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7591|回复: 59

[江城资讯] 【中国经济导报】武汉:就这样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6 15: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6-12-26 16:12 编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12月17~18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部署了发展改革系统重点抓好的9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组合,加快推进区域优化重塑,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作为全国中部地区的枢纽城市,武汉市近年来发展迅速,武汉在区域发展上有何经验?如何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战略目标?会议期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武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汪祥旺。

“三中心一枢纽”成就大武汉
中国经济导报:这次会议指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组合,加快推进区域优化重塑,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节点,从国家战略上讲,武汉也是非常重要的,请您谈谈武汉自己是如何定位的?

汪祥旺:武汉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以武汉为中心,周边大概1000公里,北边到北京,东边到上海,南边到广州,西边到成都、重庆,都在这1000公里之中。

这些地方又是中国经济的主战场。从南北走向来讲,有京广大动脉,从东西走向来讲有长江,在这个交叉点上,天然地位只有武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自己从湖北省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党代会就提出来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因为在历史上,第一是大上海,第二就是大武汉。

从国家战略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等,都以武汉为聚焦中心,中部区域的发展需要一个增长极,所以国家也期望武汉成为这个增长极中的支点,走在前列。

长江经济带整个以3个超大城市为主,下游的上海,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所以这所有的战略都是国家赋予武汉神圣的使命,所以我们一定要抢抓这个机遇、利用好这个平台,以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来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如何具体来推动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增长极?

汪祥旺:至于具体做法,我个人倾向“三中心一枢纽”,第一个中心是做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创业中心,武汉的优势聚焦于三大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信息,因为我们有中国光谷,我们要建成世界硅谷,第二是生命健康,武汉在中部有很好的公共医疗服务中心和一些大的科研院所,第三是智能制造,我们利用好武汉众多高校和100多万大学生的优势,将中国制造2025的示范城市做好。

第二是经济中心,武汉本身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加上现在我们把新兴产业做好,把传统产业也转型升级了,我们一定要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要有比较先进的制造业还有比较现代化的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样并举,把我们的经济中心建起来。

第三是要建成中部地区对外交往的中心,成为内陆地区向世界开放的一个平台,历史上武汉占全国的外贸比例都是很高的。在历史上,外国居武汉的领事机构、办事机构仅次于上海。100多年前,外商和江汉路的外商银行很多,我们现在还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的水平。我们一定要成为中部对外开放的平台和国外在中部地区的领事馆最集中的地区,为此我们专门规划了一个领事馆区。

除了3个中心以外,我们要结合武汉天然经济地理中心这个优势,把综合交通枢纽建立起来,我们要建成长江中流的航运中心。做成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航空枢纽,要做成铁路交通枢纽,同时要把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多式联运,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综合交通的优势,武汉是完全有条件做到这些的。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5: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5: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6-12-26 15:49 编辑

创新要落实到产业上
  中国经济导报:本次会议指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目前创新研究与实体产业经常脱节,请问武汉在这方面有何经验?

     汪祥旺:创新研究如何与实体产业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放到一个更宏大的体系中。武汉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8个城市之一,我们提出了“五链统筹”,分别是产业、创新、人才、资金、政策。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是,首先有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有了以后就要完善资金链,还要打造人才链,接着要配套政策链。

五链统筹的核心首先是要壮大产业,我们的创新一定要落到实处,就是要产业创新中心城市,这个地方的产业要发展,就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落在产业上,创新落在兴业上,创新落在项目上,这样就真正地实现了科技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创新的核心要求是企业的创新,要实现大中小企业创新机构的全覆盖。只有把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既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也是科技进步的主体。而有些中小民营企业,一家一户做不了的,我们就建共性的创新平台,比如生物医药的共性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比如医药公共检测,公共实验等。中小民营企业无法购买的设备,他们很难做到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就可以大家联合起来做,相当于是创新的联盟。

所以我们的创新链是力求改变,过去产业和创新相对比较分离的状况,现在要把他们联系的更紧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创新平台等来共同部署创新链,发挥政府、社会、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创新链部署在产业链上。

中国经济导报:武汉以前的传统工业比较发达,比如武钢、武烟、武化等,现在在三大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如何让各个要素有效地流动和集聚?

汪祥旺:武汉以前的传统产业占比非常高,像烟草、钢铁还有石化,现在我们要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就是发展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资金、土地、劳动力、人才等要素的有效流动和集聚,我们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第一是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作用,传统产业是在下行的,新兴产业是在上升的,劳动力通过市场的作用也在流动。第二,在流动过程当中还是有些困难的,政府就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说武钢以及服装等过剩产能行业,以前的劳动力很多,现在用不了那么多,而新兴产业发展很快,比如地铁,我们大量地铁的工人就从这里招,都是熟练工人,总体来讲还是依靠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让要素尽量按照市场规律来流动,同时政府也积极推动,有所担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5: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6-12-26 15:50 编辑

不只减 更要 精

中国经济导报:会议指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推进落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新旧动能转换,供给结构进一步改善。”武汉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有何经 验?

汪祥旺:我们现在在去产能的同时,重点在于如何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钢产业的供应能力。比如说武钢的重组,实际上我们武汉的汽车工业需要大量的钢产,所以一是要去产能,二是剩下的产能要能从低端走向高端,如果是生产高端钢产,武汉自己的汽车产业较发达,所以我们更多的不是做减法。

中国经济导报:工匠精神方面,包括中国制造2025,武汉也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市,请问政府可以为培育“工匠精神”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

汪祥旺:武汉市委领导曾说过,我们的各行各业都要有武汉情怀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精密制造行业中非常基础的一项要求,我们不仅要基础科学研究,还要高端技术的开发,并且要在这个基础上变成精益求精的产品,一定要有一批工匠,各行各业都要有这种敬业精神的基础追求。将“敢为人先”作为人生追求的精神,所以要有知名的产品、好的质量,有更好的工匠。我认为现在还不是做得非常好,一定要坚持下去培养更多的工匠,各行各业的工匠精神多了,产品才会好,质量才会好,也算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至于政府的作用,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要采取鼓励的政策,我们有一个培养武汉工匠精神的计划,就是对各个主管部门要有要求,要对企业有要求,对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工匠,企业要支持、大力推进,政府要给予引导和补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5: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超大城市的定位,怎么可能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5: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在历史上,第一是大上海,第二就是大武汉。”
“我们一定要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
“在历史上,外国居武汉的领事机构、办事机构仅次于上海。”

点赞,就要这种霸气的发言,有情怀有志气{: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5: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经济导报》(China Economic Herald)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报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5: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gwyfgw的我网站上面促进中部地区十三五规划的新闻附件里面的规划文件已经明说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了,中部地区就支持了两个......有没有大神去看看然后来解读一下那篇文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6: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6: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了我滴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6: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6-12-26 16:11 编辑


看了一下,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后面那个前段时间不就闹得沸沸扬扬了。不管怎样,正式结果出来之前,武汉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就算是大批发,武汉也要进,就跟新区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也开始批发了。还是那句话,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是躺着进,不值得兴奋,不需要太在意。超大城市这个头衔更具有价值。扎扎实实努力做好武汉的招商引资城市建设,软环境建设,比这个已经大大贬值的东西靠谱的多,在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新颖上下功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把武汉城市招牌做大作响,才是当务之急。帽子要争取,不过有帽子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6: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实业兴邦,别搞的虚的,空谈误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6: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让人觉得诧异的是,如果谁都能做国家中心城市,那中心的价值如何体现?还是为了平衡各地利益,像权谋之术一样,为了调动起人心,给每个人都许诺有可能,而最终人选永远保持待定?当然,对武汉来说,这个不重要,如果不给武汉这个帽子,帽子自身会显得荒谬,如果给了,武汉也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或者说,天经地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6 16: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cnstock.com/news/sns_bwkx/201612/3988591.htm 有附近下载,和郑州同列,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04:33 , Processed in 0.048894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