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0221|回复: 39

[经济资讯] 2020年一季度各城市统计局发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3 15: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摩天圳 于 2020-4-30 11:57 编辑

目前出了北京、上海、重庆、东莞、广州、成都、福州、无锡、深圳、武汉这几个城市都和下面2019年第四次经济普查修正数据基本吻合!后面会不定时更新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5: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网友做的这个表可以看看参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5: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1季度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1.5%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日期:2020-04-20 14:35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1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6.5亿元,同比下降21.5%。其中,限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为807.4亿元,同比增长15.9%。



  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2564.6亿元,同比下降19%;餐饮收入151.9亿元,同比下降48.4%。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类值中,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拉动作用较大的有: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18.4亿元,同比增长1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52.8亿元,同比增长18.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个百分点;饮料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6.2亿元,同比增长41.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2.2亿元,同比增长17.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个百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5: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季度本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与特点
上海市统计局     2020-04-21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情况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对本市消费品市场造成剧烈冲击。消费品市场在2月受到的冲击最为严峻。2月份,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月下降37.9%。随着全国防控疫情形势好转,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3月份,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月下降20.3%,降幅比2月收窄17.6个百分点。

一季度,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60.34 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4%,降幅比1-2月扩大0.1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下滑趋势基本触底。

二、消费品市场结构特征

1.食品及在线学习用品支出大幅增长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支出集中在基本生活用品,本市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4%;中小学延期开学转而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拉动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1.5%。

2.生鲜配送业务出现井喷

疫情发生后,居民减少外出购物,对“无接触配送”需求剧增,生鲜平台订单量出现井喷。一季度,“叮咚买菜”和“盒马生鲜”两家平台合计实现零售额57.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4倍。

3.日用品、服饰鞋帽消费有所回暖

3月份,本市日用品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月下降4.0%,降幅比2月份收窄35.6个百分点;服饰鞋帽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月下降38.2%,降幅比2月份收窄14.0个百分点。

4.化妆品、通讯器材消费率先恢复增长

非必须生活用品中,化妆品和通讯器材率先逆转下滑势头,恢复增长。3月份,化妆品类零售额由2月份比去年同月下降20.1%转为增长21.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由2月份同比下降12.4%转为增长13.1%。

5、大宗生活用品及住餐消费明显减少

疫情期间,居民推迟或减少家庭大宗开支,取消旅游出行和聚会聚餐。一季度,本市汽车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30.4%,家具类零售额下降4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下降40.1%;住宿业营业额比去年同期下降58.4%,餐饮业营业额下降4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5: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一季度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重庆市人民政 府

(2020年4月21日)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1―2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下降较快。在以习 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ZY坚强领导下,市委市**精准施策,科学调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3月以来,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7.66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7.37亿元,同比下降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27.69亿元,同比下降1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72.60亿元,同比下降3.4%。

一、农业生产有序推进,春耕春播稳定向好

一季度,全市农业(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5.8%。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气温回升,各地春播春管工作有序推进,播种进度明显加快。截至3月下旬,全市大春粮食播种进度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

一季度,全市出栏生猪395.2万头,同比下降24.8%;季末生猪存栏906.3万头,下降20.4%。全市出栏家禽5057.8万只,下降20.3%;季末存栏11225.5万只,下降1.2%。      

二、工业生产下降,涉疫防控相关行业生产相对较好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6%,较1―2月收窄13.4个百分点。其中,3月规上工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当月增加值增长7.5%。分三大门类看,一季度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6%,制造业下降1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2%。一季度,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较1―2月明显收窄,特别是电子、材料、消费品以及汽车产业,对全市工业的影响较1―2月分别减少3.1、2.6、2.5和2.2个百分点,是全市工业生产回升的主要支撑;3月,电子、医药、消费品产业增速超过两位数,分别为28.3%、19.5%和12.9%。高技术新兴产品增势良好,集成电路、智能手表、液晶显示屏、半导体分立器产量分别增长4.3倍、2.5倍、36.3%和10.8%。

一季度,生产口罩原材料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发展快速,增加值同比增长44.6%,纺织业中的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增长5.8倍。从产品产量看,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增长1.6倍,口罩原材料无纺布产量增长69.2%,化学纤维产量增长23.6%。涉及居民生活必需品的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9%,降幅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中的方便食品制造增长6.3%,农副食品加工业中的植物油加工增长1.1%。

三、服务业生产下降,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全市货物运输量同比下降11.3%,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57.7%。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76.69亿元,下降14.7%。

1―2月,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9.03亿元,增长13.5%。数字服务业中的大数据、软件服务业、物联网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2%、8.7%、17.8%。全市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57.40亿元,增长32.6%。2月,全市快递业务收入增长10.8%。

四、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网络零售实现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45亿元,同比下降18.6%。其中,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13亿元,下降5.0%,降幅比1―2月收窄19.7个百分点;3月商品零售下降4.7%,降幅比1―2月收窄16.3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一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61.15亿元,下降1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3.30亿元,下降18.4%。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96.22亿元,下降41.5%;商品零售2188.23亿元,下降15.6%。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呈现增长态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9.9%,比1―2月加快4.4个百分点。

网上零售继续增长。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1.5%,比1―2月加快15.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25.4个百分点。其中,3月增长59.9%,比去年同期加快50.3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降低,民生领域投资增长加快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降幅较1―2月收窄27.9个百分点。分版块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4.9%,工业投资下降21.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9%,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34.1、25.3和27.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7.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0.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9%,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24.0、25.5、29.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下降17.9%,降幅较1―2月收窄25.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7.3%,降幅低于全部投资8.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投资恢复程度好于其他产业,分别增长77.6%和34.8%。

医疗卫生、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增加。一季度,卫生业投资增长39.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业投资增长37.7%,社会工作行业投资增长1.4倍。

六、房地产供给总体平稳,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

截至3月底,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2.2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0.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50亿平方米,增长0.5%。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43.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6%,降幅比1―2月收窄25.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35.71万平方米,下降40.1%,降幅比1―2月收窄20.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665.94亿元,下降39.3%,降幅比1―2月收窄23.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539.88亿元,下降42.4%,降幅比1―2月收窄19.4个百分点。

七、对外贸易总额下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势头良好

一季度,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130.67亿元,同比下降14.1%,降幅较1―2月收窄4.2个百分点;出口642.43亿元,下降25.7%;进口488.24亿元,增长8.1%。其中,3月进出口总额444.99亿元,同比下降6.7%;出口255.91亿元,下降14.8%;进口189.08亿元,增长6.9%。

一季度,全市出口笔记本电脑242.7亿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37.8%。3月,笔记本电脑出口值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九成以上,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出口增幅较大,分别增长74.5%和1.7倍。

八、居民消费价格呈现结构性上涨,上涨幅度逐渐收窄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0%,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3.1个百分点。其中,3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2%,涨幅比2月回落1.6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5.1%、0.4%、2.2%、2.3%、3.4%,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1.5%、0.1%、0.8%。食品价格中猪肉价格上涨129.3%,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3月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有所缓解,价格涨幅比2月回落30.1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持平。

九、居民收入小幅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2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8元,增长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3元,增长2.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52,比上年同期缩小0.03。

总体来看,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但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当前,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下阶段,各级各地将在市委市**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ZY、***决策部署,全力统筹推进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快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抓好支持政策的落地落实,统筹做好“六稳”工作,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附注:

(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指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取得订单,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含增值税),付款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在网下进行。公共网络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4)进出口数据来源于重庆海关。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5: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一季度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20-04-23 09:31:25 浏览量:227 来源:本网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广州市坚决贯彻党ZY***决策部署和**省**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市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新动能较快成长,基本民生保障良好。全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3月份主要指标降幅收窄。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一季度,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5228.80亿元,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6.58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13.87亿元,同比下降1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968.35亿元,同比下降2.2%。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保持良好增势,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5%和8.4%,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种植业增势较好

一季度,春耕春播有序推进,全市农林牧渔及其辅助性活动实现总产值93.13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种植业增势较好,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增长1.1%,蔬菜产量、园林水果分别增长3.2%、7.1%。畜禽业中猪肉产量下降5.2%,禽肉产量下降27.1%。渔业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产值增长7.7%,水产品产量增长8.4%。

二、工业生产降幅收窄,新动能恢复较快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73.21亿元、工业增加值814.3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0.2%和19.6%,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2.9个和2.2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下降24.4%,其中汽车制造业下降35.6%;电子产品制造业、石化制造业分别下降11.8%、10.2%,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9.6个和3.1个百分点。与防疫相关的医疗防护和生活所需物资较快增长,医用口罩、口罩产量分别增长3.0倍和4.6倍,熟肉制品、速冻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产量分别增长29.2%、31.7%和13.0%。高技术制造业受影响相对较小,3月份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带动下,单月实现产值同比增长5%,整个一季度实现产值同比下降9.2%,降幅明显小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4%,占比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增长2.2%,其中的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增长28.3%;3月单月电子通信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制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6%和20.7%,生产已全面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增势良好,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8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7.3%,地面通信导航定向设备产量增长49.0%。

三、服务业发展放缓,线上服务业表现活跃

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3%。线上服务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表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营业收入逆势增长17.4%;在线教育新体验受追捧,支撑教育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受影响较小,实现营业收入下降5.5%。受疫情防控影响较大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14.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下降50.2%。

四、传统消费受抑制,网络消费保持热度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99亿元,同比下降15.0%,降幅比1-2月扩大1.0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下降12.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下降46.2%。生活必需品消费增长稳定,限额以上粮油食品、中西药品、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分别增长49.6%、31.6%和10.4%。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5.6%。占比较大的限额以上汽车、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32.3%和34.0%,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3.6个和扩大0.9个百分点。宅家“买买买”势头强劲,一季度,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8.9个百分点;网络订餐“点外卖”热度升温,全市限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同比增长51.1%。

五、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加快,新基建投资提速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春节假期延长因素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但总体形势好于预期。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4%,降幅比1-2月收窄5.0个百分点。投资三大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3%,比1-2月收窄6.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4%;工业投资下降22.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2.5%,汽车制造业投资逆势增长21.2%。民间投资下降12.4%,降幅比1-2月收窄10个百分点,受琵洲互联网集聚区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基建项目带动,民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6.3%。

六、出口实现增长,外贸新业态增势良好

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2024.8亿元,同比下降5.1%,降幅小于全国、全省,比1-2月收窄2.5个百分点,3月份进出口形势比1-2月有所改善。其中,出口总额1108.4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1-2月提高4.0个百分点;进口总额916.4亿元,同比下降13.0%,其中消费品进口增长10.2%。外贸新业态增势良好,一季度,市场采购出口增长93.4%;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5.6%,其中网购保税进出口增长79.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5.6%。使用外资方面,一季度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0.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保持了平稳增长趋势。

七、货币信贷运行良好,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3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6.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2月提高0.7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2643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4.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1-2月提高1.2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2688亿元。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同比增长16.7%,增速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住户中长期经营贷款同比增长30.2%,增速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

八、客运交通受冲击较大,邮政业增速提升

一季度,全市货运量同比下降19.4%,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降幅收窄,同比下降26.9%,降幅比1-2月收窄3.4个百分点。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增长9.7%,增速比1-2月提高4.0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1.12亿件,同比下降7.4%,降幅比1-2月收窄4.3个百分点。广州港装卸作业量减少,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下降4.9%和10.5%,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2.6个和1.7个百分点。全市客运量同比下降49.2%。

九、居民消费价格高位回落,非食品价格持续下行

随着生产复工、物流恢复,全市食品供应充裕,肉菜价格回落,3月份广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2月份的上涨0.9%转为下降1.5%,其中,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下降3.0%,粮食价格环比微涨0.4%,猪肉价环比下降4.5%。整个一季度,广州市CPI同比上涨4.1%,涨幅比1-2月回落0.4个百分点,涨幅低于全国、全省。非食品价格持续处于下行通道,一季度同比下降1.0%,其中,衣着类价格下降4.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4%;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3%。生产价格走势偏弱,一季度,广州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继续处于下降通道,同比下降1.6%,降幅比1-2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显现,全市生产生活加快有序恢复。但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下一步,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聚焦“六保”服务经济发展,加快打通、加固上下游产业链,加大复工复产、援企惠企政策落实力度,积极提振企业信心;推动在应对疫情中逆势增长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产业布局,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运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5: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季度东莞GDP同比降8.8%
一季度东莞GDP同比降8.8%
原标题:一季度东莞GDP同比降8.8%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蒋幸端)昨天,东莞市统计局发布2020年一季度东莞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东莞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1923.70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同比下降2.3%;第二产业增加值987.25亿元,同比下降14.2%;第三产业增加值930.37亿元,同比下降2.7%。

  东莞市统计局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给东莞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在各类复工复产政策的推动下,东莞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

  医药制造业增长多

  在第一产业方面,东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东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2.8%。

  在工业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1.83亿元,同比下降17.9%,降幅比1月~2月收窄6.5个百分点,3月当月降幅比2月收窄16.8个百分点,复工复产工作成效突出。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527.85亿元,下降17.9%;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266.74亿元,下降17.1%。

  值得注意的是,防疫物资生产加快,一季度东莞市规上企业共生产口罩1.84亿个,同比增长459%,其中3月当月生产1.35亿个,同比增长834%。在医药制造业行业中,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分别增长341.4%、43.1%。

  此外,疫情对服务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今年1月~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8.38亿元,同比下降8.6%。2020年新入库企业215家,实现营业收入11.87亿元,增长28.0%,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1.3个百分点。从行业类别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下降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10.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15.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0.7%。

  但软件、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则受疫情影响较少,1月~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和8.6%,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0.5个百分点。

  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形成

  在消费方面,今年第一季度,东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87亿元,同比下降18.1%,降幅比1月~2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年销售额在一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2.85亿元,下降17.6%;限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85亿元,下降35.5%。从主要商品零售情况看,汽车类零售降幅收窄,全市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下降36.0%,降幅比1-2月收窄5.7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下降32.8%。

  在疫情影响下,商品消费结构实现调整,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形成。一季度,文化办公类、通讯器材类商品消费分别同比增长27.9%和19.2%。疫情期间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率较高,网络零售规模持续扩大,一季度,限上单位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0.6%,高于限上商品零售额38.2个百分点。防疫物资零售保持增长,一季度,中西药品类零售增长1.1%。

  基础设施项目复工快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6.30亿元,同比下降9.8%,降幅比1月~2月收窄1.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89.36亿元,下降13.6%。房地产开发投资134.07亿元,下降10.9%,降幅比1月~2月收窄11.7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面积86.12万平方米,下降35.4%,降幅比1月~2月收窄0.9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一般项目投资192.22亿元,下降9.1%。

  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序推进,东莞市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有所收窄,尤其**主导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复工进度较快。一季度,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3%,降幅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0.14亿元,增长49%,实现逆势上扬。

  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按人民币计价,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2502亿元,同比下降14.3%,降幅比1月~2月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95.3亿元,下降13.3%;进口1006.7亿元,下降15.8%。

  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11.3%,占全市进出口比重44.6%,较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42.2亿元,增长1.9%,高于全市增速16.2个百分点;对美国进出口259.1亿元,下降31.9%;对东盟进出口368.7亿元,下降1.4%;对欧盟(不含英国)进出口274.3亿元,下降15.2%。

  另外,市场主体数稳步增长,3月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25.56万户,同比增长7.9%。全市累计登记新兴产业4.73万户,增长23.0%。

  同时,邮政快递物流业快速发展,一季度,东莞邮政业务总量(含快递)87.30亿元,增长20.3%;快递业务量累计3.12亿件,增长0.5%。跨境电商实现快速增长,1月~2月,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19.9亿元,增长18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个看成都、深圳、武汉、苏州的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4 00:4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 发表于 2020-4-23 16:48
下一个看成都、深圳、武汉、苏州的数据

成都一季度社消零总额数据已公布:1678.7亿
消费品市场基本企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78.7亿元,同比下降13.5%,降幅较1—2月收窄3.4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企业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8%、25.3%、11.4%、60.6%。

一季度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5.5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下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81亿元,下降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02.04亿元,下降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51.72亿元,下降2.8%。

【成都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5.57亿元】https://ms.mbd.baidu.com/r/pj3bn0l?f=cp&u=45ee9fe5bbe7763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08: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一季度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
来源:综合处   发布时间:2020/4/23   浏览次数: 344 次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关闭]
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 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 近 平总 书 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 央 国 务 院、省 委 省 政 府系列部署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城市秩序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类研究、精准帮扶企业纾难解困,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妥有序推进复商复市,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总体稳定。

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5.5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下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81亿元,下降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02.04亿元,下降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51.72亿元,下降2.8%。

三次产业小幅下降,供给端加快恢复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1—2月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明显。为应对疫情冲击影响,市委市**积极出台全市稳定经济运行“20条”、恢复经济秩序“33条”等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企业稳产满产,加快促进生产恢复正常。

工业生产降幅收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其中3月当月增长6.2%,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1—2月收窄6.2个百分点。汽车产业下降16.8%,石化产业下降5.4%。工业企业全面复产稳产。自2月3日起,仅用23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100%复工,3月当月37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0.6%。防疫保供及部分重点行业支撑有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医药制造业增长9.8%,其中口罩产量增长6.6倍。3月当月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5%、18.4%。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4.5%和11.2%。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倍、1.3倍、38.3%。

服务业逐步恢复。作为省内疫情防控防疫任务最重、社会防控成本最高的城市,批零住餐、旅游会展、交通运输等优势服务业行业倍受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10.6%,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下降19.1%和53.5%。现代服务业逆势增长。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娱乐等行业发展较快,1—2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18.9%,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公共服务相关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和5.9%。金融业各项业务量指标稳定增长。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6.9%,其中贷款余额增长11.0%。一季度证券交易额增长25.9%,保费收入增长0.8%。房地产业降幅收窄。3月起商品房销售市场有序恢复,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7.7%,降幅较1—2月收窄29.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4.5%。快递业务较快增长。邮政业务总量完成56.1亿元,增长0.7%,3月当月增长13.7%,其中快递业务增长11.1%。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种植业产值小幅增长。种植业产值增长6.4%。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微降1.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下降1.4%。农产品供应充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4.4%。蔬菜日交易量超过1.3万吨。畜牧业生产逐步回升。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计划新改(扩)建的155个规模猪场已完工19个,在建64个、筹建72个,推动生猪存栏数较上年末增长15.1%,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数增长25.5%。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举办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建设推介会,发布农业功能区(园区)建设项目机会清单84项,签约项目14个。集中开工乡村振兴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249.2亿元。

三驾马车蓄势积能,需求端稳步回暖

加强要素保障,精准服务重点项目开工复工,启动“网购节” “直播带货”等活动,大力培育“线上”消费,通道建设持续加快,外资外贸较快发展,三大需求回稳基础不断夯实。

投资需求快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2%,其中3月当月增长10.4%,带动降幅较1—2月收窄17.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带动明显。服务业投资增长5.8%,增速较1—2月提高23.4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3%。 “补短板”领域投资加快恢复。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90.6亿元,下降0.7%,降幅较1—2月收窄21.5个百分点。公共服务、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分别增长22.3%、8.9%,增速分别较1—2月提高33.8、35.2个百分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6、10、13号等多条地铁线路加快建设,轨道交通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大运会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超过13亿元。

消费品市场基本企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78.7亿元,同比下降13.5%,降幅较1—2月收窄3.4个百分点。 “居家”“办公”“防疫”类消费需求旺盛。限额以上企业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8%、25.3%、11.4%、60.6%。网络零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8.5%,增速较1—2月提高3.9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

外资外贸增势良好。实现进出口总额1398.2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进口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7.7%、3.0%。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规模连续24个月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排名第一。通道建设持续加快,中欧班列在全国率先恢复常态化运行,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799列,增长36.3%,其中中欧班列开行447列,增长92.7%,运输货值126亿元,综合运营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成都国际铁路港跨境电商交易量首次突破百万单大关,增长近21倍。加工贸易支撑明显。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17.9%,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达7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快速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欧盟、东盟贸易额分别增长43.8%、31.2%、19.9%。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66.8亿元,增长11.5%。其中电子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2.6%、31.1%。吸引外资保持较好水平。通过“云洽谈”“云签约”等线上方式,确保招商工作稳步推进。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4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41.68亿元,增长1.7%。外商直接投资(FDI)2.5亿美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3个。

全力稳企业保民生,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稳定向好

创新服务模式,组织8个专班和近万名专员集中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直面企业具体诉求,千方百计为企业纾难解困。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大力加强社会民生保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有效纾解企业经营困难。着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累计核准352户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延期缴纳税额12.11亿元,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下降13.9%、12.2%。为10.97万户企业延长社保缴费期,涉及金额9.86亿元。有效缓解企业用工困难。建立重点企业用工“一对一”联络机制解决用工缺口,提高进出口物资通关效率,开展“春风行动”解决企业货运、外地员工返岗问题。3月末,全市工业企业员工在岗率96.7%,建筑工地在岗员工58.43万人。加大金融政策帮扶力度。针对重点领域分版块开展产融对接,截至3月末,全市新增信贷投放156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796.83亿元,增长8.2%。企业发行债券直接融资717.43亿元,增长39.5%。发行疫情防控债券17笔,总融资130.9亿元。

大力加强社会民生保障。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4.59亿元,惠及企业24.34万户,稳定就业岗位524.23万个。居民实际收入小幅下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6元、7506元,同比分别增长1.3%、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8%、0.2%。防疫防控相关支出快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公共安全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17.1%、18.8%。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全力做好“菜篮子”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涨幅较1—2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较1—2月回落1.6个百分点。

下一步,全市上下将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专业防控和精准防控相结合,始终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需求、培育有效市场主体、优化有效治理,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08: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一季度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
来源:综合处   发布时间:2019/4/24   浏览次数: 7281 次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关闭]


2019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2019年4月23日



今年以来,全市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 近 平 总书 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 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 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省 委 市 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总体部署,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

据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审定,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8.0%(下同),增速高于全国、全省1.6、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3.4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50.2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比为2.44:42.63:54.93。

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加快构建“5+5+1”现代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形成“16+1”产业生态圈战略布局,优化调整66个产业功能区,推动产业功能区错位协同发展。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7%,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增长8.5%,其中冶金、食品饮料及烟草、机械分别增长21.6%、26.0%、18.4%。行业增长面不断扩大,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1个行业增长,增长面较1-2月提高18.9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44.6%和26.5%。新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6倍、1.7倍和94.3%。

服务业稳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9%,较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规模以上服务业较快增长,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较快,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1%、22.5%,共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1个百分点。重点企业拉动作用增强,占比近6成的规模以上服务业前30强重点企业1-2月营业收入增长21.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经济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受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的带动,农户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1%,产量增长5.8%。瓜果产量5.2万吨,增长5.2%。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截至3月25日,全市乡村振兴项目开工345个,开工率71.2%,完成投资109.1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收入86.6亿元,增长15.3%。

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9.2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连续14个月保持10%以上。新增项目拉动作用明显,一季度新增投资项目715个,完成投资340.2亿元,增长42.7%,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1.6%,高于工业投资6.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0.8%,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8.2%、23.7%和105.1%。重点区域投资增速较快,东进战略深入推进,投资步伐持续加快,东进区域完成投资增长23.2%,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3.2个百分点。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完成投资增长21.2%,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1.2个百分点。

消费转型升级力度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5.1亿元,同比增长8.7%。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通讯器材类、中西药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0%、19.7%、14.1%。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有力,大力发展“两店”经济,招引国际品牌首店,积极引导消费升级,新增落户60家首店。旅游会展不断升温,“夜游锦江”等夜间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5759.7万人次,增长13.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63.1万人次,增长11.4%。实现旅游总收入981.5亿元,增长26.4%。成功举办10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会展业总收入231.2亿元,增长23.5%。服务消费较快增长,在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的有力带动下,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餐饮收入增长24.5%。

三、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新动能加快培育。首发“城市机会清单”,主动构建应用场景,进一步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高技术工业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7%,较上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重点培育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6.0%、14.5%、14.2%。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快速发展,邮政业务收入、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增长30.0%、27.6%。保税物流新业态发展迅速,全市保税物流进出口141.3亿元,增长35.0%。智能和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快速增长,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71.4%、65.6%、26.4%和47.7%。

财政收支惠于民生。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5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7.9亿元,增长21.2%。减税降费成效明显,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增速分别为2.3%、-24.5%,分别低于上年同期14.2、51.9个百分点。保民生补短板领域持续发力,科学技术支出、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22.9%、32.9%、74.7%、21.6%。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构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一季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9天,较上年同期增加20天,优良天数比例攀升至76.7%,无重度污染天。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12.4%、14.3%。地表水水质总体趋好,地表水断面Ⅰ-Ⅲ类占比78.1%,较上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绿道建设持续推进,累计建成各级绿道2804公里,其中新建绿道197公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3.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5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城镇新增就业5.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2.1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持续控制在4%以内。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44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1元,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73。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0.7%。社保参保规模扩大,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分别达832.1万人、354.5万人。

四、对外开放深入推进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38.2亿元,同比增长21.0%,占全省规模比重为84.8%。其中,出口总额680.1亿元,增长37.9%;进口总额558.1亿元,增长5.2%。加工贸易进出口850.3亿元,增长26.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329.7亿元,增长6.9%,占进出口总额的26.6%。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222.8亿元,增长2.4%。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迅速,对美国进出口317.1亿元,增长21.7%;对东盟进出口253亿元,增长16.7%;对欧盟进出口248亿元,增长51.0%。

开放大通道加速成型。成自宜高铁全线开工、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项目获正式批复,南向、东向、北上东向再添高铁通道。全社会总周转量为122.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1%。铁路通道提质增效,全社会铁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增长20.7%、17.7%。开行国际班列586列,综合重箱率93.9%,班列境外站点数增至25个。其中,中欧班列232列。空中通道不断拓展,开通总航线344条、国际(地区)航线116条,其中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64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384.9万人次,增长4.6%;实现货邮吞吐量15.1万吨。

开放平台加快打造。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908.2亿元,在全国综保区中名列第1。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分别增长1.9倍、593.2倍。截至3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资本6322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资本819亿元,新增注册外资资本122亿元。

五、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

召开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实现率93.9%,“马上办”实现率25.6%,“网上办”实现率55.5%。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实现抵押注销登记“零跑路”、抵押登记“仅跑一次”。试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19项,减少审批要件112个,缩减全流程平均用时99个工作日。

要素供给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稳定发展,金融政策供给创新,集中出台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四项配套政策。截至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95万亿,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43万亿,增长13.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0.5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增强,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人民币贷款增长10.3%,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11.8%。证券交易额2.37万亿元,增长21%,直接融资551.37亿元,增长27%。“交子之星·科创板上市”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增上市公司6家,其中A股上市3家,累计突破100家。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122宗,面积10065.1亩。人才招引成效显著,人才新政实施累计吸引27.3万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落户。

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全市新增市场主体9.1万户,新增注册资本2521.7亿元。新增新经济企业3840家,共有新经济企业4.2万家,同比增长27.0%。内外资利用稳步推进,全市实际到位内资1639.4亿元,增长12.5%。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1个,利用外资实际到位35.5亿美元,增长2.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2.3亿美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4个。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期间签约项目86个,协议金额1309.5亿元。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间投资稳步回升,完成民间投资921.7亿元,增速转负为正增长3.1%,比1-2月提高4.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227.1亿元,同比增长69.1%,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5.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1-2月,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7.5%。民营企业信贷环境持续优化,对民营企业和普惠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占各项贷款的17.0%、15.6%,分别较2018年末增加35、142亿元。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市经济开局平稳,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但也要看到,部分行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欠佳,经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下一阶段,全市将继续贯彻习 近 平总 **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六稳”各项政策,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工作上“投资优先”,管理上“精耕细作”,认真抓好“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跟踪落实,持续深入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4 14: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疫情影响大家都是负增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9: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ider&for=pc2019年一季度福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中显示福州2019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5.37亿元。
http://tjj.fuzhou.gov.cn/zz/zwgk ... 422_3256946.htm2020年1-3月福州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中显示2020年一季度福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0.71亿元增长-12.7%,综合上面的数据推算出福州市第四次经济普查后2019年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调约230亿元左右,下调后总额为1025亿元。全年四个季度下调总额约920亿元左右。和这个表格基本一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9: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1-3月福州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信息来源:统计局  发表时间:2020-04-22 字体:【大】【中】【小】




  1-3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38.94亿元,同比下降3.8%,增速位居全省第五。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20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762.04亿元,下降7.9%,第三产业增加值981.70亿元,下降0.6%。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从供给侧看,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工业复产有序推进,服务业企业收入略有下降

  1、全市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03亿元,增长3.2%,总量仍位居全省首位,增幅位居第二,超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28.88亿元,增长2.8%;林业产值1.66亿元,增长15.2%;畜牧业产值25.10亿元,下降4.3%;渔业产值110.75亿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64亿元,增长3.9%。

  2、工业复产有序推进。3月开始,在全市工业部门积极推动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除停产倒闭的企业外,其余企业均已正常生产。在此背景下,规上工业同比下降4.9%。一季度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降幅较全省平均小1.9个百分点,降幅较1-2月收窄5.6个百分点。

  3、规上服务业企业收入略有下降。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2.86亿元,同比下降1.3%,降幅小于全省平均水平(-6.0%)4.7个百分点,速度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三位。在33个服务业主要细分行业中21个行业同比下降。其中,17个行业降幅超过两位数,航空运输业、体育等6个行业降幅50%以上。部分重点行业增长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如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7.07亿元,增长16.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52亿元,增长1.8%;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32.90亿元,增长3.7%;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实现营业收入13.16亿元,增长40.3%。

  (二)从需求侧看,消费品市场、投资增速降幅有所收窄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0.71亿元,同比下降12.7%,降幅比1-2月(16.0%)收窄3.3个百分点,降幅大于全省平均水平(-12.5%)0.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五位。随着企业陆续复工以及疫情的缓解,我市消费品零售市场逐步回暖,3月当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0%,降幅收窄幅度较大。1-3月,我市限上27类商品有8个品类零售额降幅较1-2月收窄超5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1.3%。1-3月,福州市(不含平潭,下同)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1.3%,降幅小于全省平均水平(-16.9%)5.6个百分点,较1-2月收窄8.4个百分点,在九地市中排名第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99.87亿元,下降0.7%,降幅小于全省平均水平(-13.3%)12.6个百分点,项目投资下降17.7%,降幅较1-2月收窄11.5个百分点。

  3.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平潭)19.74亿元,同比增长13.5%,较1-2月下降10.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省第三,总量位列全省第二,不到厦门总量的四成。全市合同外资数16.08亿元,同比下降49.3%。

  (三)从其他指标看,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滑,企业效益有所减弱,居民支出下滑明显

  1.财政收入增速持续回落。一季度,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16亿元,同比下降4.9%,增速较上年同期、1-2月分别回落7.6、3.4个百分点,降幅比全省(-10.3%)低5.4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三。其中,税收收入115.24亿元,同比下降13.1%。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下降24.4%,改征增值税增长0.5%,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3.4%,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6.1%。

  2.企业效益有所减弱。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5.35亿元,同比下降38.1%,降幅大于全省(-25.3%)12.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倒二。受疫情冲击,行业利润普遍下滑,规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仅有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近三年来首次出现亏损。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大幅下跌。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亏损9.57亿元,同比下降242.2%,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3.居民支出下滑明显。2020年一季度,福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较上年同期增幅下降7.5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0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下降5.1%。一季度,福州市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095元,下降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06元,下降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40元,下降6.2%。

  (四)从其他指标看,金融存贷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当月上涨

  1.金融存贷保持快速增长。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725.4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提高0.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四。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8384.21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月末提高0.8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3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仅小于龙岩(16.8%)。分贷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余额13479.21亿元,增长12.4%,占全部贷款比重的73.3%。

  2、居民消费价格当月上涨。3月,福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六涨二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1.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6.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5.1%,居住类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医疗保健类上涨0.4%;衣着类下降2.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9%。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

  (一)新服务领域发展势头向好。1-2月,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部分行业,互联网广告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快递服务,货运代理等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迅速。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行业增幅均超过50%,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长27.2%;互联网广告服务增长459.9%;人力资源服务增长17.4%;快递及其他寄递服务增长56.3%;运输代理业增长41.9%。

  (二)工业生产快速复苏。一是行业增长面扩大。35个大类行业中有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较1-2月份增加5个,增长面达25.7%。二是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化学纤维制造业(21.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3%)等增加值总量居前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速,有力支撑工业增长。三是非公有工业企业有效支撑。非公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降幅较全市平均小1.8个百分点。四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7%,降幅较全市平均小2.2个百分点。

  (三)科教文卫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今年新入库的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福州学校项目等大项目进展顺利。1-3月,全市科教文卫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9.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8.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30.0%、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8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36.3%。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总需求不足对复产进度的影响。3月以来,国内疫情逐步好转,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持续改善,复工进度有所提升,但复工并不等同于复产,由于下游需求依然处于低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生产意愿。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疫情重点转向严防国际输入后,消费逐步回暖。但由于民众出行欲望仍受疫情影响,消费热情不高,短期内消费需求恢复难度较大。最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四上”企业已开工,但约有55.2%的企业恢复生产情况不及50%;一季度64.9%的“四上”企业订单量同比下降,其中订单订单量同比下降超50%的企业占14.5%;28.9%的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为新接国内订单不足,11.0%的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为新接出口订单不足。总需求不足对复产进度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二)海外疫情蔓延给外贸运行带来的影响。在国外疫情持续加重影响下,一季度全市累计工业出口交货值为306.50亿元,同比下降20.7%,较1-2月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我市制鞋业、电子和工艺品行业。一季度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出口较同期减少39.47亿元,同比下降51.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较同期减少11.62亿元,同比下降12.5%;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出口较同期减少8.97亿元,同比下降19.6%。外贸受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和范围,而据国内外专家评估,疫情不可能短时间结束,抗疫将成常态化,这对二季度的外贸形势影响较大。

  (三)工业投资降幅大于平均水平。1-3月,我市(不含平潭,下同)工业投资下降18.9%,降幅较固定资产投资高7.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投资降幅分别达18.3%、25.6%。随着东旭光电的第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罗源湾华能火电厂建设项目、经纬新纤科技的年产40万吨差别化涤纶长丝项目等大项目进入尾声,制造业大项目存量告急。一方面应注重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制造业大项目引进,推动我市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另外一方面应加快推动万华化学福州工业园的西部异氰酸酯、东部石化基地等大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以期尽快转为有效投资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09: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一季度无锡经济运行情况分析:GDP同比增长7.4%
2019
04/23
16:24
中商情报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商情报网讯:2019年一季度无锡市经济运行基本面总体向好,实现良好开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与上年末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03亿元,同比下降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86.93亿元,同比增长8.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84.72亿元,同比增长6.5%。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一、工业生产

一季度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3.44亿元,同比增长9.2%,较上年末提升0.2个百分点。

从工业产销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98%。30种重点产品中13种产品产量呈现增长,其中产量增速较快的有:装备制造工业中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电力电缆,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5.3%、18.0%;消费品工业中的合成纤维聚合物、电动自行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5.8%、14.0%。

二、固定资产投资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其中工业投入同比增长7.6%,均较上年末回落3.0个百分点。

从产业投向看,一季度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6%,其中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9%。

从房地产销售情况看,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22.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6%;商品房实现销售额267.13亿元,同比增长11.8%。

三、消费品市场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0.16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零售额833.84亿元,同比增长9.5%;住宿业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71.42亿元,同比增长9.7%。

从22个大类商品限上零售额来看,14个类别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63.6%,持续保持在60%以上。主要商品中,书报杂志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增速均超20%,同比分别增长93.0%、47.0%、20.5%。

四、对外贸易

一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出口总额133.60亿美元,同比增长5.3%。以人民币计一季度全市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0%、10.9%和4.0%。

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快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实现出口额65.61亿美元,同比增长7.1%;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快于一般贸易增速7.1个百分点。

五、财政金融

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73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实现税收收入244.12亿元,同比增长6.2%,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较快增长。从主要税种看,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引领增长,同比分别增长9.6%、9.4%。

截止到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7584.15亿元,同比增长12.2%,较上年末提升6.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2663.13亿元,同比增长9.5%,较上年末提升1.7个百分点,存款余额增速高于贷款余额增速2.7个百分点。

六、市场物价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为102.6,市场物价上涨2.6%。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来看,与同期相比呈现出“七升一降”格局,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涨幅较高,分别上涨6.0%、5.4%;食品烟酒类上涨4.0%;衣着类上涨3.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6%;居住类上涨1.9%;医疗保健类上涨0.9%;交通和通信类则下降1.8%。

七、电力消耗

一季度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70.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其中工业用电量120.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高于全省平均2.3个百分点。

八、居民收入

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5元,同比增长9.0%,较上年末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3元,同比增长8.9%,较上年末提升0.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4元,同比增长9.0%,较上年末提升0.4个百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5-19 17:51 , Processed in 0.04981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