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上午10点,珠江潮水水位上涨,广船荔湾厂区的船坞闸口打开,江水灌涌而进,5万吨成品油船的船身被托起,缓缓被拖至江心。广船荔湾厂区生产最后一艘新船11月1日驶出百年船坞。
这艘瑞典STENA航运公司的500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A型13号船,是广船荔湾厂区建造的最后一艘新船,它的出坞标志着荔湾厂区始建于1914年的百年船坞即将退役,与此同时,有近70年历史的老厂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年6月,广船国际荔湾厂区启动向南沙厂区进行产能搬迁,预计2018年中全部搬迁完成。
百年船坞
早期的船坞。
“说起这个船坞,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广船国际的员工介绍说,1914年,爱国侨商谭礼庭在广州南石头西岸租购地370亩,建设广南船坞。1915年冬建成了2座船坞:一座长76.2米,宽18.3米,深4.6米;一座长54.9米,宽12.2米,深4.3米。广南船坞第一艘1000吨(木壳)轮船“南和”号下水。1914年至1917年间,广南船坞2座船坞、仅50余名工人,在3年时间就建造交付大小船舶16艘。南方造船业的兴起,不仅打破了洋商的封锁,更将华南地区造船水平提升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南船坞”重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随着广船的扩建和产能提升,船坞和吊车道、龙门起重机等结构进行升级改造完成,如今的船坞每年造6万吨级以下中小型船舶6艘。
走在广船荔湾厂区,
感觉时光到上世纪70年代。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厂房上的生产标语,道出了这些苏式红砖厂房的年岁。1958年广船建厂之处,曾有几十位苏联专家前来援助指导,不少厂房都参照了当时苏联的建筑结构修建。
历经近一个甲子风雨,红砖外墙如今已变成铁锈色,铁制的门、楼梯后来被粉刷成绿、白、红三色,夹杂着铁锈。时代的印记。不远处,船台上、码头边是建造中的万吨巨轮。时间在不断倒计2017年7月10日,随着3号船台建造的最后一艘船下水,广船3号船台退役。2017年11月1日,百年老船坞退役。不久,工人们将站完最后一岗,惜别荔湾厂区。船台下的班组房门外,晾晒着工人们换洗的衣服。3号船台下的班组房门上,还贴着各班组负责人的名字。未来,这里将如同远处的广钢新城一样,建成一个新的社区。随着最后一艘船交付,
充满历史感的广船荔湾厂区,
将成为一个历史印记。
过去的70年间,老厂区不仅记录了广东工业制造的发展史,让广州成为中国造船史中引领风骚的中坚力量,更是广东制造业勇立潮头的缩影,代表着广东企业改革前行的先进性和使命感。
历经四次扩建
广船荔湾厂区的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广南造船厂,1954年,广南造船厂等合并成为广州港属下的广州船舶修造厂,为国家建造鱼雷快艇。
广船建造的木质鱼雷快艇。
1958年初,广州市政府提出加快南方造船工业的发展,决定将广州第一造船厂和广州船舶修造厂合并,命名为广州造船厂。从1958年开始,广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扩建。
1958年并厂大会。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船人肩挑手扛,一砖一石,人手扩建船坞。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船荔湾厂区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并造出万吨巨轮:1971年3月18日,广船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辽阳”号开工。那个时代广船主要承接军用船舶的建造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船舶工业最先走向市场化、国际化。
据广船记载,改革开放时期,广船迎来第一次的辉煌:1979年,广船向香港出口300吨鲜活货轮,首次涉足国际造船业务,为工厂走向国际市场迈开了第一步。同年,广船与港商和美国集装箱公司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引进国际的资金和技术成立集装箱制造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船正式打进了国际造船界。
对接了国际业务,广船开始积极对标国际先进造船技术,1984年7月,广船与日本石川岛播磨签订了合同实行技术引进。有意思的是,广船的甲装课、内业课、搭载课、起运课等车间的名字正好记录了这一段历史。“课”的称谓来源于日本,是“课室”的意思,来自日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新的时期,广船接到了新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南巡后,1992年广船进行了股份制改制,成立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广船国际”)成立。
1992年的广州造船厂。
1993年8月6日,广船国际先后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9家发行A股试点企业之一。当年公开申请认购公开发行的股票需要抽签,1993年包括广船在内的广州五家上市公司股份认购申请抽签仪式进行了电视直播。同一年内完成在境内和境外交易所上市,在全国工业企业来说是首例。
在资本和技术的助力下,1999年广船国际为瑞典格特兰航运公司制造两艘高速客滚船,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亚洲第一家开发、研制客滚船的造船企业。
搬迁至南沙厂区
位于龙穴岛的南沙厂区,为广船国际乃至整个南中国区的造船从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打开了新的篇章。
2012年下半年,广船国际与龙穴造船实现“强强联合、资源整合”,2014年广船国际收购原龙穴造船厂。据广船国际方面介绍,南沙厂区规划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造船企业,占地面积为253万平方米,拥有大型船坞2座,平地造船生产线两条,600吨龙门吊4台、900吨龙门吊1台,规划设计年造船能力350万载重吨。
老厂变身
未来将建成创意文化带
广船,即将在荔湾厂区画上圆满句号。
百年的船坞、60年的船台,还有苏式红砖厂房,车间生产线……这些工业历史印记将如何保存?今年9月6日,《广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简称:规划)获得广州市规委会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本次规划给予广船地块改造的目标定位:荔湾科创平台——海洋船舶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高端研发、科技孵化等科技创新活动集聚区,以及旧厂更新示范区——广州西部城区市级公共服务中心、珠江西岸特色宜居社区。
规划给我们畅想了一个未来的广船旧址:在船坞改造的博物馆外喝咖啡,在大型塔吊上观赏珠江夜景,在岸边的退役军舰上参观……这里将建起“工业文化原址公园”。
广船荔湾厂区改造前布局——广船荔湾厂区搬迁后规划——夹在广钢和广纸中间的广船地块有难得的一线江景,总用地面积约56.13公顷,总建设量约53.9万平方米。规划提出,片区内有市级文保单位车歪炮台,结合历史文保单位,作为船坞博物馆室的户外展示教育岛。
船坞将建设成深9米的地下空间文化博物馆,并保留龙门架植入垂直交通改造为空中展厅与室外咖啡等;完整保留1号船台,利用2、3号船台增加艺术、文化、休闲功能,成为复合功能的艺术文化滨水广场;塔吊通过灯光处理,增加空中廊道等设施,作为空中观景平台;其他历史遗存将结合文化、商业设施与公共绿地,集中保留塔吊、龙门吊、钢轨等工业特色建、构筑物,延续广船历史记忆。
规划同时建议,将广船、广钢、广纸共同打造成西部湾区工业文化原址公园,其中广船南北向的滨水岸线长达2公里,广钢之路公园中轴线也超过2.5公里,广纸文化公园的长度超过2.5公里,将广钢之路公园和广船滨江岸线打通,可打造成总长超过4.5公里的“T”形开敞空间。
在公共设施配套方面,地铁11号线及佛山11号线将换乘于鹤洞东站,有轨电车广钢线二期将在地块内设站3处。同时打造慢行系统,无缝连接广钢之路公园、广船中央广场滨江岸线,让慢行系统与地铁站点、有轨电车、游船码头紧密结合。广船医院未来将搬迁,地块内设置综合医院1处,小学2处,12班幼儿园2处,邮政所、公交首末站、肉菜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