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4 22: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纪录上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其个体记录也更大。中华鲟的亲友尚有30种(含亚种),在我国分布的就有7种,而白鲟的亲戚仅有一种,还远在北美。目前,长江中白鲟的数量远小于中华鲟。从这些意义上讲,说白鲟是长江中最为珍稀的鱼类并不为过。
白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白鲟科,白鲟属。白鲟科现生种类仅存2个种:一种是本文描述的、分布于长江的白鲟;另一种为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白鲟与长江中另外两种鲟鱼,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达氏鲟(A. dabryanus)隶属于不同的科。后两者属? 嗫疲?灞碛凶萘泄前澹??白鲟体表光滑无骨板,并有一个很长的吻,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白鲟科和鲟科鱼类均属鲟形目,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外形和身体结构上都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征。白鲟终生保留脊索,骨骼大多是软骨质。一般认为,鲟形鱼类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最早的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早侏罗纪化石。而近期我国科学家在甘肃考古时在晚二叠纪化石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软骨硬鳞鱼(Chondrosteus)――中华原始软骨硬鳞鱼化石。这一发现,将这一鱼类进化历史从中生代的早侏罗纪往前推到了古生代末。化石研究也表明,白鲟科鱼类历史较鲟科鱼类更为悠久,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中华鲟和达氏鲟相近种类的化石主要出现在白垩纪。
古时,中国鲟鱼资源就非常丰富。对此,我国古代典籍中作了大量记载。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鲔发发,葭揭揭”,“鲔”均指鲟鱼,“发发”指鱼触网跳动的样子。在《尔雅?释鱼》篇列有鱼类23种,并有简单描述。晋朝郭璞在《释鱼》注解中描述“ ,大鱼,似 而鼻短,口在颌下,体有斜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宜都郡(宜昌下游),自京门(荆门)以上江中,通出 之鱼”。说明当时在三峡下游地区鲟鱼有 和 两类,资源量非常丰富。宋代邢 在《尔雅疏》中注"长鼻鱼也,重千斤”。这里的“鼻子”实际是指鱼类的吻部, 应该是白鲟。古人认为白鲟突出的吻部是鼻子,故白鲟又有象鼻鱼、象鱼的称谓;又以其形如剑,也称剑鱼。郭璞在《江赋》中描述到“鱼则江豚海一,叔鲔王……或鹿象鼻,或虎状龙颜”,其中的象鼻即指白鲟。渔谚中“千斤腊子万斤象”中的“象”也指的是白鲟。《巴县志》中记载“剑鱼,俗名象鱼,以其鼻长,故名,产大江中,即《说文》所谓 鱼也”。另外,郭璞在注解白 豚时说“[ ]体似 …喙小,锐而长”,也说明白 豚和白鲟在吻部较长这一特征上相似。《康熙字典》中注解“ ,音寻”,是鲟的古字。
据史料记载,白鲟曾分布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年来仅见于长江水系。
白鲟为多年生鱼类,是长江中大型鱼类之一。因其生性凶猛,生长迅速,极少受到其它种类的捕食,是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物种,往往寿命较长,个体也可以长得很大。根据实测,当年繁殖的幼鱼,至8月份平均体长已长至30厘米,平均体重达136克。雌性白鲟的生长速度比雄性的要快一些,10龄鱼雄性平均体长为180多? 迕祝?骄?重量为35克,而雌性平均体长为216厘米,平均体重为52克。白鲟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多有“重千斤”的个体描述。渔谚“千斤腊子万斤象”中,腊子指中华鲟,说明白鲟个体要比中华鲟还要大。近代中国动物学家秉志先生曾记录有一尾白鲟体长达7米左右,体重达700多公斤,是我国淡水鱼类中的最大个体记录,估计其寿命有数十年。
鲟鱼类由于个体大,生长迅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渔业资源。在古代曾作为重要的祭祀用品,《礼记(月令》有“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此冬荐鱼也”,说的就是周天子用“鲔”作祭品,祈祷五谷丰登的事实。又《周礼( 人》有“春献王鲔”,说明在西周时就已经设立专门管理王室吃鱼的官员―“人”( ,《五经文字》注:同 )。在《诗经》中有“ 鲔发发”,描述捕捞鲟鱼的场景。至明清时代,沿江的渔业机构已经非常完备。在近代,鲟鱼类也是重要的渔获物,20世纪60年代以前,长江上、中、下游以中华鲟为主的捕鲟业都比较兴旺。但是,进入70年代后,长江渔业资源特别是中华鲟和白鲟等大型鱼类的产量急剧衰减。至80年代,长江的三类鲟鱼都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自1983年开始,国家禁止了对长江鲟鱼类的商业捕捞,并于1988年将白鲟、中华鲟和达氏鲟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鲟保护级别被列为极危种(CR)。
白鲟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四川省屏山县至泸州市江段为其主要的产卵场所。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洄游的习性。幼鱼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区索饵肥育。白鲟春季繁殖,产卵季节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古人也曾观察到鲟鱼的洄游性。《本草纲目》记载“( 鱼)其出也,三月逆水而生”。明朝杨慎《异鱼图赞》中记载“ 鳇逆流,不过锁江(宜宾),滩崩秭归,又隔巫阳,鱼官空设,玉板不尝”,告诉我们鲟鱼(主要指中华鲟)在长江中洄游最上可溯游到宜宾一带,并且在秭归发生滩崩(明朝历史上秭归江段发生过滩崩,并且阻隔长江长达38年)时,鲟鱼均被拦在中下游江段,上游尽管有司职吃鱼的官员,但还是吃不到玉板(鲟鱼的俗称)。说明这次地质事件引起的阻隔使下游的种群不能洄游到上游,但是没有造成物种绝灭性的影响,推测当时中华鲟可以在秭归下游江段自然繁殖,但关于白鲟没有确切的记载。
1981年葛洲坝工程截流后,白鲟群体被分隔为坝? 稀⑾铝礁鲋秩骸T诎酉陆?危?莩そ???研究所调查, 1981至1993年共误捕白鲟157尾,绝大多数性腺发育正常,部分个体性腺已发育至IV期(即成熟期)。在坝下也发现有白鲟幼鱼个体,但是未曾获得白鲟在该坝下江段能够自然繁殖的直接证据。1986年以后,在宜昌至长江口的长江中、下游江段,白鲟幼鱼急剧减少,近年来未有发现。在坝上江段,1981年至上世纪末,宜昌以上江段几乎历年都有捕捞白鲟的记录,但90年代后明显减少。说明白鲟种群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资源量急剧下降。
2002年12月11日,在长江南京下关水域误捕一尾体长330厘米,体重117千克的雌性个体。这是自1993年后中下游发现的唯一的一尾,可惜于2003年1月10日死亡,仅存活29天。2003年1月24日,在四川南溪县福溪口江段又误捕一尾雌性个体,体长353厘米,估计体重约150千克,经抢救后放归长江,并实施了电子跟踪,证明其已经恢复体能,可惜由于时机问题和条件限制,“目标”最后消失。
从上述记录可知,目前白鲟资源已经极度濒危,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白鲟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其中白鲟的保护是保护区实施最为迫切的工作。由于白鲟自然资源已经极度濒危,依靠其自然种群复壮已几乎不可能,而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不仅可以对自然种群进行增殖,而且还可以据此建立较为完备的白鲟人工群体,从而将该物种保存下来。保护区江段环境多样,具备滩潭池渊等多种形态,历史上也是白鲟分布和繁殖区域,加上三峡水库形成后,拥有较大水面,水库内鱼类资源将较为丰富,可以为白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如能在人工繁殖的基础上实施规模人工放流,保护白鲟物种仍有希望。鲟鱼类特别是鲟科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已经进行了近一个世纪,许多种类已经完成了全人工繁殖,与白鲟亲缘关系最近的美国匙吻鲟也完成了全人工繁殖。然而,由于白鲟特殊的习性,特别是其应急反应强烈,给驯养、繁殖带来了困难,目前尚没有养殖存活个体。
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科研规划,中国三峡总公司于2005年立项资助开展“白鲟生活史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探索在长江上游搜寻白鲟个体并进行人工驯养和人工繁殖的可能。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已建立了珍稀鱼类救护快速反应系统网络,开展了探测和重要栖息地调查,为白鲟个体救护、运输和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相关驯养、人工繁殖技术还? τ谔剿鹘锥危?斯し敝郴剐枰?杓?一些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有专家认为,克隆技术也许是该物种保存的途径之一。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