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6 2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顶哥 于 2018-1-17 13:36 编辑
武汉CBD,看见未来的智慧城市
2017年11月,武汉CBD最核心的金融总部区格局基本形成,首发之作泛海时代中心面世。泛海时代中心总建筑面积39万方,拥有4栋主体建筑——1号写字楼、2号写字楼、3号中国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大楼、4号中国移动湖北省分公司大楼,合围而成写字楼集群。与此同时,武汉中央商务区首个整售定制项目——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大楼也正式交付。
至此,由泛海控股在武汉中央商务区投资建设的百米以上高楼已达97栋,逾1500余家企业进驻武汉CBD,已容纳就业人数超过2万人,商务区总部集群和产业规模效应更加凸显。而武汉中心大厦、武汉世贸中心大厦、泛海国际中心等商务楼宇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中,武汉CBD核心区超高层地标群即将崛起。
历史 [ 从机场到CBD,“老城新生”下的武汉之变 ]
武汉CBD所勾勒的城市地图——北接发展大道,南临建设大道,东至青年路,西至二环线,横跨城市的一环线与二环线之间,总面积7.41平方公里。该地区处于城市快速干道、轨道交通及机场高速路的交会点,作为进入武汉市区的门户和连接武汉城市各功能的中心枢纽,其区位优势显而易见。
从历史到今天,该地区都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交通优势。曾经作为“王家墩机场”(始建于1935年),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从这里出发,与日军进行了第一次交战。上世纪90年代,王家墩机场搬迁。2005年,武汉阳逻新机场建成。2006年底,原王家墩机场起降最后一架飞机,从此它的时代使命发生了转变。
武汉CBD在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城市中心在此酝酿着革新。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的设想以及武汉中央商务区总体规划,武汉CBD将重点设置博览、金融、贸易、商业服务等机构,形成中心商务区、范湖启动区、综合商业区及生活居住区等四大功能区,2020年预计常住人口达18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未来的武汉CBD,将使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经济功能核心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它将成为展示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国际形象的新窗口。
与全国各大城市的CBD发展相比,武汉都具有极大的“后劲”,位于全国中心位置的交通优势凸显。根据中国社科院2017年9月发布的《中国商务中心区(CBD)发展报告》,全国各城市CBD区域内经济基本上保持了6%以上的增速,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与优化。其中,2015年武汉CBD的GDP总量达925.82亿元,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深圳福田CBD、广州天河CBD和北京CBD(上海陆家嘴CBD没有参与此次评选)。武汉CBD的面积占武汉全市总面积的0.9‰,贡献了全市全年GDP10955.59亿元的8.5%,由此可见,武汉CBD作为城市的增长引擎,未来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未来 [ 一幅新的城市图景:武汉CBD的创新之路 ]
武汉CBD自有规划以来,一直在创新,试图展现他的未来。且看今日图景——
30秒,可乘电梯直达438米高的“武汉中心”大厦之顶,登临江城最高点,在360度观景台俯瞰城市,纵观两江四岸。
30米,可深入26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的距离,在建的华中最大“地下城市”,仿佛瞬间挪移至香港的中环。
30分钟,可从这里出发,到达中心城区的任一地点,或是转乘飞机、高铁,即刻出境。
“三大维度”正在此交会。如今,12公顷的山体公园、约750亩水体公园、260万方城市最大地下综合体、高架+隧道+地下环廊的立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5线10站、5座世界级五星级酒店……武汉CBD的雏形已经“显山露水”。作为“立足华中、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华中现代服务业中心,在规划、空间、产业、生态等多方面,都探索着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武汉CBD包括四大功能区——启动区、商务核心区、综合商务区、生活居住区,产业融合,均衡发展。其中,商务建筑主要集中布置在约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商务建筑面积比例约占CBD总量的60%,以保证商务区的核心区产业功能和体量。“国内外多数CBD不会超过这个配比,大了市场需求不足,小了承载力不够”,有关人士介绍说,武汉CBD核心区外将引来18万城市居民安居,让这里真正“活”起来。
泛海所打造的武汉CBD核心区,还将立起十余栋百米以上高楼——星级酒店、公寓、办公楼,园林都“搬上楼”,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在地下则挖出4层立体空间,设有商业、停车场、地铁、地下交通环廊、地下综合管廊,庞大的设计体量与建筑规模,堪称武汉无以复制的“城中之城”。在开发建设中,以“节能减排、重复利用、循环再生”为原则,探索性地采用国际先进的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原机场跑道约10万方混凝土得以再生利用,被广泛应用于武汉CBD规划道路及临时道路工程的基层铺设以及人行步道砖的制造。
在环境布局和文化营造上,依照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理念,泛海着力打造武汉CBD核心区“山南水北”的城市经典景观。武汉CBD核心区景观轴全长845米,将北面王家墩山体公园和南面梦泽湖水体公园进行连接,在兼顾地铁换乘交通之便同时可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泛海在建筑与规划上做了许多功课。比如武汉中心大厦,是一栋“会呼吸”的超高层建筑,双层幕墙通风透光、太阳能电板提供热水、智能风机自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刚刚荣获湖北省建筑优质工程(楚天杯)殊荣的泛海国际中心项目,也采用了全热回收、雨水收集、BIM技术等国际领先的新技术及理念。不仅如此,武汉CBD的梦泽湖和雨水花园蓄水系统,可以增强区域的雨洪调蓄功能,缓解武汉梅雨季内涝压力,同时有效收集雨水、循环利用。正是坚持这类探索和创新,泛海用发展的眼光,构建了城市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武汉CBD也因此成为国内首个通过规划环评的CBD。
交通 [ 三维立体交通体系,融入城市路网 ]
王家墩机场的迁出,给城市肌理留出了空白。针对这种空白的对策与传统意义上的新城规划是不同的,所谓新城往往是建成区域的延伸或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王家墩机场的情况则是周围城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度较高的围合,之后如何通过路网的设计来填补这块被已有城市肌理围起来的7.41平方公里的空白,便成为了该区域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武汉CBD功能定位及环境特征,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和四大功能分区”的布局结构。路网体系总共规划城市主次干道共38条,其中18条道路与周边现有道路相接,理顺了城市交通的格局,融入城市路网。
武汉CBD的路网系统为“三环、双十字”,其中与外部衔接的交通“十字”由南北向汉江大道和东西向黄海路组成,内部微循环交通“十字”则由横向的淮海路和纵向的云飞路组成。汉江大道CBD段采取南北全线高架方式,北接常青路范湖,南接建设大道宝丰一路;黄海路采取东西地下隧道形式穿越核心区,东接建设大道青年路,西接汉西三路南泥湾大道;另在重要道口共设置7处立交桥,构成了庞大而有序的地上、地面、地下三维交通体系。经规划后,该区域内路网密度增加约100%,接近日本、欧洲等国际大城市的路网标准,成为武汉市道路网密度最高的区域。
通常,一座城市的CBD交通流量巨大,故交通供需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CBD功能的发挥,轨道交通是解决CBD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满足未来CBD商务功能的密集型交通疏散的需要,武汉CBD区域内共规划设置5条地铁线路、10个地铁站点,其中轨道3、7、10号线均穿越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按照500米的有效步行距离和服务半径,实现CBD区域的地铁全覆盖,未来这里将成为武汉地铁线路、站点最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
目前,地铁2、3号线已开通。据有关人士介绍,“武汉CBD内,百米左右可见一条小支路(即微循环路),绿道系统规划总长度约为6.32公里。绿道建设主要结合主干道绿化带,将区域内大型公园的绿道系统进行串联成网,为武汉CBD打造良好的慢行系统。”未来,武汉CBD最中心区域将没有机动车在路面上行驶,将真正实现核心区人车分离的规划理念。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