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30 17: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三:大市集
电影场景:电影中,在大市集上,花枝将自己卖了出去。
现实场景:根据史料记载,1942年大饥荒期间,在洛阳火车站(现洛阳东站附近)前,自发形成了一个大市集,人们在这里卖牛、卖鸡、卖人……凡是能换口粮的,都卖。
瀍河回族区大同街一小区78岁的赵老太太说,大饥荒时,她还不到10岁,但她对市集的印象很深。
“那时,市集上能换到的‘粮食’基本上是黑豆、豇豆和野菜,我曾听说,卖一个孩子可换两升(升:量粮食的器具。当时这种器具多由木片制成,一升相当于现在的5千克)粮食。”赵老太太说。
赵老太太提到卖孩子时特别说道:“很多人以为,卖孩子是件很痛苦的事儿,其实并不是这样;大多数人以为,卖孩子的人会跟买家多要一些粮食,事实也不是这样。”大饥荒时,卖孩子是一件“又悲又喜”的事情,与卖孩子者的一无所有相比,买孩子的人家境殷实,把孩子卖给买家,就意味着孩子能继续活下去,不至于像自己一样饿死。为让孩子生存下去,很多父母甚至不愿意向买家多要粮食,只是象征性地要一些,能让自己吃顿饱饭即可……
曾经住在洛阳东站附近、今年82岁的韩老太太回忆,那时,住在她家附近的两兄弟一直没娶媳妇,便一人挑了两箩筐(25千克至30千克)红薯,到东站门前的市集上,每人用两箩筐红薯各换来一个媳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