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水患、水利、水景(人水对话 古今迷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2: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胭脂鱼




长江胭脂鱼是胭脂鱼科60余种中唯一分布于亚洲的种类。成鱼艳丽,幼鱼体形似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由于随不同生长阶段其体形体色变异很大,渔谚称“黄排大了不像样”,也曾被鱼类学家误以为是不同的种类。在长江上、中、下游都有分布,但产卵场主要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等。

  胭脂鱼属亚口鱼科胭脂鱼属,俗称火烧鳊、黄排。全世界的胭脂鱼类约13属65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一种。胭脂鱼体色多变,雌雄成体以及幼鱼的不同阶段,体色均不同。性成熟的胭脂鱼,繁殖季节有明显的婚姻色,体色艳丽,呈红色,身体两侧各具有一条猩红色纵纹,雄鱼尤为明显,好似涂抹胭脂一般;而幼鱼阶段,体色呈桃红或墨绿,身体两侧各具斜向三条黑褐色斑纹,与成鱼有很大差异。因此,有鱼谚讲“黄排大了不像样”。屈原在《九歌》曾吟到“乘白鼋兮逐文鱼”。《山海经?中山经》亦记载“荆山之首……多丹粟,多文鱼。”郭璞在《尔雅?释鱼》注“文鱼”曰:“有斑彩也”。推测“文鱼”可能指胭脂鱼。

  除体色外,胭脂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外部特征差别也较大,如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当其体长1.6至2.2厘米时,比值约为4.7;当其体长为12至28厘米时,比值约为2.5;当其体长为58至98厘米时,比值约为3.4。如此,胭脂鱼体型从小到大就经历了细长―宽高―细长的变化。所以,早期学者常将幼鱼和成鱼误定为不同的种和亚种。由于幼鱼背鳍宽大,形似帆船,被誉为“一帆风顺”,曾在观赏鱼市场上经久畅销。

  胭脂鱼也是一种大型鱼类,体重可达30至40千克。其性成熟晚,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个体,雄鱼为6龄,雌鱼为9龄。在砾石河滩产卵,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都分布有其产卵场。繁殖期在3至4月。在上游繁殖的仔、幼鱼,大量地漂流到中下游,待成熟后,便溯游到上游繁殖。

  胭脂鱼曾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据四川省宜宾市渔业社1958年的统计,胭脂鱼在岷江曾占渔获总量的13%以上;60 年代在宜宾扁窗子库区,胭脂鱼的渔获量还占13%;70年代中期已降至2%。从目前记录的误捕量、出现频度和分布情况看,胭脂鱼在长江已处濒危状态。

  1986年4月8日,在葛洲坝下游的二  江泄洪闸首次捕到1尾正在产卵的胭脂鱼雌鱼,其流出的卵粒约3000粒左右,剩余游离的卵粒约200粒。解剖观察,判断此胭脂鱼在4月7日晚至8日晨已开始自然产卵。以后连续多年在坝下至庙嘴江段、胭脂坝至虎牙滩江段、云池江段以及白洋至枝城江段,均能捕获到一定数量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以及正处于流卵或流精状态的个体。由此,可以判断胭脂鱼在坝下的宜昌江段能够发育成熟,并在葛洲坝枢纽下游宜昌江段建立了新的产卵场,其繁殖季节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但从每年误捕的繁殖群体数量看,宜昌产卵场的繁殖规模很小。因此,长江胭脂鱼资源规模的保持仍需依靠长江上游的繁殖群体。目前,胭脂鱼产卵场主要在长江上游合江至宜宾以及部分岷江江段。随着三峡库区水位的升高,水面的开阔和水流的减缓,胭脂鱼所喜食的寡毛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数量会明显增加。这些都可能为胭脂鱼成幼鱼生存提供众多较为适宜的环境,有利于胭脂鱼资源恢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87年春季在万县和宜昌两地获得胭脂鱼人工繁殖成功,培育出大量胭脂鱼幼鱼向长江放流。1988年,水利部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现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在葛洲坝下收集胭脂鱼亲鱼,成功实施人工催产和人工培育鱼苗,并在1989年进行了人工放流。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和幼鱼培育技术日趋完善,已经实现了胭脂鱼全人工繁殖,每年可向长江上游和葛洲坝下游的宜昌江段放流大量的幼鱼。如重庆市万州繁育场每年繁育苗种达100余万,该场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鱼原种场基地。

  除上述三种珍稀鱼类外,长江中其它一些特有鱼类也处于渐危或濒危状态。2004年,在农业部通过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中,保护区实施放流的种类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白鲟(一级)、达氏鲟(一级)、胭脂鱼(二级);特有鱼类厚颌鲂、黑尾近红  、岩原鲤、长薄鳅;重要经济鱼类圆口铜鱼、中华倒刺  共9种。除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外,其它几种特有鱼类的保护也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分别介绍如下:

  长江中上层鱼类,个体不大,常见者体长150至300毫米。产粘沉性卵,繁殖期间对水文条件要求不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承担“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相关工作以来,就其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种群数量及变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于2001年成功实现黑尾近红  的人工繁殖。2005年,通过对培养的子一代个体进行人工催产,成功获得黑尾近红  的子二代。基本? 弑冈鲋撤帕魈跫?。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个体较大、经济价值很高的种类。四川渔谚“一鳊二岩三青波”,说的是最好吃的三种有鳞鱼类。其中,“鳊”就是指厚颌鲂。厚颌鲂俗名“乌鳊”,它头小、体高、肉肥、味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具有明显流水的环境中产粘性卵。自1996年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相关工作以来,就厚颌鲂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种群数量及变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于2003年成功实现厚颌鲂的人工繁殖。2006年,通过对培养的子一代个体进行人工催产,成功获得厚颌鲂子二代仔鱼约6万尾。厚颌鲂是继黑尾近红  之后完成全人工繁殖的第二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基本具备增殖放流条件。

  多在石底急滩上产粘性卵,亲鱼有短距离洄游习性。岩原鲤种群数量较少,亲本获得较为困难。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曾于2003年借三峡水库蓄水的契机,捕捉到一批亲鱼,并繁殖出3万尾岩原鲤仔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利用小规格鱼种,经过数年培育,于2006年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该人工繁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人工环境下,岩原鲤性腺可以发育成熟,基本具备增殖放流的条件。

  长薄鳅是典型的长距离洄游、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受精卵发育至仔鱼平游需84小时,必需有长距离流程才能完成其胚胎和仔鱼发育。1998至1999年,水利部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现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联合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首次对其亲鱼成功实施人工催产。2006年,再次成功催产、孵化了三批长薄鳅鱼苗。从此,基本掌握了长薄鳅亲鱼收集驯养、催产亲鱼的选择、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和苗种培育等系列技术。预期通过扩大规模及培育技术的完善,可在两到三年内达到放流需要。

  圆口铜鱼是典型的长距离洄游、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繁殖时的水文条件相对较为苛刻。“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监测表明,其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宜宾以上,上至金沙江云南朵美一带,通常水流湍急,流态极其复杂。被阻隔在葛洲坝下的个体,9龄仍未达到性成熟。目前在金沙江中下游及长江上游尚有一定资源量,但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三峡总公司已立项开展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预期在5年内突破其人工繁殖。

  中华倒刺  为重要的经济鱼类,其产卵场分布在长江支流或其上游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场底质为砾石或泥沙,? ?弱粘性漂流性卵。产卵水文条件要求不高,目前已有较多成功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以及商品鱼养殖技术。该鱼已经作为一种商品鱼进行生产。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以保证种质资源的优良与稳定。

  长江特有鱼类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长江是她们的家园,她们在长江中的生活历史远长于人类,在人类的文明宝库中也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她们的特有性,构成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也正因为她们为长江所特有,才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当特别重视保护这些特有物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3: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水为师:嘉惠过去 烛照未来
  
文/陈陆 编辑/于翔汉


   老子的老师常枞即将离开人世,老子侍立身旁,聆听老师的临终教诲。常枞问老子:“你看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回答“牙齿刚强,舌头软弱”。常枞无语,缓缓张开嘴巴,让老子观察。只见牙齿全部掉光,然而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常枞说:“这就是以弱胜强。”老子问道:“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回答:“以水为师。”
    老子在老师生命之歌的终止符中,顿悟了人生的生存哲学。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纵观历史,岂止是老子,中华民族的先哲们都从水的认知中获益匪浅。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期望彻底摆脱对有限现实的依托,实现遨游于无限的自由天地之中的逍遥游。
    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鼓励弟子们效法流水,不舍昼夜,自强不息。
    无论是孔子的“入世”,还是庄子的“弃世”,或者是老子的“出世”,都由水而发,受水的启迪,在观察水的态势中,获得灵感,获得思想,获得哲学,感悟人生的哲理。
   “以水为师”,不仅蕴涵在先哲们的思辩之中,也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认知的方方面面,也表现在治水的实践之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尽最大可能维系着人水和谐。在水与人的互相依存中,推动旧文明向新文明的飞跃;在水与人的彼此互动中,彰显“以水为师”的传统与创新的魅力。
   “以水为师”,在“堵”与“疏”的治水理念实践中,大禹尊重水规律的辩证思维获得成功,使远古的原始部落大步迈向封建文明时期。
   “以水为师”,自远古开始持续数千年,利用洪水淤沙压卤肥田,即“拦水漫田,膏沃压卤”,奠定了中国持久农业的自然基础。
   “以水为师”,都江堰“因势利导”“不与水敌”的水利工程设计,以及岁修的六字诀“深淘滩,低做堰”和治水八字格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将水灾频仍的成都平原,造就成几千年来惠泽蜀人的“天府之国”。
   “以水为师”,在治水与攻沙的实践中,古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成功治理了黄河……
    今日“以水为师”的古老智慧在21世纪完成了一次哲学现身,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三峡工程的“蓄清排浑”,无不成功协调了水沙关系,传承和创新了水文化的新内涵。
   “以水为师”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它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辩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
   “以水为师”,既惠嘉过去,也烛照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3: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濒危物种名册,又添鲥鱼
【来源:新华网】  
  “如今在长江流域,鲥鱼已难觅踪影,濒于灭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陈大庆日前在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如是说。

  昔日水中西施,如今难觅风采

  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珍稀名贵经济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这是清代诗人谢塘赞美鲥鱼的诗句。苏东坡、何景明、郑板桥等诗人也赋诗称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

  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陈大庆说,长江鲥鱼趋于灭绝主要表现为产量下降,不能形成鱼汛。

  据统计,1968年至1977年的十年间,长江鲥鱼年平均产量为49.2万公斤。从1984年开始,产量开始急剧下降,1986年仅为1.2万公斤。现在的长江基本上捕不到鲥鱼。

  另一方面,长江鲥鱼产卵群体连年呈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特点。群体平均年龄下降,资源呈明显衰退迹象。

  记者在芜湖、九江等地采访时,当地渔民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基本捕不到鲥鱼了,现年70多岁的芜湖渔民陈大爷说:“二十年前,我们一网下去能捕一二百斤鲥鱼,现在我已七八年没有捕到这种鱼了。”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计,江苏、安徽、上海每日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121.9万吨。

  陈大庆说:“这些含有各种有毒物质的废水排入江湖中,给长江鲥鱼的正常洄游、产卵、孵化、仔幼鱼的发育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长江鲥鱼种群衰退;加上捕捞强度过大,鲥鱼趋于灭绝。”

  长江水生生物,面临诸多杀手

  有关专家指出,长江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主要受水域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

  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计,2005年,长江沿岸年污水排放量已达280多亿吨,长江大部分水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环境被破坏。

  另据统计,长江流域分布着各类渔船2万多艘,专业捕捞渔民5万多人,另有兼业捕捞渔民20多万人。近三年,长江沿岸十省市每年查获违规捕捞船就达7560艘次。

  捕捞强度过大,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日益衰退,而电、毒、炸鱼等非法作业,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导致经济鱼类日趋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捕捞生产效益显著下降。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介绍说,水电工程建设、采砂作业等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各类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及环境,水生生物洄游通道被人为切断。

  记者了解到,沿江两岸一些火电站,没有将温排水冷却,就直接排入长江,造成江水温度升高,影响鱼类产卵,甚至造成幼鱼死亡。

  维护生物多样性,实行禁渔期制度

  长江流域是我国众多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拥有白鳍豚、中华鲟、白鲟、江豚、大鲵、胭脂鱼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中白鳍豚、白鲟、胭脂鱼等为长江特有鱼种。

  统计资料表明,长江流域现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有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水生植物214种。这些水生生物资源在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生生物学家警示:白鳍豚总数已不足百头,如再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它将在二十年之内彻底灭绝。

  长江刀鱼遍身银鳞,形如利剑,“恣看收网出银刀”,这是苏轼对刀鱼的比喻。长江刀鱼宛若剑术高超的侠士,在晴空里表演着神奇的剑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施炜纲说,1998年左右,首先是南京没有了渔汛,后来,镇江、扬州长江刀鱼产量也锐减。长江刀鱼人工繁殖还没成功,如果不珍惜,也许连种群都保不住。

  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中华鲟、白鲟、达氏鲟、扬子鳄、江豚、胭脂鱼、淞江鲈等,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农业部渔业局介绍,为养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渔业资源,促进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从2003年起在长江流域全面实行禁渔期制度。

  目前,长江流域的禁渔范围包括云南德钦县以下至长江河口的长江干流,以及汉江、岷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等一级通江支流和鄱阳湖区、洞庭湖区。这个制度实行四年来,有效地削减了捕捞强度,改善了鱼类生存环境。

  与此同时,为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恢复渔业资源,农业部及长江沿线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已累计向长江及主要湖泊投放各种水生动物原种苗种5亿尾左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不断下降的趋势。

  另外,我国正在编制实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规划》,将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江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摇篮之一。善待长江、珍惜长江、保护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8: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08:58 编辑

《万春圩图记》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江南大水,芜湖最大圩田秦家圩被毁,圩吏被废,八十余年无人管理。嘉佑六年,时任宁国县令沈括著《圩田五说》,力主修复圩田。十四万民夫历时八十余天垦荒筑堤,终将故田修复,始更名万春圩。
    沈括在《万春圩图记》记载:圩堤宽六丈,高一丈二尺,长八十四里。两边堤岸坡上植树万株桑树,圩中有田1270顷。每方圩田四周均修水沟,可行小船。四条水沟合龙,成为区。圩正中筑22里长通道,和圩堤会合。治理后的万春圩有蓄水、排水和抗灾的能力。南宋以后,圩田理论成为主要的农耕制度。
    万春圩的重生,为芜湖成为鱼米之乡,乃至后来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米市,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8: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09:26 编辑

古人筑圩图

图 宋代围田工程示意图
(选自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卷6)

圩田工程示意图
(选自(清)《授时通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8: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春圩青山河大堤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09:28 编辑



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界河青山河,在枯水期河床大部裸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9: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春圩田园风光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09:1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9: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辛渡口(照片上方为当涂县辖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9: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春圩是由北宋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其兄宁国县令沈披招宣城、宁国、南陵、当涂、芜湖、繁昌、广德、郎溪8个县、1.4万民工重修,是宋仁宗赵祯赐名的江南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历史名圩,如今的万春圩,良畴沃野,绿树成荫,阡陌如绣,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当年“井”字田块,“丰”字沟渠的地形地貌依稀可辨。
  随着我市“自主创新、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创业富民、统筹发展、东向发展”六大战略的实施,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清水河路以东南辛村一带的良田沃野,在“十二五”期间将被林立的厂房所取代,历史名圩万春圩的田园风光将不复存在。
      2005年初安徽省提出“东向发展”战略,融入长三角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7月,芜湖市《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chutai。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提出,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东扩南进”,东扩即向东跨过扁担河往万春圩区拓展,重点建设城东组团,这是芜湖市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城东的重点开发。
  
  目前的城东新区,市政务大楼已经建成;中江大道、赤铸山中路、鸠江北路、神山路等一批新建成道路宽阔平整;中央公园植被茂密、生机盎然;芜湖一中新校区和“方特梦幻王国”主体工程已封顶;安徽中加双语学校和城东新区医院已开工建设。展望未来,一个创新型现代化的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城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09: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09:29 编辑

应叫万春圩开发区
位于城东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规划范围西起芜马高速与芜宣高速、东至青山河,北起万春路、南到水阳江。)将成为我市后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它将与城北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和城南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芜湖集中区一起,成为芜湖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0: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芜当江堤
芜当江堤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和水阳江流域入江处。由芜当江堤及内河堤构成的芜当联圩保护区总面积383平方公里,人口约75万人,耕地面积26万亩,区内有芜湖市城北区、城东区及马鞍山市的当涂县,是芜湖市的重要防洪屏障。芜当江堤加固范围为:长江堤防自四褐山北至姑溪河铁路桥长21.74km;受江洪影响的清弋江河堤自永安桥至三里埂、青山河河堤自三里埂至魏家渡、姑溪河河堤自魏家渡至姑溪河铁路桥,总长42.41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东梁山试验工程 该工程位于芜湖市长江干流南岸,东梁山下游芜当江堤崩岸严重的河岸(图5),试验段全长850m。2002年3月开工,2003年1月完工(图6)。护岸工程亦采取平顺护岸形式,设计枯水位以下全为复合土工布软体排抛石压重护脚,水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内铺混凝土预制锁块护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繁昌江堤

芜铜铁路与繁昌江堤在桩号4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0: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繁昌江堤牛尾巴段抛石加固等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1: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41 编辑

无为大堤-----人与水斗  百年之迷



无为长江大堤位于长江下游北岸,自无为县西南绕而向东,上至土桥的果合兴,下至裕溪闸,全长125公里,为无为、和县、含山、庐江、舒城、肥东、肥西等七县,以及巢湖市、合肥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淮南铁路等交通干线的防洪屏障。

无为大堤历史悠久。无为、和县沿江一带,宋代筑圩垦殖,明代堤工渐多。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无为大堤形成雏形,是将沿江各圩联成四段,上起青岗寺16里,下至裕溪河雍家镇,长211里,形成了无为一线长堤的雏形,名“鼎修全坝”。但由于江岸崩坍,江道变迁往往长达20余里,于是退建江堤或改变堤线非常频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为大堤防洪能力很低,稍遇大汛,即溃堤成灾。1954年大堤安定街溃口,保护区的9个县、市全部受淹,受灾面积28.5万hm2,受灾人口500多万人,粮食减产63.2万t,人民财产损失极其惨重。大堤纵跨铜陵、黑沙洲和芜裕3个河段,河道长度为143.5km,河道平面形态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河势变化较大。大堤外滩一般宽200m~1000m,最宽达9km,局部堤段外滩在200m以内,近75%的堤段堤外筑有民堤,绝大多数堤段主要靠民堤挡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无为大堤进行了除险加固,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大堤进行了加固处理,截止1999年底,共完成土方填筑2276万m3、锥探灌浆120km、干砌块石11.9万m3、抛石92.7万m3、涵闸加固80座、防汛公路114.5km、通线路178.6km、房屋拆迁24.2万m2、征用护堤地109hm2,使大堤的防洪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

截至1999年底,大堤堤顶高程已超过设计洪水位1.5m~3m。大堤上游丘陵区10.1km堤段堤顶宽度6m,外坡1:3,内坡1:4;下游平原区堤防堤顶宽度5m~14m,外坡为1:2.5~1:4,部分堤段内坡设有顶宽3m~5m的压浸台,平台以上堤坡为1:2.5~1:3,平台以下为1:3~1:5。在总长度9.5km的3个重点堤段堤内回填宽30m~40m、厚1m~2m的压渗盖重,堤外回填宽50m~65m、厚1.5m~2m防渗铺盖。大堤所处河段河道护岸工程长度44.2km。大堤沿线建有各类穿堤建筑物44座。
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大堤经受了严重考验,没有决口,但出现大小险情数十处。根据1999年~2000年的地质勘探成果分析,大堤的抗渗稳定性仍显不足,岸坡冲刷破坏依然存在,沿线穿堤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大堤的防洪能力与保护区的防洪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了确保保护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按照堤防设计规范,仍需对堤顶高程不够的堤段进行加高培厚及基础防渗、堤身隐患处理和穿堤建筑物及其与堤身结合部位进一步进行加固。

如今的无为大堤象一道天然屏障,又象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北岸。军二路贯穿大堤土公祠至二坝段33公里,沿堤有凤凰颈大站、土公祠、蛟矶庙、铁路通道等建筑和古迹。

如今的无为大堤保护面积4520km2,保护着无为、和县、庐江、含山、肥东、肥西、舒城及合肥市、巢湖市等7县2市的600多万人口、28.5万hm2耕地及交通、电力、军工等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


春满无为大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23:09 , Processed in 0.05388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