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2015612dhuhi

[中江新闻] 《南陵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健全蓝绿开敞空间体系


绿地布局目标。按照“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理念,加快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提升郊野空间休闲游憩水平,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园林城市。

构建四级公园体系。中心城区规划连山亲水为人的游憩网络,打造“H”型生态廊道和郊野公园,形成县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

塑造功能复合的蓝网系统。构建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公共空间组成的蓝网系统。依托漳河建设集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复合功能带;依托后港河打造滨水文化景观;结合洪湖建设滨水生态绿廊。充分将各类水体有机串联,联通各个生态节点的滨水慢行空间,进而构建贯穿中心城区各片区的开敞空间网络。

辐射城乡绿道体系。推动县域、城区、社区三级绿道体系建设,形成以县域绿道为骨架,城区绿道、社区绿道为补充,结构合理、衔接有序、连接便捷、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


优化城市道路系统。优化骨干道路布局,规划形成快速环路和“三横三纵”主干路网,强化跨片区道路通达能力。提升交通微循环,新建地区积极推行“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支路网密度达到4.5千米/平方千米以上,已建地区因地制宜推进路网加密改造,支路网密度达到3.5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出租车为主体,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预留轨道站点用地,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布局,提升公交线网覆盖率,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密度不低于3.0千米/
平方千米,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不小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90%。

完善静态交通系统。优化公共停车场布局,构建“建筑物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公共停车为补充”的总体格局。建立停车供给与停车管理并重的规划理念,近期以缓解停车矛盾为重点,远期结合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合理布局公共停车设施。推动新能源充换电场站建设,结合中心城区北出入口规划布局1处独立占地公用充换电站。加快货运停车场建设,结合货运需求及货运通道,规划在城市外围布置3处货运司机之家,满足城市生产生活货运需求。

构建品质绿色交通。积极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着力建设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网络,鼓励新能源客货运交通工具发展,促进居民出行方式向绿色交通转变,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健康发展。至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加强总体城市设计


构建“绿水融城·精致南陵”城市形象。以陵阳特色街区为核心,生态山水文化为特色,构建山水相依的城市风貌空间和亲山乐水的人文环境。形成“三廊三轴、一环四区多点”结构。采用“显山露水、有机织补”的策略,构建“山-河-湖-城”大山水格局,强化南陵生态山水城市景观特色。

加强城市山水格局保护。统筹城市建设发展合理划分高度分区,同时加强重要滨水空间管控。明确开发强度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定四级开发强度管控分区,实施开发强度分区管控。

加强廊道界面控制。加强对漳河、后港河、洪湖水系等沿岸生态治理和景观营造,提升开敞和通透度,控制开发强度。结合道路等级,沿城市主次干路建筑应综合考虑建筑的挺拔感和稳重感,合理确定形体高宽比;控制沿街绿化宽度和建筑退让距离,营造舒适宜人的街道尺度,展现精致的城市形象。

加强视线通廊控制。依托漳河、后港河、洪湖水系、老虎山吴家大山等城市重要生态节点与籍山大道,构建南陵特色风貌的景观眺望体系。控制好城市眺望点之间或与重要公共空间的若干视线廊道,打通城市与周边生态空间的视线关系。
划定陵阳特色街区。陵阳特色街区以十字街为中心,市桥河为轴线,西至古城墙遗址公园,北连老码头文化街区,南拓至春谷公园。街区由老城墙遗址公园、牧师楼、圣公会乐育学堂、徐家大屋、玉带桥、龙门桥、惠明桥、漳河古码头和十字街等组成,重点加强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建设十字街、古城墙遗址公园、老码头三大节点。

明确特色街区管控要求。对传统特色街巷采用不同的分类保护与整治模式,加强建筑色彩及风格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 落实城市控制线管控


加强城市绿线管控。将漳河沿岸的滨水绿地及承担重要休闲游憩功能的城市公园划入城市绿线。其他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的绿线范围由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依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具体划定。城市绿线的占补平衡、依法变更参照芜湖市城市绿线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园绿地按照《公园设计规范》标准进行建设,可预留一定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建设用地。

加强城市蓝线管控。将漳河、后港河、洪湖水系、古亭撇洪沟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划入城市蓝线。其他内部水系等蓝线由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依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具体划定。城市蓝线范围内从事各类建设参照芜湖市地表水域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加强城市黄线管控。优先将已经明确的县级以上供水、排水、环卫、供热、燃气设施、110千伏以上变电站、消防站等防灾设施及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纳入城市黄线。其他城市基础设施黄线由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划定,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实施管控。

加强城市紫线管控。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线划入城市紫线,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实施管控。对纳入城市紫线管控名录、但因未精准划界暂不具备划定城市紫线条件的,加强部门协同,及时落实动态补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鼓励地下空间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兼顾人防,形成功能适宜、布局合理的竖向结构。浅层地下空间(地面以下10米以内)优先安排人行通道、地下停车、人防工程、市政管线、综合管廊等。中层地下空间(地面以下10米到30米)优先安排地下轨道交通设施、停车库、市政公用设施、部分较高防护等级的人防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等。深层地下空间(地面以下30米到50米)进行保护性预留。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地下文物埋藏区原则上不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如确需建设必须进行严格可行性研究和选址论证。针对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定期对道路、地下建筑、地下管线等开展专项检测,推进地下市政管网提升改造,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时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地基处理和防渗处理。

引导重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以城市中心为基础,构建与城市中心体系相适应的地下空间布局。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公共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南陵广场、漳河路区域节点、城北片区中心节点、南陵经济开发区中心节点、应急指挥中心节点等地下空间重要节点。新建区域适当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实现绿地、市政、综合防灾等设施的功能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节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策略。加强城市更新整体谋划,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问题导向、评价分区、精细管控、有序开展”为原则,识别城市更新重点地区,科学划定城市更新单元,采取重点推进、差异化引导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引导完善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活力、优化空间品质,引领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

城市更新重点示范片区。位于城中片区老城区,依托市桥河、古城墙遗址、太子宫等文化资源,复兴历史文化,重现城市文化场景,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结合雄风广场、苏果广场、鼎盛广场等商圈的更新提质,提升商业活力,营造活力场景。增加口袋公园,完善市桥河慢行绿道。

棚户区(城中村)更新。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实行原地和异地建设相结合,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优先考虑原地安置或就近安置,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异地安置要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安排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地段。对陵阳路特色文化街区、古城墙遗址、原127医院旧址等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风貌区,以有机更新为主要手段进行保育、活化与复兴,注重环境保护与文化继承,并鼓励与旅游开发、养老进行有机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旧小区改造更新。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并重为导向,通过完善“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公共环境、开展社区治理对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对梅园新村、时代广场小区、香江花园小区等一期工程涉及的1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更新,重点完善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优化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修缮老旧建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鼓励拟改造老旧小区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捆绑打包,进行成片组合改造。

老旧厂房(仓库)更新。重点推进产业“退二进三”及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功能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前提下,统筹采取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等方式进行更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物质空间。引导片区内存量旧厂房、厂区与文化创意产业嫁接,鼓励老旧厂房及仓库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商务办公等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用地转换用地功能,与工业遗产及特色资源深度融合发展。对南陵经济开发区一期区域、籍山镇老工业区、家发镇老工业区的老旧厂房(仓库)进行更新,更新以“产业升级”“资源活化”为主导。

老旧市场(商业)更新。鼓励低效商业、老旧商业及老旧市场承接高品质、时尚化、特色化、便利化的商贸服务功能。对基础设施较差、街区风貌破旧、商业业态不足的传统老旧商业街区,以街区活力复兴为目的,推进传统街区更新和商业业态策划相结合,融入绿化景观和步行空间,实现传统商业街区“老场景、新消费”全面提升。保障特色化主题街区空间需求,支持传统商圈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商业业态、创新营销模式、强化品牌塑造,有效增加服务消费供给,实现可持续运营。对夫子庙步行街、陵阳路老旧市场、春谷路老旧市场等进行更新,更新以业态综合更新、强化交通联系、营造场景体验感、注重文化特色塑造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传承千年文化底蕴,塑造人文魅力南陵


         构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格局,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完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保护体系,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系统活化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划定城乡风貌分区,加强分类管控,彰显南陵特色的城乡风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两道三山五区”总体利用格局,塑造人文魅力南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素。整合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要求,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严格保护和管控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本体及其环境。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明确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强化南陵老城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山水格局的整体保护与发展,加强历史地段、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根据相关保护规划,统筹划定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不可移动文物、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对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暂不具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条件的,加强部门协同,及时落实动态补划。

拓展和丰富历史文化保护内容。积极推进南陵县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明确未来文化战略定位,扩大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弋江古镇等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支持龙山村、八都何村、丫山村、霭里村、西山村等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支持历史建筑认定、挂牌、建档,并划定历史建筑本体及必要的建设控制区。定期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对保护对象名录进行动态调整,适时更新和优化各类保护范围。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系统推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不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功能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开展适度的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风貌塑造,着力构建“两道三山五区”总体利用格局,不断提升国土空间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构建“两片三廊五板块”全域旅游格局


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南陵二十四”农文旅节气文化IP品牌效应,确立“两片三廊五板块”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对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切实做好空间要素保障。促进旅游与多产业的融合,形成多元旅游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和电商平台建设,发展以融合服务业的休闲三产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业态,巩固南陵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融合推进文化旅游服务。加快文创产业与经济转型、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推动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围绕全域旅游、城市休闲、文旅康养强化南陵旅游品牌。突出乡村休闲旅游南陵特色,加快团结湖邮谷科技岛、安徽芜湖奎湖湿地公园、家发和三里红色文化、大工山古铜矿冶炼遗址、弋江老街等保护和开发利用。保护传统村落和古树名木,充分挖掘生产、生态和文化价值,开发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引导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各镇结合自身特色,按照差异化特色化要求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近期重点营建许镇富美湖乡、烟墩原乡体验、何湾花海石林等市级特色主题集聚区。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指导经营主体提档升级,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契合所在集聚区主题提供特色鲜明的服务和产品,支持创建省级、国 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强化全域旅游空间保障。整合全域和美乡村、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各类资源与载体,支持乌霞景区、大浦景区、蔼里景区等旅游景区建设,合理保障农区、园区、景区、镇区互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用地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彰显“南丘北圩中都市”的空间魅力


划定县域特色风貌分区。进一步彰显“江河纵贯、南丘北圩、都市居中”的山水宜居城乡格局,划定县域三大风貌分区。

加强城乡风貌分类管控。强化中心城区、许镇镇、弋江镇的风貌格局特征,加强其他镇区风貌管控,形成差异化的风貌管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庄整体风貌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营造富有南陵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4: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幸福安康南陵


          坚持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落实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用地空间,构筑与幸福安康新南陵建设相适宜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促进形成设施完备、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构建高效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与合肥、南京、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复合快联,与芜湖主城深度同城化,实现半小时直达芜湖主城、1小时到达合肥、南京、杭州。持续推进县域公路网络及枢纽提升,实现行政村10分钟达二级及以上公路,乡镇20分钟达高速公路,中心城区30分钟达空港航运中心及长江黄金水道,有效支撑城乡一体、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

构建客货畅达的铁路网络。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形成客货兼顾、功能完备的铁路运输廊道。重点推进铜南宣铁路与市域轨道线建设,依托市域轨道线、G205形成直达芜湖主城的“双快”廊道。

构建高效便捷的公路体系。规划构建“一横二纵”高速公路网,强化“一横一纵”国道公路网建设,推动建成多向放射的外向型省道网络,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布局,重点加强南陵与周边城市及重要枢纽节点的快速衔接。

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职能。规划一处A2级通用机场,搭建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重点服务于短途运输、应急救援及航空护林,助力芜湖市高水平建设国 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夯实支线航道水运基础。围绕漳河、青弋江等内河支线航道,有序推进境内漳河、青弋江航道疏浚工程,恢复漳河和青弋江航道通航条件,推进港口作业区和旅游码头建设。

构建功能完备综合枢纽。构建三级客运和三级货运枢纽体系,共建镇村一体客货联运节点,引导客运场站拓展物流、邮政、快递功能,谋划城乡客货运班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4: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构建低碳多元的能源系统


构建安全、绿色、智能的区域能源系统。以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为核心,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完善能源输配系统,建设坚强可靠的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供气系统和高效清洁的供热系统。至2035年优质能源比重达到98%以上,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力争达到70%以上。

构建坚强可靠的电网系统。按照“结构完善、技术领先、高效互动、灵活可靠”要求,支持建设坚强可靠的现代化智能电网。至2035年,县域全社会用电量约为40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约为100万千瓦。

构建安全稳定的供气系统。构建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城乡多气源结构。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向乡村延伸,提高村庄燃气的使用率。至2035年,全县总体气化率达到80%以上。

构建多种方式、多种能源相结合的清洁低碳高效供热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新增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有条件地区发展再生水源热泵供热。规划布局南陵经济开发区供热厂,建设为产业服务的集中供热系统,有序推进生活供热系统的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4: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保障安全绿色的水系统


保障安全高效供水体系。加快供水厂站建设,完善供水管网系统,建设安全高效的供水体系,提高全县供水保障率。加快供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扩大供水管网辐射范围。至2035年,低山丘陵地区基本实现集中供水,平原圩区全部实现集中供水,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8%以内,城乡供水普及率达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城镇污水处理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相对集中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原则,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至203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和植被、土壤、水体的作用,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节,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结合芜湖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经验,综合考虑南陵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生态保护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范围、项目、技术路径和要求。合理确定南陵县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8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为65%以上。

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柏山渠抬水闸、叶家坝闸改建等大中型水闸工程,着力提高重点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保障重点区域水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建设柏山渠进水闸及柏山渠孤峰河倒虹吸除险加固和东、西干渠除险加固等灌区配套与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南陵县水系连通工程,象山水库新建工程,资福河、孤峰河综合治理工程,青弋江灌区、太丰联合灌区、下林都灌区、万水灌区改造工程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2 21:29 , Processed in 0.047270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