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4 17: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年·第39卷·第9期|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区域格局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承载体和全球及国家创新体系的枢纽,不仅是中国不断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的核心策源地,更是中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和重要战略的“支点”。党的二十 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此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自2013年9月30日习 近平总书 记提出“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来,“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从园区发展层面的“一园之策”走向国家战略层面的“一国之策”。2014年5月,习 近平总书 记在上海考察时,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随后在2015年5月、2016年9月和2019年2月,上海、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相继发布规划纲要,开启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伟大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至此,全国各地各级政 府纷纷开始谋划建设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相继颁布或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路径。
回顾这10余年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既科学合理又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评估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水平,这对于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或报告已有很多,但受各种原因所限,大多存在着评价维度不够全面、具体评价指标较主观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借鉴杜德斌等构建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五力模型”,并结合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实际,从5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包括53个具体指标的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水平评价的“五边形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中国地级市和直辖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以客观揭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及不同城市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以期为中国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好的参照和启示。
从贝尔纳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汤浅光朝的“世界科学中心”到美国《连线》杂志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标榜城市核心功能的相关概念,随着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涌现,经历着不断发展的过程。2014年,杜德斌最早提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对其科学内涵进行清晰界定。随后,这一概念内涵逐渐被业界接受并广泛使用。
虽然当前关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或发展水平的评价报告层出不穷,但因对“科技创新中心”内涵解析的差异性,在评价体系建构上也是“众说纷纭”。国际上关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报告要数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发布的“创新城市指数”(Innovation Cities™ Index)影响力最大,其从文化资产、人力基础设施和网络市场3个维度,构建了一套覆盖31个子系统、16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球500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自2007年以来,2thinknow已连续发布13份创新城市指数报告。在最近的2022—2023年版中,日本东京位居全球第11位,中国北京和上海分别位居全球第28和第46位。但“创新城市指数”的评价指标重在评估城市创新环境的优劣程度,且大多数指标的数据皆需通过一定样本的问卷访谈后得到,这使得整个评价体系颇具主观性。
在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浪潮的带动下,国内多家智库或企业相继发布了有关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报告或榜单。其中,“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 等在业界已产生较大影响力。当然,学术界关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讨论和研究也非常多,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视角来建构相关评价体系,对中国区域和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与上述相关报告类似,这些评价体系的建构缺乏对科技创新中心内涵和本质特征的深层次思考。
科技创新中心是由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三要素”构成的城市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本质特征,杜德斌等从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和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5个维度给出了详细的阐释,并从上述5个维度构建了一个覆盖33个指标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五力模型”,从而对全球14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
由于“五力模型”侧重于国际的横向比较,指标选取上在一定程度减少了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实际情况的考量(如顶尖人才中没有考虑中国两院院士;在科研主体上没有考虑国家实验室等)。基于此,本文在“五力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实际,从创新要素集聚、科学研究引领、技术创新策源、产业变革驱动和创新生态营造5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包括53个指标的中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五边形”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五边形模型”),以确保监测结果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真实现状和未来趋势(表1)。
表1 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水平评价的“五边形模型”及其具体测度指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