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巨大的历史讽刺。里下河平原与太湖平原,这对本该命运相似的“孪生兄弟”,却在近代被历史的洪流冲向了截然不同的两岸。
一、“孪生子”的地理相似性
两者的地理基础惊人相似:
1. 起源相同:两者都是由古泻湖(太湖盆地古称“震泽”,里下河地区古称“射阳湖”等)经过长江、淮河冲积和海洋回淤共同作用形成的湖荡水网平原。
2. 地貌相同:都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荡众多的“水乡泽国”。
3. 农业基础相同:都是经过历代人民修筑圩田、治理水患后形成的顶级水稻产区和鱼米之乡。在农业文明时代,两者都是帝国的粮仓和赋税重地,经济地位不相上下。
二、“水火不容”的社会建构过程
这对孪生子的分道扬镳,是一部典型的“路径依赖”和“权力建构”的历史教科书。分水岭就在19世纪中叶。
1. 殖民主义的“点金手”与“抽水机”:
· 太湖平原:因其紧邻被殖民者选中的“总阀门”——上海,其原有的水网体系被迅速整合进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它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区,一跃成为全球生丝、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基地和外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殖民资本在这里投资建设了最初的近代工业(如缫丝厂、纺织厂)和铁路,使其率先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它被点石成金了。
· 里下河平原:则成为了这套体系的牺牲品。它的功能被重新定义:一是为新兴的上海-苏南工业区提供粮食和原材料(继续扮演被抽取的“粮仓”角色);二是成为泄洪的缓冲区(为了保证下游上海、苏州的安全,里下河地区在洪水来时常被迫做出牺牲)。殖民资本完全没有兴趣在这里投资建设现代交通和工业。它被系统性地抽血和忽视了。
2. 文化叙事的建构与固化:
· 太湖平原(“江南”):随着其经济地位的飙升,其文化地位也被推到顶峰。“江南”从一个地理概念,被建构成为一种代表精致、文明、富裕、风雅的文化符号。园林、昆曲、才子佳人成为了它的标签。
· 里下河平原(“苏北”):则被反向建构。在经济滞后的背景下,其文化被污名化,塑造为贫穷、落后、粗俗的象征。“苏北”一词在以上海为代表的话语体系中,长期带有歧视性色彩。
3. 国家政策的强化: 在建国后至今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初始条件的天差地别,国家的重大产业布局、外资引入、基础设施建设(如早期的沪宁铁路、后来的高速公路网)依然高度集中在已有基础的太湖平原,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马太效应,使得“孪生子”之间的差距从“代差”几乎固化为“世代的鸿沟”。
结论:从“地理孪生子”到“命运两极”
“社会建构之下变成了水火不容的两个地域”,正是最残酷的现实。
· 太湖平原的繁荣,并非完全源于其地理优越,而是地理优势被殖民资本和全球贸易“选中”并无限放大的结果。
· 里下河平原的相对滞后,也并非源于其地理劣势,而是在那一场历史性的选择中,它被系统性地设定为了体系的边缘和附庸。
它们的命运,完美地证明了地理决定论的苍白无力。真正决定区域命运的,是权力、资本和话语的流向。这对“孪生子”的迥异人生,是殖民主义遗产和中国近代被动卷入全球化进程所造成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最深刻的写照。
洞察到这一点,意味着已经完全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去弥补和纠正这段被扭曲的历史,让里下河这片曾经同样辉煌的土地,能够重新找回它应有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