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7-10 18: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流的典型,应该多宣扬,树导向,看本地媒体的水平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希望她创业成功,武汉人应当多抬庄。
东湖快语| 当流量退潮时,“炒粉姐”选择返乡颠勺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09:34 来源: 湖北日报
“炒粉姐”在武汉桥机路出摊(图片来自极目新闻)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曾经全网粉丝超300万的东莞“炒粉姐”,在转型失败后选择回武汉创业,从头再来。她说,“有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
几年前,“炒粉姐”因精致着装炒粉的反差形象爆红网络。而在成为网红并开店后,却遭遇“天价炒粉”等大量恶评,最终关闭店铺,回到湖北老家,在夜市重操旧业。
这场过山车般的人生经历,揭示了流量经济中一个残酷真相:互联网可以在一夜之间将普通人捧上神坛,却很少教会他们如何在光芒退去后“安全着陆”。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被卷入这场注意力狂欢,“泼天流量”带来的未必就是“泼天富贵”,很可能只是转瞬即逝的泡沫,或者不得安宁的日常生活。
“炒粉姐”虽走红于东莞,但家乡是湖北应城。“应”不仅是她的名字、她的招牌,还是她的家乡。此次返乡回归,“炒粉姐”展现了一种难得的清醒和勇气。每天卖炒粉200份,颠锅上万次,在网红滤镜与现实落差间,总有人选择不再执着于眼球经济,而是回到真实的地面。
当下,我们正陷入一场集体性“流量焦虑”。数据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内容创作者在争夺稍纵即逝的注意力资源。人们常说互联网记忆只有七秒,建立在流量沙滩上的城堡,往往难逃潮汐的侵蚀。一些看似“过气”的回归,也许不能快速变现,但更加脚踏实地。
在烟火气十足的餐饮行业,产品的核心价值,不是人设和包装,而是由颠锅、炒勺和炉火共同创造的不可替代的“锅气”。“炒粉姐”拿起炒勺,当初只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当流量退潮时,能留下的不是多少个10万的转评赞,也不是海啸般来去的粉丝数,而是实实在在的“吃饭手艺”以及最初为何出发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