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8-8 20:2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系列行之有效举措的实施,使得郑州高新区正在成为海内外人才的集聚之区、创业之区和幸福之区。截至目前,郑州高新区各类科技人才5万余人,驻区院士12人,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占比10%,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人,“万人计划”专家19人,河南省“百人计划”17人,全省仅有的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均在高新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 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未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为了解决供给侧结构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武汉东湖高新区和郑州高新区在建设过程当中,都把科技创新放在了重要位置。 武汉东湖高新区于1988年创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武汉“光谷”:创新创业的沃土 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区内集聚了2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生物健康、智能制造、环保节能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的“131”产业体系,形成了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8个产业集聚园区。 郑州高新区:争做自创区的排头兵 郑州高新区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是河南省、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郑州高新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内省会城市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国家科技部部署创新体系首批4个重要战略支点之一。郑州高新区以建设千亿科技城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打造“北斗云谷”为抓手,持续强化创新资源集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09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年来一直争做体制改革“排头兵”、政策先行先试“试验田”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着力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叫响了“中国光谷”的品牌。 ●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 高精度,高效率、用途广的激光切割机是光电子产业的主要产品之一。 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谷以光电子信息产业著称,2016年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光通信、激光、光电器件、新一代显示、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光谷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知名品牌。 ●光谷的生物科技 在东湖高新区内,和光电子产业同样具有竞争力的还有其生物城项目。 2016年光谷的生物产业的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1年初夏,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博士还没有毕业的曾建华就在位于东湖开发区光谷生物城合资成立了华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还原肽穿透细胞的独有技术专利,开发抗衰老药妆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不需打美容针只需要简单涂抹就能抗衰老,这样的药妆你是不是很心动呢? 曾建华向记者释疑,他的研究,就是能给细胞注入外来的还原肽基因,使之有活力、有修复功能,就如同用火箭把卫星送入月球一样,“简单地说,肽是一种由几十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蛋白质,它通过还原肽MSR基因表达出来。” 华肽生物的展示间一角,一半是企业产品,一半便是曾建华获得的各类创新创业荣誉。 立志打造“中国雅诗兰黛”“迪奥”的他满怀信心,“我想做中国的雅诗兰黛,创造出抗衰老生物医学护肤第一品牌。不仅仅注重产品的实质,把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摆在第一位,我们也要走出去,让很多的客户体验到产品真真让她们变美丽,也让更多的投资者,和我们一起走的更远。“ 经过七年的发展,目前公司生产的“HTBIO华肽一号”、“Dr.Z曾博士”、“植云坊”系列产品已获得市场好评。企业年营收数以千万计。华肽还投资了三个公司:网红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和皮肤健康管理中心即医院,成为了产业集团。 能够创业成功并一步步走到今天,曾建华说,他的事业离不开光谷这片沃土。他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将“曾博士”药妆变成世界的品牌。而这,在光谷有天然的优势。这里有科技、人才和资金的基础,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媒体的高度关注度等,这些都让企业发展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光谷的互联网+ 在武汉光谷,除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科技之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这些企业正在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个斑马,快点跑撒!”一句泼辣汉腔,叫红了一家光谷的这家叫”斑马快跑“的企业。 斑马快跑以手机APP为平台,以斑马车为载体,以斑马纹为最具辨识度的品牌标识,提供巴士+商用车+乘用车全产业链通行服务。 2015年6月,网约车平台斑马快跑总部进驻东湖高新区。 2017年6月,斑马快跑顺利摘取全国网约车牌照,成为华中地区唯一一家摘牌的网约车平台。与此同时,斑马快跑国际总部于近日正式落户美国硅谷,跻身全球顶级企业聚集地。 两年时间,斑马快跑实现了从光谷到硅谷,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斑马快跑常务副总裁顿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们已经有近800万的注册用户。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全力发展网约车这一块,让'斑马车'在全国的100多个城市跑起来。让大家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我们的'斑马车'。” ●光谷的其他相关产业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领域也保持快速发展。2016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达到11367亿元,光谷市场主体总数突破7万户,各个企业的负责人纷纷表示,这样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该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在东湖高新区,共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2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发展的进程中,高新区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简化贸易监管流程,搭建服务贸易平台,优化政策环境。东湖形成了人才、资本、产业等6大政策体系,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东湖高新区自创办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09年2215亿元,2015年突破万亿,达到10062亿元。2016年主要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企业总收入11367亿元,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92亿元,增长17.3%;固定资产投资870亿元,增长16.1%;出口77.3亿美元,增长15%,占全市53%,全省30%。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武汉科研实力雄厚,已建成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等,正在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 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了当地的发展,为世人瞩目,同样是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道路上,科技创新也为郑州高新区乃至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园 2016年4月5日,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河南省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示范区核心龙头的郑州高新区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郑州高新区坚持践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理念,确立了战略性产业——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支柱性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驱动性产业——科技服务业的“121”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做大引强打造“鲜明的主导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的打造,依托信息工程大学和中铁隧道、机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北斗产业和地铁产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威科姆、天迈、辉煌科技、思维等北斗和轨道交通产业的优势企业,谋划了“北斗云谷”和“中国地铁产业集群”两大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相关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北斗产业基地和千亿级地铁产业集群。 郑州北斗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忆冰表示:“我们这次建设这个孵化基地是我们整个北斗大产业区的一个起步区,通过技术平台搭建、技术的引进,形成产学研结合,能够孵化和发展一批北斗新型技术产业,为我们整体北斗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围绕主导产业规模的提升,持续强化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 引进了亿达科技、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河南移动数据中心、华强电子高端服务业基地等一批超过50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入驻。目前,全区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05家,10亿企业14家,超百亿企业1家,全区营业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 郑州三磨研究所科技发展部主任邵俊永向记者展示公司取得的丰厚成果,“我们开发了高速/超高速CBN砂轮、LED衬底背面减薄砂轮、超薄切割砂轮等一系列新产品,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同时为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示范效应。” ●创新驱动构筑“创新创业核心圈” 在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应用研究所实验室,负责人乔先生说:“我们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搭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成果,孵化一批科技型产业,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他表示,将在5年建设期内,建成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建成一个技术转移中心;建成电子信息技术等5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如今,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设立三维沉浸式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第四代工业研究所、智慧物联网术研究所、软件新技术研究所、工程塑料研究所、清洁化工技术与高性能炭材料研究所、精细化学品与功能材料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研究所依托郑州大学优势学科,结合高新区区位和产业优势,实现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孵化创新型企业。目前,已遴选14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团队入驻。 ●着力集聚创新资源 郑州高新区内集聚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部属研究院、35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556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以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4所知名高校。 2017年2月21日,高新区集中开工的31个项目,总投资约335亿元,主要涵盖北斗产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这些项目的开工,将对提升高新区主导产业规模和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机械研究所 如今,郑州高新区已成为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创新创业热点区域。从巨大的隧道盾构机到灵敏纤细的气体感应器,从高精度的北斗定位系统到智能柔性机器人,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郑州高新区科技局局长郑彦松给记者列出一连串数字:“区内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了517家,区内集聚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区内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6家(占全省的22%),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增幅达到25%左右,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全区孵化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在全国高新区中居领先地位。” 郑州高新区给出的答案令人惊喜:2016年,高新区GDP实现248亿元,用占全市1.3%的面积,贡献了全市3%的增加值;部分关键指标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2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7名,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至第7名,在2016年科技部发布的高新区孵化培育能力评估中,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二,全面展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创新活力和奋进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