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石巷居士 于 2021-6-24 08:35 编辑
仁寿寺,建于1935年,位于现佛山市区祖庙路。它始创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密后归于禅,一向为佛山及附近四乡释门子弟授戒道场。1938年由虚云大和尚亲自主持开光仪式之如意宝塔颇有特色,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却镶有藏文碑匾,塔内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窑作品,由名家潘玉书手塑。1993年12月,佛山市人民**正式发文批准修复仁寿寺为开放的佛山教活动场所。
仁寿寺扩建提升项目已动工多时。据了解,该项目工程耗时约3至5年,总投资2.36亿元(不含征地拆迁费)。改造后的仁寿寺面积将比现在扩大两倍多,同时将建一座新塔跟旧如意塔相对,还将以释迦佛三种形象重塑三尊高约5米的佛像供奉于大雄宝殿内。改造后的仁寿寺,将成为展示佛山市佛文化的重要平台。
面积将扩两倍多
按照设计方案,仁寿寺的面积将从现在的19亩扩建到45亩,成为承载佛山历史渊源的佛教圣地。具体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517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67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8460平方米,其中包括地下停车面积14000平方米等。
值得关注的是,改造后的仁寿寺将主打唐宋风格,同时将建一座新塔跟旧如意塔相对,还将以释迦佛三种形象重塑三尊佛像供奉于大雄宝殿内,佛像约5米高。整个提升改造工程预期需要3至5年时间,在此期间,旧大殿保留基本功能设施,但随着工程的推进,将有一段时间围闭施工。扩建后的仁寿寺,将与岭南天地、祖庙片区形成更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
据介绍,整个项目总投资为2.36亿元(不含征地拆迁补偿费用),资金由仁寿寺自筹解决。
将与祖庙连成线带动旅游业
佛山市副**麦洁华致辞时表示,佛山“因佛得名”,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佛命名的地级市,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佛教文化与佛山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佛山文化。深入挖掘整理佛山佛文化资源,推进佛山仁寿寺改造提升,是弘扬佛山特色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具体体现,是佛山寻根之举、正名之举、扬善之举。
分为礼佛核心区、礼佛辅助区、僧众生活区、弘法服务中心、接待中心五大片区。整体布局最大的亮点在于新中轴线改造设计,将形成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的中轴线。
其中,除了寺内的1所文物保护建筑外,基本全部为新建建筑,包括新大雄宝殿、灵鹫塔殿、文殊普贤殿、伽蓝殿、药王殿、山门钟鼓楼等等。仁寿寺也将在原有如意宝塔的东面,新建一座吉祥石塔。同时旧的大雄宝殿将会拆除,新殿的位置将移至两座宝塔的ZY。而在新中轴线的后方,新建的灵鹫塔殿上方将安放铜制的宝箧塔,总高达71米,成为视觉至高点。由于宝箧塔位于30多米高的灵鹫塔殿上,将来市民在祖庙路抬头即可看到三尊佛像耸立闹市之中。届时,灵鹫塔殿将被命名为“佛山殿”,游客更可在这里探秘佛山名字来源,感受佛山悠久的佛教文化。不愧为寺庙中的摩天!!
总平面图
各效果图,平面图,及正立面图
谢谢各位!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