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1-4 09: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前的一篇文章,当时周教授就提出如此见解,见加粗字体。
9月29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正在这里举行,内容是“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学习会并发表讲话。主讲教授有两位: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周一星,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前者——周一星,正是土生土长,并一直对家乡怀有浓厚感情的常州人。
本报记者获悉后独家采访了周一星教授。“这是一项集体完成的工作,是群体智慧的成果,我只是代表大家去读了一份讲稿而已。”周教授谦虚地表示。
独到观点“火花四溅”
与记者谈到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时,周教授言语中不时流露出“火花四溅”的独到观点。
“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周一星教授强调。他认为,我国1982~1990年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89个百分点,1990~2000年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79个百分点,1982-2000年间的平均速度为0.835个百分点。在中国,如果城镇化水平一年增长0.8个百分点,那么人均GDP的增长率大体应该是8.6%。因此,我国今后城镇化水平一年提高0.6~0.8个百分点是比较正常的,超过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了。他尖锐指出,由于城镇化被看作政绩指标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地方政府追求城镇化高增长率的攀比现象。
“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这是周一星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他的研究结果证明,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规模之间相关性很弱,并不是所有大城市的效益都好,有些小城市的效益就比大城市还好。决定中国城市经济效益第一位的因素是投资强度,即技术装备水平,第二位是产业结构,第三位的因素才是城市规模。因此,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不在于重点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而是要形成一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理的城镇体系。除了加快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都市连绵区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还应以全国1800多个重点镇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从常州走出去的名教授
周一星1941年生于常州,1959年7月毕业于省常中。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现在是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多年来,周一星教授在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构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开拓城市地理学的应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城镇概念和城镇统计规范、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城市体系、城市郊区化、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体系规划等方面都有创见,其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从常州走出的成功人士,周一星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厚感情。10月28日,周一星教授应邀回到母校省常中,和师生们见面座谈。他深情地回忆了在省常中求学时给予他深远影响的史绍熙校长,恽正平、刘清义等诸位老师,感谢母校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
为故乡发展直言不讳
记者请周一星教授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给常州提供一些建议和良策。他略作迟疑后道:“常州今后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特别要开辟与苏北、浙江等地紧密联系的南北向通道,现在建设过江通道的空间已经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了。而苏、锡、常、镇等城市在东西方向的腹地早已分配完毕,潜力在于南北方向的腹地扩展,要抓住一切机会扩大腹地,不能随便被人‘绕’过,‘绕’过就会被遗忘,被边缘化,就会坐失良机。在城市发展方向上, 要重视向东发展,这是常州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不可小看。”
周教授还建议,在城市规划方面,一定要慎重规划,科学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对富有历史积淀的街区和建筑物进行保护,不可轻易“改头换面”,历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是城市不可再生的资源,毁坏了、移动了,就会永远失去。“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文化,残破文笔塔的价值都不会输于新造的现代高塔。”
功底扎实,观点独到,性格直爽,语带锋芒,这就是周一星。缘于此,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最直言不讳的城市地理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