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079|回复: 23

【京华旧事】1932年,中华民国定洛阳为行都,时隔多年让我们一起回忆这段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5 22: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岁月,洛阳曾举一城之力,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一个重要支点。1932年1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同年12月1日回迁南京,行都岁月历时10个月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32年1月30日,南京下关江边码头。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身着长袍短褂,披黑色斗篷,头戴西洋礼帽,胸前白髯随风飘动。林森周围,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政要或着戎装,或穿长袍,均表情严肃,步履匆匆。(如上图)

江面上停靠着一艘艘船只,船只会把他们送至铁路专列,直赴行都洛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兵临城下】国民政府仓皇迁都

这是《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中的一张照片。就在照片拍摄两天前,日军突然对上海发起进攻,“一·二八”事变爆发。数艘日本军舰徘徊在南京下关江面,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兵临城下,国民政府一日之内决定迁都。然而,迁到哪里才最合适?

北平、武汉、西安、重庆、洛阳,都是候选城市。当时东三省已落入日军虎口,北平唇亡齿寒;武汉紧临长江,日舰进攻如探囊取物;西安倒是个理想之地,然而彼时陇海铁路还未修到那里,交通不便;重庆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国民政府的统治势力还未深入。几经讨论,古都洛阳进入大家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易守难攻,地理位置优越。且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的大力开发,洛阳修有兵营,通了铁路,建了机场,交通便利,即便来日日军打到这里,再迁西安也不迟。于是,下关江边,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32年1月31日的《中央日报》,以《国府移驻洛阳办公》为大标题报道了此消息,为了堵住“政府临阵脱逃”的悠悠之口,该报道重点指出迁都是为了“完全自由行使职权,望军政长官同心协力各尽所职,全国民众需勇毅沉着共赴国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虽凿凿,毕竟走得仓皇。连国民政府的重要文件都未来得及整理装箱,只用大麻袋一装捆住,如同草料般堆在火车上运往洛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2【因陋就简】洛阳担起抗战大任

南京开往洛阳的专列上,国民政府与下设各部门1000余人先后到达洛阳。南京仅留下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维持军事、治安,外交部部长罗文干主持外交,实业部部长陈公博和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等处理相关政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是来了,安顿下来却不那么容易。洛阳虽为十三朝古都,但最末一个在此定都的后晋也已是千年前的事情了。此时的洛阳已丧失了“帝都”的硬件,面对忽然涌入的大批政要,有些“消化不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是各个部门、大批人员无处安插。洛阳没有像样的政府办公楼,吴佩孚留下的西工兵营和地方的学校、寺庙、图书馆等,成了政府的临时办公地。声名显赫的政府要员找不到官邸,只能暂时委身洛阳各个旅馆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2: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79岁的市二十四中退休教师章保兴,是民国年间洛阳大金台旅社老板章宪尧的儿子。大金台旅社位于原瀍河回族区东新安街西段,是当时洛阳最高档的旅社之一,国民政府迁洛期间此处迎来不少党政要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父亲和店里的老伙计讲,当时大金台门口一直有宪兵站岗,‘大官’们陆陆续续地一直住到年底。”章保兴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今老城区青年宫一带的洛阳老城府衙,一跃升格为国民政府驻地;原吴佩孚的“天”字一号院(今市政府家属院内),成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住所;国民党中央党部驻扎在西工兵营司令部(原橡胶厂家属院东北);蒋介石及中央军事委员会驻扎在省立第四师范(原洛阳一中院内);汪精卫和行政院驻河洛图书馆(在东北隅老北营旧址)和洛阳农校(今农校街小学),考试院驻周公庙,监察院驻南关贴廓巷庄家大院,司法院驻地方法院(原老城和平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批要员的涌入,使洛阳城内一时间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电力、汽车、餐饮等设施也满足不了“革命新贵”们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23: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行都十月】长期抗战意义深远

身在行都洛阳,首都南京与经济中心上海的安危仍是国民政府最记挂的。1932年2月10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通电全国,请求援助抗日,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立刻聚首徐州,研讨抗日事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03:34 , Processed in 0.04442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