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9853|回复: 50

[上谷档案] [保定市街巷]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8 13: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asher 于 2013-4-18 16:43 编辑

看到保定文广局网站有一个栏目,两周年版庆之际转发到论坛。
(原文引自 http://www.bdwh.gov.cn/List.asp?L-7617377616.Html

西大街东大街连成一条直接贯通古城区东西惟一的通衢要道,两街以城中心的税务角为界,以西段称西大街,街长近850。此街约建于宋淳化年间,宋、金、元、明、清五朝为军政要地。宋代有杨延昭任保州知州、缘边都巡检使、团练使、防御使时的衙署,金代有顺天军节度使署,元代建有顺天路总管府,明代驻有保定总兵署、保定总监军署,清代驻有直隶巡抚署(后改总督署)、钱谷道署、藩库厅、参将署、保定府清军同知署等。因此街多驻官署,左近商业铺面随之得到渐次发展,到清后期卢汉铁路通车,府城各类学堂兴办,西大街突飞猛进地繁荣起来,各类商店陆续开张,成为一条充满书香、药香、茶香、酱香的街市。到20世纪20年代,直系军阀得势,达官、显贵、政客、豪绅纷纷来保,为适应其高消费,一批大旅馆、大饭庄、大澡堂和绸缎庄、首饰店、京广洋货店应运而生,再加上马号建成济善商场,使西大街成为府城最繁华的街道。


在这条保定古城数第一的商业街上,两旁店铺林立。这些商业门市建筑风格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式单层或双层敞开式活动板门窗或精制木雕花饰门窗,顶部以木制檐板围合,有的门前还设有花形护栏和外廊;一类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特点与西方建筑造型合为一体式,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一楼,它是一座长方形环状砖木结构二层楼;另一类是为数不多的、以近现代西方建筑造型为前立面、通体水刷石、方形大玻璃窗的楼房。这些林立的店铺或单层或双层,或单间或多间,参差错落拥挤排列在狭长街上,形成了一条中西合璧式店面和传统商业建筑结合的建筑画廊。


在这条店铺聚集的街道上,远近驰名的老字号比比皆是,有保定最早的综合商场“天华市场”,有三百年历史的“槐茂酱园”,有百年老字号“万宝堂”,有糕点名店“稻香村”,有肉香味美的“六味斋”,有膳食业四大名园“宴乐园”,有全国连锁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有直隶总督方观承题匾的“德昌茶叶店”,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题匾的“直隶书局”,有潘龄皋题写的“中兴帽庄”,华世奎题写的“恒泰茶庄”,祝春年题写的“西德记茶庄”,甘绵羊书写的“立己人药店”,胡宗照书写的“文华斋”。还有永裕恒绸缎庄、乐仁堂药店、群玉山房、晓钟书局、德润澡堂、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河北银行、本利源银号等等。这些大号名店一般为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有的后院多达三四进。


西大街西段路北的贤良祠曾是1926年成立的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驻地,中段路北协生印书局是革命先烈张培植为党印刷书刊的场所,号称北方的“人民出版社”。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如今西大街已按城建规划,建成了一条具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商业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sher 于 2013-4-18 16:44 编辑

东大街是一条西起税务角,与西大街相连,贯穿东半城的旧城主干道路,长700多米。初建于宋淳化年间,清朝时期街中曾驻有保定通判署、河盐捕局和后营守备署。清中叶以前,税务角以东到大慈阁左近街段是保定城内最早的商业闹市,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立保定军校后,军校学员出入城内,必走此街,有“西城学生东城兵”之说,使东大街繁荣起来。到1923年军校结束时,是东大街的鼎盛时期。东大街两侧店面比肩而立,建筑特点大致可分为三段:税务角至北大街口,以中式板格门窗、顶部饰以雕花檐板的单层铺面为主;北大街口以东至撒珠胡同段以中西合璧式拱形门窗、高高的防火墙、女儿墙构建的单层或二层门面为主;撒珠胡同以东则为中式板铺和中西合璧式单层门面,间有高墙、大门、大院,接近东门处又以民宅民居的平房为多。东大街的店铺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号和手工作坊为主,商号多集中在贵显胡同以西,作坊则密集在撒珠胡同以东。知名商号众多,其中规模最大的属张家作坊,它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能容纳500人同时就餐,除可办大型宴席外,还为宫廷和直隶省府州县衙培训厨师,成为冀菜的源头。


东大街又以文娱场所出名,街中有全市最大的剧场“大舞台”、保定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保定电影院”和湖广会馆戏园。大舞台由保仁水社集资,于1914年修建,1917年正式定名。场内戏台坐南朝北,东、西、北三面有廊,廊下为厢座,廊上为包厢楼,包厢之间以板墙相隔,座有三层,厢前沿有沿板。在当时是府城演出场次多、邀来的戏班或“角儿”多、演出剧种多的一家大戏园子。大舞台1947年易名“青年影院”,1948年改名“群力剧社”,1949年称“新新大舞台”。湖广会馆地处扁豆胡同西侧路北,临街是一窄门,门悬“湖广会馆”匾,进门一胡同,胡同底是一东向大门,门内即是戏楼。戏楼是会馆的主建筑,它集南北建筑之长,又仿京式会馆建造。新中国成立后,湖广会馆由花纱布公司占用。保定电影院原址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建“三晋会馆”,1938年冬,日本人将会馆前部改建成影院,定名“保定电影院”。1945年,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孙连仲夫人罗仪凤主办的“四维剧社”由南方迁保,占用保定电影院,改为剧场,但仍兼放映电影。194811月保定解放,恢复影院,易名“群众电影院”。1953年在县学街新建保定电影院,群众影院废弃,该址由保定织绒厂占用。如今,东大街经过二期规划改造,除保留个别门面外,街道两旁已全部建起二至三层的楼房,旧貌不复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3: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sher 于 2013-4-18 16:45 编辑

南大街【今莲池南大街一段,转发者注】是保定府城中心贯穿南城直通南关的主干道,是仅次于西大街的商业街。南大街初建于宋淳化年间,路长近千米。北起东西大街交界处的税务角,南到大南门。其间,在裕华路与南大街交叉处的北侧街中有保定八景之一“横翠朝晖”的鼓楼。鼓楼初名横翠楼,后改丛胜楼,相传始建于北宋,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复建。鼓楼下部是一座高约8、东西长18、南北宽12的台城,台城当中南北开一券门,台城上是一座高约12、明三暗五、双檐歇山式阁楼,头层北面檐下横架一面大鼓,南面檐下悬挂“丛胜楼”大匾,二层檐下悬挂一方乾隆御书“福”字匾。南大街从鼓楼下穿过,楼北俗称鼓楼北,街道狭窄,街面铺户除临近鼓楼两侧有几座二层小楼外,均为单层。西侧多为中式板面、木格窗式建筑,东侧则以中西合璧式建筑为主。鼓楼南曾称过甘石桥,原亦狭窄,1921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建曹家花园(今南关公园)【今动物园,转发者注】,为便于车辆通行,拓展了此段街道,使之成为当时城内最宽的街道。


提到南大街,老保定人立即会想到广泛流传的民谣:“沧州狮子,定州塔,保定府的大裂瓜”,和南城的“八丈高的大卧佛”。大裂瓜在安祥胡同对面店铺的柜台下,传说是玉皇大帝派二郎神下界捉拿偷逃的九个司火神,二郎神肩担两座大山追了九天九夜,终于在满城地界将司火神捉住,二郎神在放扁担用山压他们时,不小心把扁担楔甩出落到保定府,两座山就是满城的南、北眺山,扁担楔便是南大街上的裂瓜石。现在这裂瓜石陈列在钟楼内,供人观赏。“八丈高的大卧佛”据传明朝重修城墙时,满城石匠刘全义在施工中发现一块坚石,于是抽空先将石块凿成城砖型,再在上面精雕细刻出一尊卧佛,把它砌在城门洞内。此事传开后,轰动了全城,整天观者如云,把石佛摸得油光发亮,有细心的人和好事者,用手丈量卧佛恰好一巴掌高,于是以“巴掌”的谐音“八丈”传扬开去,就有了“保定府南城门有八丈高的大卧佛”之说。这块石佛砖在20世纪50年代初拆除南门城墙后就渺无下落了。南大街,街面商铺鳞次栉比,行业范围小有规律。鼓楼北以刻字,打磨玉石烟袋嘴,卖火镰、烟荷包、戏装头盔和缝制成衣的小铺面为多,安祥胡同口南北一段为铁匠作坊和铁器铺集中地,整日炉火熊熊,锤声丁当不绝于耳,刀、剪、锄、镰一应俱全。兴华路东口以南多为荆编作坊,南关大桥的府河段泡满一捆捆荆条供作坊使用。当时南大街上大店名号遍布,有福兰斋、桂林斋、真素斋、一品香的糕点铺,有庆兴裕、全顺和、涌源号酱园,有庆丰义布庄、涌隆油漆店、东德记茶庄、万宝堂药店、荣记化妆品店、清新池澡堂,有大丰、永安自行车行和二十九军办的保定最大的官办汽车行,有名牌孟字剪、王三能菜刀,还有一条龙的包子、恩玉轩的牛肉罩饼、大南门的红豆腐罩火烧和“六国饭店”小吃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南大街按统一规划,进行多次街道改造,如今已成为楼群汇集、街道宽阔、服务行业集中、市井繁荣的商业新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sher 于 2013-4-18 16:45 编辑

北大街约建于宋淳化年间,长680。北达北城门,南接东大街,街口正对大慈阁。清代此街曾设参将署、保定营务处、京旗粮调局、北洋电报局和军器库,民国年间曾驻保定军法处、河北银行、河北日报社。


北大街从建筑风格上看,琅瑚街以南段,民国初年以前是骡马市,后骡马市迁往北关,只留下骡马市胡同为记,这段路是商业气息最浓的街段,在梁家胡同以南,两侧门面以中式板门或窗格式门窗为主,梁家胡同到琅瑚街段铺面以中西合璧式建筑为主,并间有二层楼房。琅瑚街以北的店铺则为中式店面和中西合璧式单层门面并存。从城建格局上看,北大街相连的岔路胡同多,除与九条通达的街巷交叉外,还分支出多达十五六个长短不齐的死胡同,反映出民居的密集和大院的纵深。从商业分布上看,多为单间、小铺面,以经营日常生活所需各业为主,有饭馆、茶馆、烧饼铺、小吃店、干鲜、糕点、粮店、油坊、杂货、酱园、烟铺、理发、织布、针线、车行、客栈、煤店、灰厂、木厂、铁厂、焊接、油漆、诊所、正骨、抬埋、棚彩、当铺、银号,还有火会、澡堂等等,五行八作俱全。大的商号有德成、德茂、恒源酱园及万兴客栈、体仁堂药房、大兴木厂、万顺银号、裕兴当铺等。


北大街既是一条商业街,又是一条官绅巨贾宅第聚居的街道,整条街从南到北分布着许多官邸豪宅。有名的大院有原明朝征西将军、保定卫指挥、锦衣卫千户贺虎臣府第,俗称“贺家花园”,是一组面东向西延伸至大纪家胡同西口的四合院群,十多套大院廊庑相连,建筑精美,其西南后半部为花园区,园区苍松翠竹、花木葱茏、亭台山石、曲径通幽。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省艺校,后由制帽服装厂占用。因修建卢汉铁路时发家、号称“东半城”的程老茂,在北大街南口东侧有店铺30多间,住宅夹在其中,临街双扇黑漆大门雄阔,进门深胡同底建起一座高高直立、花边雕饰的照壁,侧旁两个并排的大门楼面南齐立,院内瓦房高深、环廊四合、红漆抱柱、雕梁画栋,室内地板满铺,并建有宽大的地下室。有几进院落的还有德茂酱园的店面和住宅以及靠卖烟发迹的王氏宅等。保定解放后,人民政府首先接管了敌伪房产,并逐步对私有房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这些高门大院伴随着破旧的老北大街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近年来,这些各具特色的连片四合院住宅群和商业门店,随着旧城改造多已被拆除,改建成住宅小区,只留下一两座四合院点缀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3: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ggning


    好帖子,给的这个链接更棒,了解保定老街道。
   恰好收藏了张图,编辑进来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3: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精吧
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4: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呀,我就知道一条西大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5: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 南  北三条大街很难找到一点历史的痕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jiandanjc

东大街还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6: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大街、南关大街被草率的命名为了莲池(南)大街,破坏了保定市东、西、南、北大街的命名方式,这个名字还有“卖”给肉联厂之嫌。同样该恢复的还有保定市的环城路,不然也就成了只有二、三环,没有一环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6: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sher 于 2013-4-18 16:44 编辑

hk那边是不是网页字体显示有些不一样?呵呵。我调大点字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0 11: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历史文化自己不保护,其他不相干的人家更不会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0 1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的街道更名有很多白吃的地方,对不起保定的历史,特别是南大街,和南关大街一起弄个莲池大街。 听说是学某地把东西或者南北的马路统一命名。
还有环城东路 环城南路 环城西路 环城北路 和东南西北大街构成了保定古城的框架,但是都淹没在了这次街道更名中。
一提这个来就想说发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0 16: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1 18: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保定历史文化知识了{: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8 14:46 , Processed in 0.04571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