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饭碗五十六 于 2012-11-23 14:13 编辑
【帝尧八十七年初(约前2333年)】 建十二州,大彭(铜山)、留(沛县)属徐。
【夏帝启十五年(约前2191年)】 彭佰寿率师征西河。
【商武丁四十三年(前1927年)】 王师灭大彭国。
【周穆王十四年(前1010年)】 王令楚伐徐,灭之。
【周简王十三(鲁成公十八年)(前573年夏)】 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
【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 韩伐宋,到彭城执宋君。
【秦始皇五年(前242年)】 置彭城县,属泗水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 项羽建西楚,定都彭城。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 刘裕重建因汴水暴涨而崩塌的徐州城。新城全以砖垒,十分宏壮,“南北所无”。这是徐州砖砌城墙的开始,
【南朝宋建元三年(481年)】 魏徐州刺史薛虎子请于彭城积谷,以兵绢市牛,兴置屯田,魏主从之。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 宇文化及立秦王浩为帝,拥兵至彭城。令裴虔通镇徐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 尉迟敬德开凿治理徐州城东南有“南北至险”之称的徐州洪和吕梁洪。
【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徐泗淮水流域招募了一批戌卒,前往桂州(广西桂林)讨伐南昭。这批戌卒因不满而在桂州哗变,劫夺粮库,拥粮料判官庞勋为主,降徐泗回乡。从桂林到湖南再到江淮,最终攻陷彭城,江淮一带大乱,史称庞勋之变。直到咸通十年方才平定,经此一役,江淮一带死亡数十万人,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量,将本已经风雨飘摇的李唐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故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宋熙宁十年(1077年)】 黄河大决于澶渊,加之日夜暴雨,徐州城危在旦夕。知州苏轼率全城吏民,连日抗洪,筑起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东南隅)的东南堤,徐州城得以保全。
【宋元丰元年(1078年)】 徐州利国监全年产铁30.8万斤,约占全国总量的6%。据《宋史 货值志》记载,徐州当时冶铁已开始采用煤炭燃料,成为全国最重要也是技术最先进的冶铁中心。苏轼在元丰元年上皇帝书中称:“徐州利国监,凡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冶户富可敌国,粗略估计,专门从事冶炼的冶工在4000人以上,有史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此外,徐州设监铸钱,宝丰监和宝丰下监。铸期虽较短,但规模较大。元丰年间全国铁钱九监铸钱八十八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各监铸二万余贯至十余万贯。宝丰下监与之比较,无论是“岁铸二十万缗”的计划,或是“莱芜、利国……岁得十万缗”的铸额,都可见其规模相当可观。
【宋绍西五年(1194年)】 黄河在阳武县决口,其南支经徐州夺泗入淮,黄河开始正式流经徐州,历经660余年。
【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南下攻宋,围困东京,次年东京城破,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但徐州人民却在守将王复的带领下坚守城池,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气概,誓与家乡共存亡!至1129年,徐州城虽一度被金军攻破,但很快又被偏将赵立率乡兵收复!孤军奋战的徐州勇士成为女真人南下的一道屏障!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爆发萧县人李二领导的农民起义,攻破徐州城,扼断了南北漕运的咽喉,1352年元丞相脱脱率军进攻徐州,城毁。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朝政府在徐州城原址南(约在奎山南)另建新城,作为“惩戒”,降徐州为武安州。
大明立国后,鉴于徐州向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徐州段大运河又是南北漕运的中心点——“咽喉命脉所关,最紧要之一段”,故设户部分司、“运河四大粮仓”之一的广运仓,并设三卫(徐州卫、徐州左卫、邳州卫)。仅徐州卫、徐州左卫的常驻军就超过一万人(此时徐州人口约40万人),兵民比例之高实属罕见。
大运河的繁荣也成就了徐州明朝200余年的繁华,“物华丰阜,可比江南”(崔溥《漂海录》)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徐州大水。奉命治河的潘季驯和兵备副使陈文燧共同主持开挖奎河,经魁山(奎山)以南,历瑶家村、萧县杨二庄、宿县阚瞳等地以达小河(睢河),绵亘162里。
【明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 黄河由奎山堤决口,大水将徐州城淹没,历时三年。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 受郯城地震波及,徐州城坍毁。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徐州升州为府,改彭城县为铜山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徐州知府李根云创建云龙书院。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为准确快捷测报黄河水情,石工水志改为志椿。这是正式设立徐州水志之始。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督黄河使者黎世序倡建牌楼一座,以纪念治水成功。牌楼面北书写“大河前横”,面南书“五省通衢”。
【清咸丰五年(1855年)春】 黄河改道北徙。从此,徐州始免黄患。但徐州经济也随着黄河改道、运河失修而逐渐衰败,地位一落千丈。
【清光绪六年(1880年)夏】 贾家汪(今徐州市贾汪区)境内发现煤苗。当地人周勉与人合挖一露天采煤坑,采煤出售。徐州近代百年采煤史由此发端。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 徐州设立电报局,兼辖山东韩庄、台儿庄两报房。翌年,开办民信局,由谭子春个人经办,专送商民信函。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徐州附近发生蝗灾,蝗虫从天上飞来,“遮天盖地”,所到之处,庄稼全被吃光。此次蝗灾,至1903年才算止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美籍医生葛壁玺来徐开设福音诊所,西医开始传入徐州。 至1914年发展成为坤维医院,即现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清廷下诏,命各省书院改设学堂。徐州云龙书院先后改为徐州中学堂、铜山县官绅公立小学堂、县立高等小学堂。延续千年的古代书院制度在徐州告终。
此外一些教会学校兴起,比如1905年创办的美国教会学校——培心书院,即今徐州市第五中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清政府在徐州开办“劝工厂”,以本地棉花用机器制作绸呢布、毛巾等。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徐州成立农务分会会所,辖柳泉等10个分所。又于城北关大王庙设农事试验场,这是徐州近代最早的科研机构。
同年,徐州火车站建成。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 】 津浦铁路在韩庄运河桥接轨。12月黄河南北分别通车。
津浦及以后来陇海铁路的贯通使徐州成为中国铁路的“咽喉”,徐州经济由此重获新生,现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方兴未艾。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