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这两篇文章相同的观点都提到了上面不给政策广州,朝中无人,一些利益集团用行政手段调配政策资源到别的城市造成广州发展的困境。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明目张胆地对一个城市进行打压,这堵墙是你多努力都没有办法推倒的。广州相对于北上深甚至天津杭州,要的不是政策,而是公平的游戏规则,期货交易所是广州本来就有的东西,现在我们只是要求还给我们,然而十年过去了并没有什么卵用。反动的话我就不说了
广州吸引名企政策薄 企业总部:穗难成首选
广州吸引名企政策薄 企业总部:穗难成首选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4-02-18 11:34
如何吸引更多名企与能人?考验广州政府部门的智慧羊城晩报记者 邓勃 摄(资料图片)
广州,你何以吸引名企?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春暐 梁爽
总部经济,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风向标。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广州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一直保持全国领先,行政部门甚至订立目标,在2020年,建成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经济之都”。
但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广州对于总部经济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在某些权威城市总部经济能力排名中,广州已经跌出前三,排名在京沪深之后。不少业界人士反映,一个明显感受是,许多在广州落地生根的龙头企业总部陆续“北上”,或者悄悄把销售研发等部门迁移至北京、上海等城市。
“商人都不会喜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真要放一个篮子,考量各种因素,这个‘唯一’不太可能是广州。”一位业界人士向羊城晚报记者打比方。广州要打动“总部”的心成为“唯一”,还需要格外的努力。
广州的名企,你们过得还好吗?广州的名企,你们希望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环境?带着种种疑问,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分别走访市内各行各业,探寻企业的经营实况,聆听经营者的心声,为行政立法等各部门提供可信的参考素材。
破解之道
区别对待“投机者”
用心留意“唯一者”
怎么留住总部企业?怎么能够成为这些企业心目中的唯一?有统计显示,目前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各种有总部功能机构中,北京和上海占了绝大部分,包括广州在内的其他地方不到10%。
“要搞清楚一些企业来广州是图什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说。广州真正可图的是“市场优势”。这就意味着广州应该招揽更多重视市场优势的企业,而非只盯着500强。他认为很多高端企业其实不了解广州,而且“高端”目前可操作的空间也不多,“很多人也就是把广州当个跳板”。但跳出500强,选择就很多。他认为,广州应该吸引更多相对中低端的产业,发挥市场调配优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则分析,在地理位置上,广州既得利于香港,也受制于香港,跨国大企业同时在香港和中国大陆设立总部,则一般不选择广州;如果没有在香港设立亚太总部,那么其中国总部的设立一般首选优势明显的北京和上海,其次才是广深;然后是金融业,根据国情,首选也是北上深,“对于这些企业,广州可以适当降低关注度”。
彭澎介绍,广州对于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是有相当吸引力;此外,广州土生土长也有不少优势企业,例如广汽集团、金发科技;珠三角、广东省内发展起来后迁入省会广州的企业,如雅居乐,“广州对于这些企业应该多关注,多提高服务质量”。此外,他也希望政府平心对待企业因为内部分工而将不同业务中心分到其它省市,“应该关注他们留下来的业务,这些就是广州可以吸引总部经济的地方”。服务到位。
“留守者”说
扎根广州,但也感受到他城优势
提及广州的总部企业,在落户广州的企业总部名录中,安利公司具有代表性。它的落户,也正是在广州总部吸引力最强的时期。当时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和发展能力一直处在全国的“第一能级”,与北京、上海等地共同被列为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首选的城市。
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总部自1992年起落户广州,1995年开始营业,在广州已扎根大约20个年头,如今总部注册在天河区,生产基地位于广州开发区内。
谈及这段缘分,企业负责人依然相当感触。“当时,国内有五六个城市都表示欢迎安利去落户,公司高层也马不停蹄地进行过许多实地考察。最终选择落户广州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我至今仍然认为这一选择非常正确。”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朝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对比国内其它城市,广州优势很明显,“这里有良好的政策及投资环境,有着毗邻港澳、位于珠三角中心、辐射华南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良的商业传统。更重要的是,比起其它城市,广州有高效务实的政府,市场化程度、透明度较高、服务意识、支持力度较好、办事效率非常高。广州的政府部门胸怀很开放,对企业跟得紧,可以说是做到‘贴心服务’、‘贴身服务’”。
安利与广州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双赢,企业总部对于中心城市起到税收贡献效应,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和服务业的“几何级”聚集和发展。目前,安利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全国唯一的生产厂房,面积14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广州开发区建设第二厂房,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
但安利管理层也明显感受到国内其它城市的强力磁吸,陈朝龙表示:“在政策便利、人才引进方面,广州有着比北京、上海稍为逊色的地方。同时,在广州周围两小时交通圈内,也面临香港、深圳的强力竞争。”他强调,这些年来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投入和努力,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了,企业自然就有了更多选择、会分流,尽管广州“依然很有优势”。
“离开者”说
总部迁移, 只因广州短板很明显
但有些原因,或许是“留守者”和“离开者”都不愿意说出来的。据相关部门公布统计,目前在广州市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超过15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广州设立的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企业超过60家。
但羊城晚报记者分析其中的趋势,发现数字背后也隐含问题。例如,位于安利公司所在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辖内的世界500强企业对外公布的数据为56家,但这仅是其建成30年来的“累计数字”。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存在分流的情况,如今西区内世界500强企业的实际数字为40多家。
一些财经记者都还清晰记得,2011年,信诚人寿总部正式从广州天河北路中心广场搬迁至北京,仅剩其运营、IT等后援支持部门继续留在广州。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在2000年到2003年间,保监会发放了一批合资保险公司牌照,其中有中意人寿、中英人寿、信诚人寿等3家外资寿险公司将总部设在广州,10年间,这三家公司的总部陆续搬迁至北京,无一例外。信诚人寿的离开,标志着广州失去了最后的外资寿险总部。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出现在2012年下半年,世界500强企业宝洁公司悄然在上海成立销售总部,导致该公司给广州半年的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五成,一年税收减收约20亿元。虽然宝洁公司有关负责人当时强调“不管是从近期还是长期来看,广州都是宝洁在中国最重要的生产基地……除了目前是宝洁亚洲最大的黄埔工厂,我们正在萝岗建设另一全新的工厂”。但有分析就指出,随着2010年研发中心迁移至北京,再到销售中心的迁移,宝洁公司的“大脑”和“左右臂”先后告别驻扎20多年的城市,广州沦为它的生产基地。
为什么离开?羊城晚报记者也曾向部分企业发出采访申请,但企业都更愿意表达“广州的政策和环境很好”,不愿多提及“总部迁移”。也有企业解释,企业部分产能因地制宜地迁出,更好地利用各地优势进行资源分配,“这也是正常做法,不足为奇”。
但为什么立足京沪的总部企业就很少“因地制宜分配资源”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都道出了原因,广州短板很明显。丁力介绍,北京是政治中心,五成以上跨国企业总部在北京;上海是金融中心,跨国企业总部也占了两到三成。他更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深圳在这两方面的条件也比广州优胜。
他认为广州的优势在于市场化程度高,“如果市场分配资源能力占上风,那广州具备高吸引力”,“但近年来,国内行政部门对资源调配的优势很明显。这是企业离开广州的原因”。
吸引优质人才,广州还需要做什么?代表委员齐齐将目光投向北上深等“先行”城市
他城有的人才政策为什么广州不能有?
广州,你何以B1吸引能人?
文/羊城晚报记者 尹安学
吸引优质人才,广州还需要做得更多。
作为积分入户专家,余梁在广州工作多年,他看到,很多高技能人才对是否入户广州,表现得很随意,因为即便入户广州,小孩读书问题也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解决。一些优秀专家,很轻易就被江浙抢走,因为那边很多优越条件,广州难以办到。
一个数据足以让广州警醒:2012年,广州有16万高技能人才落户指标,但只完成6万。环顾四周,“北上广深”中,怕只有广州受此冷遇。
眼前的海归,为何不善用?
“外地有那么优惠的政策,为何广州不能有?”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不解,为何别的城市有的政策,广州不能有?何况,广州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实力与开放的软环境,都有条件赢得更多机会。
但事实并非如此。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智洋律师事务所律师曾报春说,她了解到,在天津等地,一位海归在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可以进入国有企业任职。深圳等地,对特殊人才,持外国护照即能取得当地正式户口,以解决子女到公办学校读书。这些,对很多在广州工作的海归来讲,简直是天方夜谭。
曾报春认识两名知名知识产权专家,一位退休前是高官,一位是正在执业的香港律师,两人做知识产权几十年,深入了解了各国政策、市场、战略和对策等。他们希望到广州系统地传道授业。
但,他们在广州找了几所大学,对方都表示,没有政策正式接纳他们,只能进行简单的讲座解决;难以聘为教授,开设常规课程。
曾报春说,我们处处喊,要吸引人才,这不是人才吗?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海归”或国际知名专家系统讲授企业的知识产权实践,对于学生、甚至我们的企业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同一做法适用于其他专业。“这样的人才,你给他一个客座教授的称号,他就愿意为你效犬马之劳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奋力争取吗”?
吸引人才,那些城市怎么做?
好不容易吸引一个人才,快签协议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人才很快流入外地。
广州一位高校校长告诉记者,他们想引进一位经济学家,对方对学校的科研氛围还是比较满意。到最后签协议阶段,突然内地一所高校找到他,提出送他一套市中心185平方米的商品房,他很快就改变主意,去了那所高校。
这位校长说,为了引进这位人才,他动用了自己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也才只能凑几十万元安家费给他。“工资差不多,内地工作节奏又没有广州快,更重要的是有套房子。假如是我,我也会去。”
失去一位渴望引进的人才,校长至今谈起这事就叹息。他说,广州已经没有福利分房的政策了,任何一所广州高校都不可能给引进的人才直接送房子,“内地为什么可以?内地为什么还能频频建廉价集资房”?
广州市政协委员岳朝阳曾对中山大学调研发现,近年来港澳、海外的专家学者与内地科研机构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境外科研人员想留下来。但问题是,如果他们在内地工作,无法购买社保,公积金、子女读书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近两年,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各地在人才政策上展开激烈竞争,人才政策不断突破与创新,不少省市的政策力度都已经超过或正在超越广州。多项调研结果也表明,无论是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吸引人才的政策上,广州都被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以及深圳等地超越。
江苏明确规定,港澳台及外籍人才都可办理居住证,享受担任企事业单位领导及重大项目负责人、办理购付汇手续、申报专项资金、参加学术组织和申请政府奖励、职称评定、购房、社会保障、公积金、子女就近入学、申请驾驶证和车辆入户、住宿登记等权益。
对境外人才比较关心的公积金问题,广州市人社局称,按国家政策,公积金缴交不包括境外人员。广州严格执行国家法规,目前能做的就是与有关部门协商,探讨为境外人才缴存公积金的可能性。
很多地方对境外人才均有个人所得税优惠,但广州市人社局咨询市国税、地税局,两局均表示,地方无权对税收进行减免,需依法征收。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