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8-30 13: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府之地
亭子,见证了南宁百年开埠的兴衰荣辱。
在亭子正街,我们遇见了世居亭子街、今年82岁的雷备老人。雷备老人虽年逾八旬,但对亭子的前世今生都了如指掌,知根知底。
雷备老人回忆说,亭子正街旧日称“米行顶”,因一条街以卖米为主,故称“米行顶”。因过去多靠人从钦州、那马一带,肩挑马驮到“米行顶”做生意,遂成行成市,江对岸为凌铁渡直渡。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除卖米外,大宗货物还有柴、糖、盐等。三日一圩。因路途较远,钦州、那马的马匹客商要在亭子过夜,因此,亭子街也开了很多旅社客栈,最有名的是“谢福泰”“覃安记”等。著名的杂货店有“聚福”“华记”等。
雷备老人还讲述了一个有关“亭子”来历的趣闻。旧日商贾士民肩挑马驮到亭子,还要横渡凌铁江两岸,有人戏称:“太累了,停止(亭子),有行(不走)了。”亭子因此得名,听罢,众人大笑。
亭子发展分四个阶段,亭子人俗称“四子”。
第一阶段为平南善团保宁坊时期;第二阶段为鸡头圩土地庙时期;第三阶段为鸡乸圩轩辕庙时间;第四阶段为亭子圩时期。随着时代发展,保宁坊流失,平南善团交易中心也逐渐散失,在南岸母猪湾渡口有一土坡,形成“鸡头圩”,与对面江“凌铁渡”相河相岸,成为人们贸易和渡江的地点。
1935年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调查统计系《两个圩市的调查》记载:“20世纪30年代中期,亭子圩有人口一千二、三百人,大都从事商业以维持生活,亦有少数民众务农做工为生者。共有大小商店150多家,计有大杂货店8家,洋货布店6家,小杂货店8家,油店3家,杂粮及米店15家,罐瓦店5家,瓷器店2家,酒店4家,织造3家,制面粉厂2家,药材店6家,贩卖牲口者2家,打铁店4家,木行4家,板木店3家,专制各种家具店3家,贩运砖瓦石灰者1家,屠宰行6家,轿店2家,爆竹店8家,串炮店5家,香烛店6家,纸扎店2家,成衣铺十余家,还有若干小摊档。另外,该圩居民中做针线缝纫的计有50多人,撕烟工人约有40人。”“还有水果摊12家,鱼鸭摊3家,食物摊30家,除此之外,还有小贩二百多人,内有米贩二十余人,鸭鸡贩三十余人,蛋贩二十余人,柴贩百人,猪贩二十人,其他肩贩(如贩青菜、果品)等五十人;而那些既没有土地,又没有资本的居民,除为人做佣工外,主要从事码头搬运,针线缝纫等服务业和苦力运输业。”
可见,亭子圩有不少店铺经营手工业产品。由此可推断,手工业人员的经销、加工及各村农民的手工业生产活动构成该圩商业活动的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