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水患、水利、水景(人水对话 古今迷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7: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31 编辑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人水对话  为水开道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变芜湖市防汛排涝形势,还将惠及宣城、马鞍山等下游皖江城市。”芜湖市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防洪标准为 20至40年一遇洪水,全长47.28公里、总投资29.11亿元,其中中央补助14.5亿元。按照设计方案,工程施工全部在芜湖市境内,涉及芜湖县、南陵县和弋江、三山、镜湖三区。分洪道从上潮河河口进入,沿上潮河进入白了滩,经三埠管汇入漳河,最终在漳河澛港大桥汇入长江。工程保护区内耕地总面积约 110万亩,人口超过100万人;规划搬迁人口12008人、生产安置人口5392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7: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省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
5月11日下午,由水电十三局承建的安徽省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开工仪式,在芜湖市漳河三埠管施工现场隆重举行。该工程为建国以来安徽省单体项目投资规模最大的重点水利工程,概算投资28.3亿元。水利部部长陈雷、安徽省省长李斌出席开工仪式并讲话。中国电建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晏志勇代表电建集团出席仪式。

安徽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陈树隆、副省长梁卫国,省政府秘书长韩先聪,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中国水电股份公司总经理孙洪水,中国水电十三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何占颂,副总经理刘晓辉及安徽省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芜湖、宣城、马鞍山三市负责同志等参加。中国水电十三局有限公司青弋江分洪道项目公司班子成员及员工60余人组成方队参加了开工庆典。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位于芜湖市境内,是长江下游支流青弋江、水阳江和漳河流域防洪治理总体布局中的重要骨干工程和长江重要支流治理的重点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可使青弋江上游大部分洪水直接排入长江,有效提高青弋江下游地区防洪能力,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水阳江中游地区的防洪条件,对于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7: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2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7: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2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7: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2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7: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25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9: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日报讯 青弋江分洪道施工河段将在汛前完工,该工程是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水系上的骨干工程,是芜湖市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三江的防洪能力,同时改善排涝、灌溉和航运条件。



  该工程于去年5月11日开工,已历时一年。据施工方介绍,南陵渡大桥至三埠管已施工河段完成90%以上工程量,穿堤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已全部完工,闸门已安装到位,现正在进行回填,河床、堤坡、堤顶亦在利用晴好天气争分夺秒赶工期。工程力争5月20日完工,做到当年施工当年受益,确保今年度汛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1: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33 编辑

芜湖滨江公园-----人水对话 同娱同乐
芜湖市滨江公园位于城市西部的长江沿岸,北起芜湖造船厂,南至鲁港大桥,全长9.5公里,宽度100—200米不等。秉承悠久的“青弋江文化”、“镜湖文化”,走向更加开放的“长江文化”。芜湖市滨江公园一带历史上曾有“吉祥寺”、“观澜亭”、“接官亭”、“码头寺”、“李鸿章故居”等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宅街坊,现存的古建筑中也有“中江塔”、“天主教堂”、“海关大楼”等,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芜湖滨江公园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2011年11月,国家水利部近日正式批准芜湖市滨江水利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1: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滨江公园有三大特色:一是进一步完善加固了城市防洪功能,2007年汛期前,防洪墙的改造就已全面完成;抵御了百年不遇的长江洪水。二是交通功能,2008年年初贯通的临江桥,沟通青弋江南北,打通了芜湖江边的南北通道;健康路的建设以及中江塔地下通道则形成了局部小循环,减轻了主要道路的交通压力;三是景观建设,组成了长达2公里的滨江风景区,集防洪、文化、景观、交通、商贸、休闲、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突显的新时期滨江景观的人居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21:23 编辑


芜湖市滨江公园追求高品味的设计,通过国际招标,由荷兰国丽塔建筑设计公司中标承担综合设计任务。滨江公园景观带设计吸收了武汉、上海沿江景观带的精华,突显欧式风格,引江入城、推城入江、再铸江魂作为建设理念,将固若金汤的防洪大堤不露痕迹的隐藏在如诗如画的景观之中,使防洪、景观交通、商务诸多功能有机结合,改善了城市人民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同时又保护、修复、整合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天主教堂、老海关、太古码头、中江塔等。目前开放的是芜湖滨江公园一期工程,从原芜湖一米厂到青弋江入口,包括旅游码头广场、海关公园、滨江特色商业走廊、吉和广场、中江塔公园在内的5大政府公建景观项目,组成了长达2公里的滨江风景区。
中江塔公园是公园一大景观,这里有栈桥、流水,更有芜湖市两座标志性的塔——中江塔和临江塔。中江塔历史悠久,夕阳下的古塔斜影早已深深烙进芜湖人的心里,临江塔是现代芜湖、年轻芜湖的象征,“鱼”形身姿同样屹立在青弋江岸边。两塔相映,标志着古老和现代的完美融合。
不远处的老海关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芜湖港口开放的见证。人们总爱在这里追寻已逝的历史,此处也成为户外写真拍摄的绝佳景点。作为旧中国40余座海关之一,芜湖老海关于1876年开始建立,1877年正式开关,专门征收轮船装运的进出口货物的税款,有英领事署总税务司管理关务,兼管港口、航政、代办邮政、气象等业务,还负责稽查鸦片走私。现在,这座大楼让100多年前通江达海的历史以夕阳建筑的方式永远驻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1: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到观看江景的最佳地点,吉和广场肯定位列其中,这里的通江视线全部是开放的。该区段以大型水景为主要特色,设置喷泉。壮观的主题音乐喷泉高达80多米,相当于20层楼那么高,喷泉中还有模拟火光,可谓“水火交融”。吉和广场正对着的芜湖天主教堂,也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江边的亲水平台,层层台阶高高低低,专门给游客亲近江水的机会。公园的木板大道也是一景,走在上面从高处看江,可将江景一览无余,而高高的防洪墙也掩藏在木板大道下。每天晚上,漫步在木板大道的夫妻、情侣们数不胜数。公园里还专门开辟了儿童乐园,虽然不大,但所有的游乐设施全是最新颖的进口设备。其中“登月火箭”为国内首次引进的一款游乐设施,同时还有沙池、摇摇椅供孩子们玩耍。
沿江风景区中,最吸引人的要数那一座座逼真精致的雕塑了,它们也是游客们拍照取景的首选。古老米市的繁华、勤劳的女子江边浣洗、饱经沧桑的渔民弯腰拉纤、张牙舞爪的螃蟹从江中横行上岸……这些雕塑都真实地反映了芜湖这座江边城市的风景。据悉,滨江公园从南到北共有16座雕塑。
此外,公园里绿草如茵、竹林茂密,还有桃树、枣树、枇杷等果树以及桂花、白玉兰、广玉兰等几十个树种,鸟语花香的环境,成为人们晨练和晚练的好去处,每天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在滨江公园,你可以凭栏眺望滚滚长江,以及江上艘艘巨轮,还可以回过头,看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栋栋高楼耸立江边,现代化都市气息扑面而来……
江景、园景、城景……在滨江公园都能尽收眼底。这里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相信一定能满足游客览长江、游芜湖的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2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档案馆又来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2: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远古走来的长江“精灵”


生活在长江中的特有鱼类,随着长江的演变而不断演化。她们的形态、生活、繁衍等特征习性深深地打上了长江天然的烙印。

     她们的特有性,构成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也正因为她们为长江所特有,才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当特别重视保护这些特有物种。

  长江从各拉丹东雪山冰川涓涓流出,汇纳700多条支流,沿途高山、峡谷、盆地、平原,地貌类型各异,气候差异显著,生境丰富多样。在每一种特殊的生境中,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物种。

  早在亿万年前,古长江就已经有许多鱼类栖息。在现长江水系的形成过程中,一些鱼类因不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绝灭。而大多数物种则顺应环境的变迁,不断变异演化,形成了今日长江中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其中有些鱼类,只适应长江特殊的生活环境,而仅在长江水系中可见,成为该水系或其中某一江段的特有鱼类。在她们身上,可以窥视长江历史的变迁。

  在长江的350种鱼类中,有140余种特有鱼类。在长江上游的260余种鱼类中,特有种竟有110余种。部分特有种类由于历史悠久,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研及经济意义,加之资源日渐枯竭,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代表种类有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2: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纪录上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其个体记录也更大。中华鲟的亲友尚有30种(含亚种),在我国分布的就有7种,而白鲟的亲戚仅有一种,还远在北美。目前,长江中白鲟的数量远小于中华鲟。从这些意义上讲,说白鲟是长江中最为珍稀的鱼类并不为过。

  白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白鲟科,白鲟属。白鲟科现生种类仅存2个种:一种是本文描述的、分布于长江的白鲟;另一种为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白鲟与长江中另外两种鲟鱼,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达氏鲟(A. dabryanus)隶属于不同的科。后两者属? 嗫疲?灞碛凶萘泄前澹??白鲟体表光滑无骨板,并有一个很长的吻,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白鲟科和鲟科鱼类均属鲟形目,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外形和身体结构上都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征。白鲟终生保留脊索,骨骼大多是软骨质。一般认为,鲟形鱼类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最早的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早侏罗纪化石。而近期我国科学家在甘肃考古时在晚二叠纪化石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软骨硬鳞鱼(Chondrosteus)――中华原始软骨硬鳞鱼化石。这一发现,将这一鱼类进化历史从中生代的早侏罗纪往前推到了古生代末。化石研究也表明,白鲟科鱼类历史较鲟科鱼类更为悠久,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中华鲟和达氏鲟相近种类的化石主要出现在白垩纪。

  古时,中国鲟鱼资源就非常丰富。对此,我国古代典籍中作了大量记载。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鲔发发,葭揭揭”,“鲔”均指鲟鱼,“发发”指鱼触网跳动的样子。在《尔雅?释鱼》篇列有鱼类23种,并有简单描述。晋朝郭璞在《释鱼》注解中描述“  ,大鱼,似  而鼻短,口在颌下,体有斜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宜都郡(宜昌下游),自京门(荆门)以上江中,通出    之鱼”。说明当时在三峡下游地区鲟鱼有  和  两类,资源量非常丰富。宋代邢  在《尔雅疏》中注"长鼻鱼也,重千斤”。这里的“鼻子”实际是指鱼类的吻部,  应该是白鲟。古人认为白鲟突出的吻部是鼻子,故白鲟又有象鼻鱼、象鱼的称谓;又以其形如剑,也称剑鱼。郭璞在《江赋》中描述到“鱼则江豚海一,叔鲔王……或鹿象鼻,或虎状龙颜”,其中的象鼻即指白鲟。渔谚中“千斤腊子万斤象”中的“象”也指的是白鲟。《巴县志》中记载“剑鱼,俗名象鱼,以其鼻长,故名,产大江中,即《说文》所谓  鱼也”。另外,郭璞在注解白  豚时说“[  ]体似  …喙小,锐而长”,也说明白  豚和白鲟在吻部较长这一特征上相似。《康熙字典》中注解“  ,音寻”,是鲟的古字。

  据史料记载,白鲟曾分布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年来仅见于长江水系。

  白鲟为多年生鱼类,是长江中大型鱼类之一。因其生性凶猛,生长迅速,极少受到其它种类的捕食,是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物种,往往寿命较长,个体也可以长得很大。根据实测,当年繁殖的幼鱼,至8月份平均体长已长至30厘米,平均体重达136克。雌性白鲟的生长速度比雄性的要快一些,10龄鱼雄性平均体长为180多? 迕祝?骄?重量为35克,而雌性平均体长为216厘米,平均体重为52克。白鲟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多有“重千斤”的个体描述。渔谚“千斤腊子万斤象”中,腊子指中华鲟,说明白鲟个体要比中华鲟还要大。近代中国动物学家秉志先生曾记录有一尾白鲟体长达7米左右,体重达700多公斤,是我国淡水鱼类中的最大个体记录,估计其寿命有数十年。

  鲟鱼类由于个体大,生长迅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渔业资源。在古代曾作为重要的祭祀用品,《礼记(月令》有“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此冬荐鱼也”,说的就是周天子用“鲔”作祭品,祈祷五谷丰登的事实。又《周礼(  人》有“春献王鲔”,说明在西周时就已经设立专门管理王室吃鱼的官员―“人”(  ,《五经文字》注:同  )。在《诗经》中有“  鲔发发”,描述捕捞鲟鱼的场景。至明清时代,沿江的渔业机构已经非常完备。在近代,鲟鱼类也是重要的渔获物,20世纪60年代以前,长江上、中、下游以中华鲟为主的捕鲟业都比较兴旺。但是,进入70年代后,长江渔业资源特别是中华鲟和白鲟等大型鱼类的产量急剧衰减。至80年代,长江的三类鲟鱼都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自1983年开始,国家禁止了对长江鲟鱼类的商业捕捞,并于1988年将白鲟、中华鲟和达氏鲟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鲟保护级别被列为极危种(CR)。

  白鲟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四川省屏山县至泸州市江段为其主要的产卵场所。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洄游的习性。幼鱼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区索饵肥育。白鲟春季繁殖,产卵季节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古人也曾观察到鲟鱼的洄游性。《本草纲目》记载“(  鱼)其出也,三月逆水而生”。明朝杨慎《异鱼图赞》中记载“  鳇逆流,不过锁江(宜宾),滩崩秭归,又隔巫阳,鱼官空设,玉板不尝”,告诉我们鲟鱼(主要指中华鲟)在长江中洄游最上可溯游到宜宾一带,并且在秭归发生滩崩(明朝历史上秭归江段发生过滩崩,并且阻隔长江长达38年)时,鲟鱼均被拦在中下游江段,上游尽管有司职吃鱼的官员,但还是吃不到玉板(鲟鱼的俗称)。说明这次地质事件引起的阻隔使下游的种群不能洄游到上游,但是没有造成物种绝灭性的影响,推测当时中华鲟可以在秭归下游江段自然繁殖,但关于白鲟没有确切的记载。

  1981年葛洲坝工程截流后,白鲟群体被分隔为坝? 稀⑾铝礁鲋秩骸T诎酉陆?危?莩そ???研究所调查, 1981至1993年共误捕白鲟157尾,绝大多数性腺发育正常,部分个体性腺已发育至IV期(即成熟期)。在坝下也发现有白鲟幼鱼个体,但是未曾获得白鲟在该坝下江段能够自然繁殖的直接证据。1986年以后,在宜昌至长江口的长江中、下游江段,白鲟幼鱼急剧减少,近年来未有发现。在坝上江段,1981年至上世纪末,宜昌以上江段几乎历年都有捕捞白鲟的记录,但90年代后明显减少。说明白鲟种群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资源量急剧下降。

  2002年12月11日,在长江南京下关水域误捕一尾体长330厘米,体重117千克的雌性个体。这是自1993年后中下游发现的唯一的一尾,可惜于2003年1月10日死亡,仅存活29天。2003年1月24日,在四川南溪县福溪口江段又误捕一尾雌性个体,体长353厘米,估计体重约150千克,经抢救后放归长江,并实施了电子跟踪,证明其已经恢复体能,可惜由于时机问题和条件限制,“目标”最后消失。

  从上述记录可知,目前白鲟资源已经极度濒危,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白鲟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其中白鲟的保护是保护区实施最为迫切的工作。由于白鲟自然资源已经极度濒危,依靠其自然种群复壮已几乎不可能,而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不仅可以对自然种群进行增殖,而且还可以据此建立较为完备的白鲟人工群体,从而将该物种保存下来。保护区江段环境多样,具备滩潭池渊等多种形态,历史上也是白鲟分布和繁殖区域,加上三峡水库形成后,拥有较大水面,水库内鱼类资源将较为丰富,可以为白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如能在人工繁殖的基础上实施规模人工放流,保护白鲟物种仍有希望。鲟鱼类特别是鲟科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已经进行了近一个世纪,许多种类已经完成了全人工繁殖,与白鲟亲缘关系最近的美国匙吻鲟也完成了全人工繁殖。然而,由于白鲟特殊的习性,特别是其应急反应强烈,给驯养、繁殖带来了困难,目前尚没有养殖存活个体。

  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科研规划,中国三峡总公司于2005年立项资助开展“白鲟生活史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探索在长江上游搜寻白鲟个体并进行人工驯养和人工繁殖的可能。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已建立了珍稀鱼类救护快速反应系统网络,开展了探测和重要栖息地调查,为白鲟个体救护、运输和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相关驯养、人工繁殖技术还? τ谔剿鹘锥危?斯し敝郴剐枰?杓?一些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有专家认为,克隆技术也许是该物种保存的途径之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2: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氏鲟




达氏鲟是中华鲟的近缘种,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体形较小。历史记载中有“  鲔”、“叔鲔”等称谓。是一种淡水定居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目前在长江上游还有一定种群。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人工繁殖研究,至90年代末获得成功,目前已具备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的基本条件。

  达氏鲟与中华鲟同属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与中华鲟同属白垩纪时代的古老鱼类,又名长江鲟、沙腊子、小腊子。达氏鲟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体形较小。晋朝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有“  身似龙,锐头,口在颌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纵广四五尺,大者千余斤。”以及“鲔鱼,形似  而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颌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益州人谓之  鲔。”推测  指中华鲟,鲔即指达氏鲟。《尔雅?释鱼》中记载“  ,  鲔也”,郭璞注解时说“鲔,  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  鲔”。从上述记载也可以看出,在唐以前古人就对白鲟(  )、中华鲟(  )和达氏鲟(鲔)种类特征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华鲟和达氏鲟的体形结构比较相似,渔民主要从大小区别它们,故又将中华鲟叫“大腊子”,达氏鲟叫“沙腊子”。“腊子”则可能是从“  子”讹音而来。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江之中下层,尤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含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的河湾中,也生活于大湖泊中,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达氏鲟每年在3至4月产卵,产卵场主要在重庆至金沙江中下游。卵为粘性卵,黏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据研究,达氏鲟达到性成熟一般雄性4至7龄、雌性5至8龄达性成熟,此时体长0.8至1.0米,体重5至10千克。达氏鲟怀卵量较大,8千克左右的雌性怀卵量可达4至13万粒。

  达氏鲟与中华鲟都曾是长江重要的渔业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长江上游的宜宾至万县等江段达氏鲟都有一定的资源量,当时宜宾地区渔获物中达氏鲟产量占总量的3%至5%,合江江段渔获物中达氏鲟占4%至10%。1972至1975年,四川省水产资源调查组在长江上游江段进行达氏鲟资源调查,估计全川江江段达氏鲟的年捕? 塘吭?000千克。但通过对采集到的120尾达氏鲟标本的年龄组成分析后发现,其中1龄鱼(包括1+龄)的个体数约占总数的79%,2至3龄鱼约占13%,4至8龄的成鱼仅占8%,尤其是6至8龄鱼个体更少。此结果反映长江上游达氏鲟种群已经严重低龄化,其高龄鱼,特别是性成熟的个体数量急剧减少,能够繁殖、产生补充群体的个体极为有限。80年代以后,长江上游达氏鲟的捕捞量逐渐减少。1981至1993年的13年里,宜宾至合江江段达氏鲟总捕捞量约344尾,平均每年26.5尾。1995年以后资源锐减,可查的记录有合江江段1995年1尾,1996年2尾。1999年4月误捕1尾,体长105.4毫米,体重5.5千克,经抢救后放流。在木洞江段,1997年采集到1尾,2001年误捕2尾。泸州渔民在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误捕达氏鲟126尾,全为不足0.5公斤的幼鱼。从2001年起,泸州境内的长江水域再未发现鲟鱼踪迹。

  达氏鲟的生活习性不同于白鲟和中华鲟,其主要种群栖息在长江上游,在长江中游江段只是偶尔采集到。20世纪70年代湖北水产资源调查组的调查表明,在每年的8至9月在宜昌江段仅能采集到几尾达氏鲟的幼鱼。这些幼鱼是在长江上游繁殖,顺水漂流下来的。因此,在葛洲坝工程论证时,认为葛洲坝水利工程对其资源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决定不列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救鱼对象。在葛洲坝截流初期,在坝下宜昌江段,也还能捕到一些达氏鲟的幼鱼。自1982年以来,在坝下宜昌江段共捕获10尾达氏鲟。

  达氏鲟的主要产卵场和栖息地已经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从重庆江津到宜宾的387公里干流江段和赤水河完整的支流,预计达氏鲟能在保护区内完成其生活史。但由于资源量已经较少,需要采取人工增殖等措施促进恢复其种群数量。为了研究保护和采取有效措施增殖上游江段达氏鲟资源,许多科研单位和水产部门开展了达氏鲟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196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宜宾江段开展达氏鲟的人工繁殖研究,共捕获达氏鲟12尾,但由于没有获得性成熟较好的个体,人工繁殖未能获得成功,但获取了相关的生理和生态学资料。1976年重庆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长江上游采取江边栓养的方式首次获得催产成功,1978年人工繁殖再次获得成功。此后的10年里进一步对达氏鲟的驯化养殖和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培育出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鲟,繁育出大量的仔、幼鲟。1982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在葛洲坝下宜昌江段收集达氏鲟成熟亲鱼,初步建立起达氏鲟的人工繁殖群体。1998年人工繁殖首获成功。目前已具备了开展规模化人  工繁殖放流的基本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04:02 , Processed in 0.06181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