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6-21 21: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1、诚如市社科院的报告,广州现在的短板是:总部、科技、金融
2、吸引总部,必须要真正理解企业的、市场的、决策者的“总部需求”,地理地缘、市场辐射力、交通连接性、产业资源就近性、人才储备、文化商业宜居环境魅力、行商成本、商务服务业便捷度...
3、广州的优势在于地理和地缘:东南亚、东北亚、大陆腹地、港澳台、泛太平洋乃至环印度洋的交接点,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多样性上,这得益于千年的南洋商贸+广交会+国家层面对外经济辐射面的设定。在跨国公司关于亚太区的覆盖范围定义中,如果在中国选总部,除了香港以外,广州可以说是最接近这一地理、气候、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标准的。这是广州必须要把握住的自己的特质。
4、广深港未来必然是一体化的,所以永远不用抱有非此即彼的对抗心态,而是携手共荣的心态。真正的竞争是三大经济圈的内部角力,以及如何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
5、珠三角最大的问题是“政策+腹地+人才”。
6、未来的发展,政策越来越淡出,而市场会越来越强势,但政策虽不再是决定性的,但政策引发的连锁聚合反应还是不容低估的,知政势、行政商、要政策还是珠三角尤其广州要补的功课。
7、腹地的辐射力,来自交通、来自空海铁国际客货运枢纽、来自强势产业、也来自科教文卫优势,珠三角必须要借助高铁、路网和水运把珠三角对腹地客的货运物流实现时间和金钱的零成本化,实现德江所谋划的“泛珠”腹地化,统领“西南、中南、东南”,才能与上海所谋的长江经济区、京津所谋的北方经济区所抗衡。
8、人才和教育必须要通过开放和国际化来提升,体制内资源上是无法战胜底蕴深厚的北京和华东名校的。
9、内部四处造城,短期内万博和琶洲会较早落成,金融城速度也算快,四处开花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各个板块的定位,不要处处CBD,要清楚“投资-交通-产业-人口人才-就业-居住-消费服务业-公共事业”各个要素之间的勾连性,如何一点突破带动全局,而不是造成一个个睡城、囤地、泡沫写字楼。那么抓手是什么?
10、琶洲的会展商贸如何从卖货走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猪心如何吸引500强总部+高端服务业落户聚集?金融城的金融如何找到突破点?知识城+科学城+智慧城+生物岛+创新城+教育城如何撑起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生态?白云-花地+南站如何承接传统批发商贸的转移升级?万博和番禺带动珠三角制造业升级和第二总部聚集区?南沙如何成为空海江铁联运的泛珠地区航运大通道+“一国两制港澳台飞地“?从化如何利用生态优势打造生态会议休闲之都?花都、增城、番禺如何利用土地储备和生态承载力优势强化先进制造和适度重工业基地?越秀如何推进城区精品化和历史文化旅游医疗行政中心?关心广州应该关心广州面临的机遇、挑战、短板与课题,而不是一味粘粘自喜,夸夸其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