋书·地理志》记载:“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在十二县中有“平阳,旧尧都侯国”;还有“临汾”县。这是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地理志》卷十四记载的。

  上述《汉书》、《晋书》在“地理志”中,都说尧都平阳,不是临汾,而为什么今人把平阳和临汾混为一谈呢?请看《隋书·地理志》:“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由此可见,今人将汉朝、三国和西晋以前的平阳即太原和后魏以后的平阳即临汾没有区别开来,结果将太原的尧都误解为临汾,这是原因之一;其次,临汾有尧庙,将尧庙误解为尧帝皇宫,这是原因之二。我们应该尊重三国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

  (四)唐叔虞世家及太原晋祠

  《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周武王之父文王,遂拜姜太公为师,成为西周建国的名臣。后来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拜称为“师尚父”。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楼县义牒人,娶妻号称桃花女,是今山西石楼县桃花庄人氏。姜太公与其妻桃花者所生之女姜淑祥,世称邑姜。邑姜为周武王之妻,生两子即周成王、唐叔虞。

  《史记·晋世家》又曰:“武王崩,成王立(前1123—前1086年,在位37年),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今太原晋祠,是为奉祀西周时唐国侯叔虞而建,其圣母殿之圣母,是姜太公之女儿,周武王之妻、叔虞母姜淑祥,即邑姜。

  《史记·晋世家》载:“唐叔虞子燮,是为晋侯。”传说唐叔虞之子燮以封地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自称晋侯。《汉书·地理志下》曰:“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

  有关晋祠因我撰有《晋祠之谜》故从略之。但有必要提供,清乾隆三十七年,赐进士出身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朱,根据“若干列诸碑”和“残碑”撰写的《太原县重修唐叔祠记》碑文中说:“大夏之墟,龙山之阳,实启唐国。自班固、郑元、杜预以来,未之异说也。”说太原县的名称有“大夏”、“夏墟”、“太原”、“平阳”、“大卤”五名,其实一也。

  碑文说祭祀唐叔虞的时间,“迄今哉三千年中衍之浚不祀”。乾隆三十七年,是公元1772年,当时太原唐叔虞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上逆唐叔虞公元前1123年至唐尧公元前2467年即有1344年的历史;下迄公元1772年至2003年之间的231年,可知太原建城时间为4575年矣。从中比皇甫谧的4470年多105年。这就说明,朱的“三千年”是约数。但他确能说明太原的建城时间绝不是2500年。

  综上所说,冀州太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是唐尧夏禹之都,迄今已有4470年的建城历史。但是这一认识尚有待于以后考古证实。余提呈一家之说,敬请专家、学者考察斧正,以祛惑云。

  2003年8月7日于晋阳

  参考文献

  1.《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2.《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3.《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4.《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5.《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6.《隋书·地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7.《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8.《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9.《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0.《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1.《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2.《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王社教、朱士光:“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4.朱士光:“关于尧文化与尧都研究的几点初步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5.李钢:“考古发现追溯晋阳文化渊源”,《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6.靳生禾:“漫话太原”,1997年5月。
  17.孙安邦:“晋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8.靳生禾、康玉庆:“晋阳古城文化积淀及其历史地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9.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我国可考历史有望推进千年”。
  20.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陶寺遗址”。
  21.杨瑞武:“几度兴衰话古今”,《太原日报》,1997年12月。
  22.谢元璐、张颔:“晋阳古城勘察记”,《文物》,1962年4期、5期合刊。
  23.梁志宏:晋阳遗址,叩问春秋,晋阳书屋。
  24.“晋阳古城创建的确切年代”。

  编后:在这篇论 文中,作者提出太原已有4470年的建都历史,并提出,尧都不在今山西临汾市,而在今太原市。作者谦称是“一家之言”。现刊出作者的“一家之言”,供专家学者研究太原以至山西的历史时参考。

本文作者:王尚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6: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wxdwxd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6: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厉害!以前看过本关于太原历史的书。记得一句‘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书中讲述北宋时赵家下河东由于薛王出降民不降,再加上太原出天子,所以对太原进行了屠城,后又平山,填井,毁城。彻底毁掉了太原的龙脉,毁掉了这座千年古城。就算后来重修的太原城也是不让修丁字街,不让修十字街,要钉死龙脉。所以山西人是很恨赵家的。真希望有一天能真把晋阳古城给修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6: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国诗人元好问有诗云:过晋阳故城书事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
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人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7: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国诗人元好问有诗云:过晋阳故城书事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
发表于 2013-11-7 16:59



    风重北方来博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7: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一首元好问的七律《太原》

梦里乡关春复秋,眼明今得见并州。
古来全晋非无策,乱后清汾空自流。
南渡衣冠几人在,西山薇蕨此生休。
十年弄笔文昌府,争信中朝有楚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7: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阳古城创建的确切年代

  ——太原建城2500年蠡测        

  光阴无私,刻不容缓。太原建城2500年的步伐,日日逼近,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的准备工作业已展开。然而,在太原的史学界、地方史志研究、编纂的单位和部门,还存在着一种困扰,一种难以名状的踌躇,这就是;晋阳古城究竟创建于何年?
  人们都知道,太原建城2500年,是以晋阳古城的创建为时间标识的。但是,关于古城创建的确切年代,一直是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上的谜团确实太多了。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分期和纪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谜团。但是,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五年的努力,全线告捷,取得骄人的成果。
  太原历史上的谜团太多了。
  关于晋阳古城的确切创建年代,就是诸多谜团的其中之一。破解这个谜团,太原的史学界贵无旁贷,每一个研究太原区域历史的人责无旁贷。带着历史的责任,借工作之余,我对这个困惑人们多年的谜疑,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多方研究,几经山重水复,终于路转峰回,有了一个确切的结论,兹不揣冒昧,借《太原日报》一角,请教于专家学者和有志于此的同志,也算作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的一个纪念

一、关于晋阳城的最早记载

  遍阅春秋战国之际及西汉武帝之前的诸多典籍,有关晋阳城史事的记载不下数十例之多。现将各文献中最先记载晋阳的文字段录如下,共同商榷。
  《春秋·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有载曰:“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载:“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简子曰:‘保鄣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诫襄子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左传·定公十三年》记曰:“晋赵鞅谓邯郸赵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填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
  《韩非子·十过》载道:“夫董阏于,简主之才臣也,其治晋阳而尹铎循之,其余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而已矣。”
  《吕氏春秋·似顺论》说;“尹铎为晋阳,下,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住而夷夫垒。我将住,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尹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
  《史记·晋世家》:“十五年,赵鞅使邯郸赵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
  《史记·赵世家》说:“孔子闻赵鞅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春秋》书曰:‘赵鞅以晋阳叛。’”
  《战国策·赵策一》与前书所记大同,此不赘。
  上述这几段历史记载告诉我们:晋阳古城见载史籍的最早年代是春秋季的鲁定公十三年,即晋定公十五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此其一。
  其二,晋阳城所以见载于史,乃由赵鞅向赵午索还“卫贡五百家”,而赵午因背弃承诺被杀,范氏、中行氏与邯郸赵氏合攻赵鞅,赵鞅不敌三家联军,退入晋阳以图自保,这一历史事件所引出。
  第三,晋阳城一经问世便成为赵鞅之族安身立命,角逐众卿,三分晋室,奠定赵国基础的军事战略堡垒,显赫于春秋战国之际。
  第四,为考定晋阳古城的确切创建年代,界定了下限,提供了上限的线索——赵鞅为什么要在晋阳城首次出现于史载的这一年,向邯郸赵午索讨“卫贡五百家”。

二、关子晋阳城创建年代的几种观点和几种结论

  关于晋阳古城的确切创建年代,千百年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晋阳古城被赵宋王朝毁灭后,便更无人问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山西省著名学者、历空学教授郝树侯先生,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他在《晋阳城史徵》中说:“晋阳,二字,最初见于《春秋·鲁定公十三年》:‘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他在《太原史话》中又说:“晋阳城建筑的确切年代,我们虽无法判定,但是,公元前497年,范、中行氏和赵简子(鞅)火并之时,简子招架不住,便从邯郸逃到晋阳,因而可以证明,晋阳城的建筑,一定是在公元前497年前。
  近年,太原市社科院院长、史学研究员杨光亮先生,对郝树侯的观点提出质疑。他在《论晋阳城的创建与毁灭》中说;“晋阳城的建立,一定在公元前497年以前,这是不错的。但是,这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创建晋阳城的年代:再则,说在前 497年以前,以前多少年为限呢?不明确。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结论所产生的两个弊端。”杨先生的结论是:“晋阳城的创建年代,当在赵简子执政后至董安于去世前,即公元前517年至公元前496年之间。这就是说,晋阳城的创建,当在前517年至前497年这二十年间。”
  还有一些研究太原历史的同志,根据《春秋·昭公元年》所载:“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傍引《元和郡县志》“春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所云,认为晋阳城在鲁昭公元年,即公元前541年就已经存在了,比前面的结论推前了44年。
  近来,对太原区域史研究颇为上心,且多有新见的王剑霓先生,对晋阳古城的创建年代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董安于筑晋阳城是在晋定公十二年夏至十五年春之时”,即公元前 500年至公元前497年之间。
  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观点,或者说四个结论,给以简要的概括,即:
  郝树侯先生的结论是;晋阳城创建的年代是公元前497年之前。
  杨光亮先生的结论是:晋阳城创建的年代在公元前517年至公元前497年之间。
  王剑霓先生的结论是:晋阳城创建的年代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97年之间。
  还有一个结论是:晋阳城在公元前541年时已经存在。
  客观地说,上述的观点和结论,都有自己的依据,都有对依据的分析,而且各自的依据都出自言之凿凿的经典文献。然而,从准确的意义上讲,都不能算作晋阳古城创建的确切年代。
  郝先生说的“晋阳城的建筑,一定是在公元前497年。”这个“前”是哪一年呢?可见,郝先生作出的结论有粗略之嫌。
  杨先生说:“晋阳城的建筑年代,当在赵简子执政后至董安于去世前,当在公元前517年至公元前497年这二十年间。”这个结论确实比郝先生之说有了具体的时间界定。但是“二十年间”这个时间范畴,只能算作晋阳城创建的可能时限,如果当作晋阳城的创建年代,似乎失之宽泛。
  王先生的结论是:“董安于筑晋阳城是在晋定公十二年夏至十五年春之时。”毫无疑问,剑霓先生的这个观点较之郝、杨两位的结论有了本质性的推进。但是,依据是什么?尤其是上限“晋定公十二年夏”的依据是什么呢?不得而知。
  请看剑霓先生在其大作《晋阳始于何时?》一文中,所引力证之一:“《国语·晋语九》有所记载,大致说:范、中行氏攻打赵简子在绛的下宫时,董安于力抗功最多,简子要赏安于,安于不受说:‘臣少时给主人作文墨工作,宣扬先世勋绩,立大义于诸侯,主人不记;壮时为主人左右臂随军作战,没得什么;及臣长大,着官服为宰(晋阳宰),治理的晋阳民无二心,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奖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董安于说的‘狂疾’,指他在下宫和范、中行氏之战斗。晋国法‘始乱者死’,他认为给主人闯了祸,不受奖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4 04:16 , Processed in 0.05216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